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17-11-27林涛李斌毛朝庆
林涛+李斌+毛朝庆
摘 要 本文从消除生源差异、创新培养方法系统化和提高学生创新自信心这三个方面,探讨和研究了建立及运行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TRIZ理论 高职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能满足时代要求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未来国家技术技能型岗位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发展战略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源个体差异较大,创新能力的自信心不足,创新方法不系统等问题,立足于解决好这三个基本问题才能建立并运行学生创新培养机制。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TRIZ”是由俄语“ ”的英语标音单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首字母组成,其含义是“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部分中文文献音译为“粹智”。TRIZ理论基于无数发明家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套解决发明问题并能增强工程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因此,将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激励机制相结合,能够系统化地提供突破思维惯性的方法、技术预测的工具、解决问题的系统化方法以及创新依据,能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效率。
建立和运行基于TRIZ理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要从消除生源差异、创新培养方法系统化和提高学生创新自信心这三个方面入手。
1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消除生源个体差异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壁垒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由于中学阶段各自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开始阶段的学生适应性差异较大。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理论较为扎实,但入校前缺乏技能型学习引导;职业高中学生入校前接受了部分技术技能型的系统培养,但理论相对薄弱。因此,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培养中要因材施教,逐步弱化各自中学阶段的差异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1.1基础阶段设置不同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技术专长,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要分不同的任务。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多以基础技能的培养为主,适度增设具有一定理论和逻辑分析等任务考核,以基础技能的培养为推手,以理论和逻辑分析等任务为引导,让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能发挥一定的理论优势并让其认识到技能型任务的重要性;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要加强理论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为主,让其意识到只有加强理论和逻辑分析能力才能促进基础技能的层次提升。
任务设置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从理论和技能方面分析物理矛盾及技术矛盾。在TRIZ理论中,物理矛盾通常是指在实现特定功能的系统中,子系统应具备的物理效应与不应具备的物理效应之间的矛盾。技术矛盾常常表现为一个子系统性能加强的同时会使得其它子系统乃至整个系统性能弱化。把握好物理矛盾及技术矛盾就为下一阶段的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1.2成长阶段相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目标
经过基础阶段简单的分任务培养,来自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學生已经淡化了中学阶段教育体系带来的任务完成能力的差距,逐步认识到各自皆有优势所在。在成长阶段就逐步开始完成相同的任务,但相同的任务要设置不同的目标,并且不明确表示哪个目标是哪一类学生需要完成的。这样一来,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做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自我历练。
不同的学生完成了以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就会颠覆之前对完成任务能力乃至自身短板的消极认识,有利于学生扩展实践领域,成长阶段也是开始运用TRIZ理论中的物理矛盾及技术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为创新打下良好的技术技能基础。
1.3成熟阶段相同的任务设置不同的分工
成熟阶段的学生经过成长阶段的实践锻炼,已经初步掌握了TRIZ理论中的物理矛盾及技术矛盾分析方法,而且对自身的技术技能特点和将来的发展走向有了基本的定位。相同的任务(任务复杂度较前一阶段要高)按照项目方式分派给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中的学生要结合自身技术攻关优势通力合作,将自身的技术巩固加强并形成技术专长。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技术角度把握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为创新打下良好的系统化意识。
2通过TRIZ理论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创新方法培养
将TRIZ理论纳入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创新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根据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首先运用分离原理从待解难题中分解出对应的工程技术特性,通过Altshuller矛盾矩阵即可映射得到相应创新法则,再进一步运用类比实现通用转换,从而最终解决技术难题。TRIZ体系主要由39个工程技术特性、40种解决技术矛盾的创新法则以及11条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等组成,通过这些较为完备的法则和分离原理,大部分技术难题解决方案都可以获得方向性的引领。
科学合理地运用TRIZ理论不仅能够降低创新的门槛,而且可以令发明创新从系统层面的高度实现全局优化。
3树立“创新无大小”的正确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自信心
创新无大小,更不是高层次人才的专属。TRIZ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得以激发和提升。TRIZ理论创立之初,G.S.Altshuller曾对全世界二十多万项具有一定价值的专利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创新等级。其中来自于普通人的Ⅰ级和Ⅱ级的“低级”创新就占到专利样本总量的75%以上,然而正是这样众多的“低级”创新成果却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多数Ⅳ级和Ⅴ级的“高级”创新成果也是在这些“低级”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升华而得到的。
运用TRIZ系统化创新方法,使学生不再畏惧创新,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让学生完整地走过几个项目任务流程,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才敢于打破常规,从而产生并增强“创新”的能力。
4小结
建立基于TRIZ理论的学生创新培养机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机制推动技术技能创新实践,让学生训练出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就是要消除从发现问题的眼睛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手之间这一段隔阂。
参考文献
[1] 董安广.基于TRIZ创新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3):53-54.
[2] 颜惠庚,李玮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54-57.
[3] 李付星.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33-35.
[4] 牟艳男,张秀平,韩丽君.TRIZ理论在工科大学生培养中的应用及创新[J].黑河学院学报,2016(02):34-36.
[5] 严文超,董喆等.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23):03-04.
[6] 林涛,刘睿强.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激励机制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1):12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