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研究
2017-11-27王剑兰甘素文邱梓茵黄小玲
王剑兰,甘素文,邱梓茵,黄小玲,张 莹
粤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研究
王剑兰,甘素文,邱梓茵,黄小玲,张 莹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研究发现:粤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教师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受限,相关部门没有落实好政策,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繁重等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原因。完善教师的激励制度,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力度等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举措。
粤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
粤北属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工资福利较低,发展空间较小。在粤北地区工作和成长的农村小学教师,他们的教师职业归属感如何?我们试图对此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职业归属感是一种教师与所在学校组织的长期交往互动过程中,乐于将个人生命融入其中,较为稳定的态度与情感[1]。对粤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研究,可以为制定适宜粤北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做好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启示;了解教师的职业需求,可为教师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指引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并积极投入到粤北农村小学教育事业中。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研究对象为粤北农村小学教师。粤北,即广东省北部地区,通常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下辖区域。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村里发生的教育,不包括工业特别发达的乡村的教育[2]。课题组在韶关和清远选择了共7所农村小学进行调研。这7所学校分别是浈江区吴礼和中心小学、犁市中心小学,曲江区的大塘中心小学、枫湾中心小学,南雄乌迳中心小学,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中心小学、浸潭镇中心小学。
本项目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实施。通过查找权威刊物刊登的研究成果,获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相关参考文献资料。研究人员自编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设定工资福利、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5个因子。问卷有22道题,封闭题20题,开放题2题。发放问卷450份,收回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76份。问卷数据采用问卷星统计。
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问题
(一)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较高
教师职业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且一般呈负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高,职业归属感越低。职业倦怠是指由工作压力引发的综合反应,其中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通常由于从业时间长、工作量繁重、工作强度大,并且个体不能有效地排解来自职业的压力、不能合理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3]。
教师承受来自各方面压力的调查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粤北农村小学教师承受的压力
图1 显示,压力来自于教学任务繁重的占77.33%,源于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不理解的占61.33%,源于职称考核的占50.13%,源于过高的社会期望占45.33%,源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占36.8%,源于学校人际关系的占11.73%,源于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的占9.6%。粤北农村小学教师近九成感到身心疲惫,而疲惫来自各种压力,主要是教学工作量和自身发展的职称考核压力。问卷结果显示,教龄在20~30年之间的教师占32.7%,这些教师今后的职业规划是等待退休,他们不希望延迟退休,可见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较高。
(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低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可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相信自身具有组织行动以及执行行动,从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4]。那么,教学效能感就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否完成特定的教学活动,并且其教学活动对学生会产生怎样效果的一种主观判断,即教师觉得自身能否做到以及能做到怎样的一种自我认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则职业倦怠感的倾向性越低[5]。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越倾向于较高的职业归属感。
调查结果显示,有65.07%的教师感觉所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甚至敷衍了事;有77.33%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存在不足。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不能确信,他们能够成功地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自我所期望的效果,即他们的教学效能感较低。
(三)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较低
关于“您的亲戚朋友是怎样看待您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调查结果:“很羡慕”的有63.73%,“工资低、没前途”的有36.27%;“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没有实现的教师占了1/3,2/3的教师认为亲戚朋友羡慕的原因主要是“外行看内行”,他们只羡慕教师假期多、工作比较轻松、便于培育下一代,没有真正了解教师职业,不明白教师所承受的各种压力。
在“您是否让您的下一代从事教师职业”的问题上,只有15.2%的教师选择“会”,高达52%的教师选择“不会”,32.8%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些数据显示出教师对自身职业看法与外界看法的差异。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并不如外界所认为的那么轻松,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选择教师职业。图2是教师对自身职业不满意的调查统计结果。
图2 教师不满意的方面
从图2可以看到,教师对其社会地位和声望不满意的占45.33%,这折射出粤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较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相对较低。
(四)教师工作压力大,专业成长受限
粤北地区农村小学规模较小,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缺少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常常要身兼多科教学任务,工作量多,压力大,难以抽出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我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回收的376份有效问卷中有211位教师填写了教龄,其中21~30年教龄的教师占比高达32.7%,这表明中年教师仍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教育理念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缺乏动力进行自我提升,容易产生职业怠倦,进而影响其职业归属感。在“您所在学校的教师发展面对最大的困难”问题调查中,有50.93%教师反映最大的困难是工作繁重压力大,其次是学校没有落实相关政策和教学氛围不太好;只有17.8%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基础薄弱的原因,可见工作繁重压力大是影响粤北农村小学教师归属感的主要原因。
(五)部分中年教师期待退休
调查问卷中关于“您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当教师”的问题,有27%的教师是因为离家近,服从安排;有24%的教师是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孩子;有35%的教师因为教师工作稳定,校园环境好,有利于培育下一代等;14%的教师是无奈选择,这显示出部分教师职业归属感较低。
关于“您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的问题,98%的教师希望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潜心教学,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也希望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有0.8%教师表示盼望退休,不希望延迟退休;也有个别想报考公务员等。延迟退休方案出台和实施,在教师队伍中影响最大的是70后和80后,最受影响的是中年教师。对于农村小学中年教师而言,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伴生消极情绪。小学生比较喜欢年轻有活力的教师,也是农村小学中年教师不希望延迟退休的一个原因。
三、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原因
(一)相关部门没有落实好乡村教师补贴
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补贴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关于乡村教师补贴情况的调查结果:有47%的教师反映没有农村教师专项补贴,8%的教师对补贴政策不很清楚,1%的教师不知道有补贴。享受乡村教师补贴的仅占44%,近半数教师的补贴没有到位。乡村教师补贴政策没有完全落实。据了解乡村教师补贴还存在区域差异。那些未享受补贴的教师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工作热情,弱化职业归属感。
(二)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低
人们普遍认为,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相比中学教师较低,对小学教师的专业性认可度较低,认为小学教师有很强的可替代性。这是源于对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程度不了解,对小学教师在孩子童年期的影响认识不足。
很多人对高学历的教师回到农村任教带有主观猜测并表示不理解,研究者认为这是源于对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不高。
(三)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与教学任务繁重
学校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图3。
图3 学校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
从图3可以看出,基本支持但不太重视的学校比例达到53.87%,有43.2%的学校是大力支持和提供机会和资金,只有2.93%的学校持完全不支持的反对态度。绝大部分的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支持的,可是由于学校的培训资金得不到保障,很多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有心无力,再加上学校本身教师资源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难以组织本校教师脱产参加培训。
粤北农村人口基数大,学生总量多。尽管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小班有利于教学。但就算在较为典型的村完全小学和镇中心小学,目前仍难以实现小班教学。如此“超载”教学必然使教师身心疲惫,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难以关注学生其他方面,如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直接沟通的机会也较少,当然也不利于家长了解小学教师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只是一份职业不能够强调成是一种事业,因为教师的职业时间是根据学期时间来计算的,而学期又是根据学周时间来计算的,学周又是以课时来计,如此类推,可以得知教师工作从总体上来说是由课时任务组成的[6]。因此,教师的工作不仅量大而且繁琐。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有52.27%的教师反映学校很少举办教职工业余活动,“没有举办”的有13.7%,可见农村学校举办教师业余活动较少。
(四)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遭遇困境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主要是由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这五种组成[7],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需要,是指引个人行为的力量源泉。教师的这些需要,大部分受到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国家的相关措施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看法的影响。教师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任教,面对工作量多且压力大、工作待遇低、自身发展狭小等困境,教师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工作,教育的热情被慢慢浇灭,归属的需要难以实现,最终失去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部分乡村教师想转变职业或者渴望退休的原因之一。
对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加适合。这主要是由于性格差异造成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加细心耐心,更加有爱心,拥有这些品质更加适合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在潜心教学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但是男性小学教师却被认为“没前途”,不能够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受大环境的影响,男性小学教师也会自我暗示“男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不被社会认可、不受人羡慕。
四、增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完善好还要落实好相关的待遇政策。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的平均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因此,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实施,同时加大对农村教师工资的投入,实行按地区的偏远程度来发放补助金额,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任教。工资、待遇、福利是教师安心教学的基础保障,本调查结果反映教师对自己的工资,表示“满意”的有15%,表示“一般”的有59%,表示“不太满意”的有26%。
其次,应对乡村教师的医疗、住房保障等实施政策性倾斜。本调查了解到有教师因为单靠本身微弱的工资供房感到压力很大。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在住房方面给小学教师实行优惠政策,让小学教师能够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成为令人羡慕的对象,也是“引得来,留得住”优秀教师的有效措施。
第三,应建立城乡交流机制。可以让城镇与乡村小学互相结队互助,建立“兄弟学校”,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资源得到统筹共享后,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审核要求,定期对教师实行考核。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资源库,让乡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得到保证;还可以为学校提供适合的代课老师,使学校在本校教师请产假、病假等导致教师缺乏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减轻其他教师的工作负担。
第四,适当增加农村小学教师工资。依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8],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最主要的是要优化教师工资结构,教师的绩效工资不应全部与职称挂钩,可以将一部分绩效工资金额设为“绩效奖金”,鼓励农村小学教师积极任教安心任教。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教龄补贴,对长期在农村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既可以鼓励青年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又可以让中年教师安心任教。
(二)完善和加强教师的激励制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人在工作的时候动机受两类因素影响,一类是“维持因素”,另一类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可以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现,物质上可以给予奖金和生活福利等奖励,这要建立在公平原则基础上的奖励才可以发挥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和鼓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对教师实行精神上的激励使教师能够得到对自我职业的肯定。学校管理者和政府教育部门应对教师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言语表扬或者授予荣誉称号等,当教师在公共信任支持下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才会对教育教学有肯定的看法,从而视其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9];同时要注重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热忱帮助有困难的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和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环境。
(三)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专业发展理念
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就要让教师对这个职业群体有主人翁的意识。本调查有63%的教师偶尔对学校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近30%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或从不提意见或建议,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够。为改变此现状,学校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有尊严有价值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力度。美国学者科尔文等人通过研究指出,凡是称得上一门“专业”的职业,必需符合12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有足够长的专业训练时间且具有基本的专业标准和入职要求。继续教育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只有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希望得到专业培训,顺应教学的改革发展,但是在实际中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充分挖掘专业人才资源。学校还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让校内教师走出去学习,与城镇小学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让一线教师到城镇作较长时间的交流学习。在校内可举办教师交流角,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丰富学校的教育教研相关的书籍资源等等。
(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自我成长观
教师时常感到身心疲惫,产生职业倦怠感,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不高,这些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就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可度较低。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终身学习、主动学习的理念。时代在快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明显,需要教师不断去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等。教师还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时常进行教学反思,在思考中不断成长。研究者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两者的态度会彼此影响。因此,教学相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应该保持敬业的精神,要有爱心、虚心、敬业心。爱心是对学生的热爱,虚心是对学习、教学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敬业心是对教师职业具有尊崇和敬爱之心。为了让教师更快成长,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如市级、省级的公开课不能到现场观摩学习,学校可以购买有关的视频录像提供给教师,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
课堂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成全,乡村孩子需要走出去面对外面的世界,小学教师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低落,工作得过且过,坐等退休不进取,那马太效应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现象将会发生在农村孩子身上,发生在农村与城镇的发展上。因此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资金投入,让农村小学教师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势在必行。
[1]苗秀颖.教师群体归属感探究[J].辽宁教育,2011(5):11-12.
[2] 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1):43-46.
[3]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95-197.
[4] 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5] 王晓玲.石家庄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归属感、职业倦怠现状及关系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19.
[6] 刘云杉.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8-179.
[7]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3.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8].http://www.gov.cn.
[9] 张文强.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整体幸福感调查分析——以河南省 D 市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3(6):20-22.
A Study of Career Belong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orthern Guangdong
WANG Jian-lan, GAN Su-wen, QIU Zi-yin, HUANG Xiao-ling, ZHANG Y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512005, Guangdong, China)
Teachers’ career belonging can directly affects their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thu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main reasons for affecting career belong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re as follows: high professional burnout; lower social status;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limited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policies; low community recognition; high working pressure; heavy teaching tasks, etc.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increasing their career belonging by improving the teachers' incentive system, fostering their sense of being masters and stressing the training investment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northern Guangdong;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areer belonging
G62
A
1007-5348(2017)10-0104-05
2017-09-04
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粤北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归属感的研究”(201610576055)
王剑兰(1957-),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教育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责任编辑:廖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