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
2017-11-27王礼申朱如倩
王礼申,朱如倩
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
王礼申,朱如倩
(韶关学院 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以332名韶关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三者间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坚持性、担当性、挑战性和坚韧人格的总水平,孤独感,人际信任在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p值均<0.05);大学生的坚持性和坚韧人格的总水平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p值均<0.05);大学生的担当性和挑战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变量上差异显著(p值均<0.05);人际信任与挑战性、控制性和坚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孤独感与坚韧人格及其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大学生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9%。由此可见,大学生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孤独感
坚韧人格最早用于研究员工的人格、工作应激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最先是由Kobasa①Kobasa(考巴萨),美国心理学教授,1979年最先将坚韧人格概念从农业领域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引入心理学领域。Kobasa认为,坚韧人格是一组能够帮助人们管理应激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特征,具有此特质的个体会赋予生活积极的意义并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影响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他们会有目的地对生活中不确定的事物采取行动,他们把变化看成有利于个体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威胁自己安全的情况。在Kobasa看来,坚韧性是可以用来阻抗应激的人格结构,拥有此特质的个体即使处于高度的生活应激情境,也能免于应激的伤害[1]。Rotter②Rotter(罗特尔),美国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信任领域的知名学者,于1967年提出人际信任概念,1976年开发出人际信任量表。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或团体对另一个体或团体的语言、承诺和话语或书面陈述的可靠性程度的期望值。国内关于人际信任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有些方面仍待发展,如相对缺乏实证的调查数据、缺乏理论研究和概念梳理,缺乏关于人际信任内容的实证性研究。
周倩的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可以预测孤独感[2],但尚不清楚其中是否有其他变量的影响,故研究以坚韧人格为中介变量,探究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通过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测量在校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了解他们的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现状,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从实证角度丰富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研究,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韶关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32份。其中男生181人(54.5%),女 生 151(45.5%);一 年 级 104人(31.3%),二 年 级 126人(38.0%),三 年 级 100人(30.1%);文 科 157人(47.3%),理 工 科 175人(52.7%);城 市 129人(38.9%),农 村 203人(61.1%);独生子女 71人(23.4%),学生干部234人(70.5%)。
(二)研究工具
1. 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
采用卢国华等结合中国国情编制的坚韧人格量表[3],该量表有27个项目,含有四个维度,分别是担当性、控制性、挑战性和坚持性,担当性反映个体专注于当前活动,勇于负责任的人格特征;控制性反映个体主动控制和影响所经历事情的结果的特征;挑战性指的是个体敢于挑战变化的情境,并在其中获得成长力量的人格特征;坚持性反映个体在追求目标时坚定不移,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个性特征。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是0.89-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是0.749-0.853;总量表的重测信度是0.92,内部一致性 α 系数是 0.927[4]。
2. 人际信任量表
Rotter制定的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s,ITS),用于测查各种情境中的人际信任。本研究直接采用汪向东等汇编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该量表的中文译制版本。量表共25题,包括两个因子,即普遍信任(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和特殊信任(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但是编者没有说明各题所对应的因子。采取李克特式5级评分,人际信任水平得分分布为25-125分,分数越高,代表人际信任的水平越高,75分是其分界线;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区分效度,重测信度是0.56[5],可以用于测查我国的人际信任。
3. UCLA孤独量表
采用Russell编制,王登峰修订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可以用于测查因社会交往的渴望与现实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量表共20题,采取李克特式4级评分,总分从20分-80分,常模分数为44分,分数越高,个体的孤独体验越强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3,项目区分度在0.55-0.72,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是0.62[5]。王登峰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可以用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测量,且有较高的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1]。
二、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用SPSS对332名大学生坚韧人格及其各维度、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孤独感的一般状况
如表1所示,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四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控制性、挑战性、坚持性、担当性,坚韧人格总量表得分为71.23±11.69。孤独感量表的总分为53.99±7.86,人际信任量表的总分为78.49±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坚持性(p=0.003)、担当性(p=0.026)、挑战性(p=0.030)和坚韧总水平(p=0.017)有显著差异,与马先明[6],段海燕[7]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性别角色观念不同,会导致父母有区别地培养孩子,所以在追求目标方面,男生可能会比女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遇到困难比较不会轻言放弃。这些观念和教育使得男生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大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坚韧人格的担当性(p=0.045)和挑战性(p=0.031)有显著差异。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得分高。这可能是因为乐于参与各种活动,勇于挑战未知事物的学生,更有可能去担任学生干部,也可能是因为在担任了学生干部之后,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多元价值观,乐于去完成有挑战性的工作。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坚持性(p=0.035)和坚韧人格的总体水平(p=0.041)上有显著差异。这与何洁的研究结果相同[8]。可能是由于大三的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了两年,个人见识和阅历增长了许多,在意志力、行动力、自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比刚入学的大一学生进步很多。
不同性别学生的孤独感(p=0.049)有显著差异,与马素红的研究结果相同[9]。男生的孤独感比女生更强,或许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所培养出来的性格特征也不同,女生喜欢结伴而行。也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应对方式不同,女生会使用较积极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寻找社会支持,可能由此减少孤独感。
不同性别学生的人际信任(p=0.001)有显著差异,这与田可新等的研究结果相同[10]。可能与男女生的认知风格差异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家长对男女生的教育不同,女生常会被教育说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他人,这可能导致女生的人际信任低于男生。
(二)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用SPSS对332名大学生进行相关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坚韧人格和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人际信任与挑战性(p=0.007)、控制性(p=0.01)和坚韧人格的总体水平(p=0.02)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坚持性、担当性、挑战性、控制性,坚韧人格的总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237(p〈0.01),说明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结果显示,人际信任与挑战性(p=0.007)、控制性(p=0.01)和坚韧人格的总体水平(p=0.02)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因为挑战性、控制性和坚韧总分高的个体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在活动中付出更多。因为团体协作活动会更容易出现社会怠惰,所以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一个人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但是这种过于依靠自己的思想,可能会降低人际信任。
孤独感与坚持性、担当性、挑战性、控制性,坚韧人格的总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 -0.242、-0.272、-0.281、-0.250和 -0.291。孤独感与坚持性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坚持性得分高的个体往往会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乐观进取和坚定执着的品质,所以孤独体验可能会较少。孤独感与担当性、挑战性呈显著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挑战性和担当性得分高的个体可能会觉得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而无暇去顾影自怜,也就不会体验到孤独。孤独感与控制性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在控制性得分高的个体,会积极影响事件的结果,而拥有积极情感的个体,其社会支持也高,孤独感会比较低。孤独感与坚韧人格总水平呈负相关可能因为坚韧人格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可以阻抗应激,所以拥有坚韧人格的个体在面对孤独感时,会积极地进行调整,以此降低孤独感。
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237(p〈0.01)。说明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陈舒的调查结果相同[11],但李龙辉等的研究结果相反[12]。出现分歧的原因可能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用的信任量表和孤独量表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分数不同。虽然能够确定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的方向还需要有深入的研究来确定。
(三)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坚韧人格、人际信任与孤独感进行两两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与坚韧人格的回归分析
如表3所示,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回归效果显著,与周倩的研究结果相同[4];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坚韧人格的回归效果显著。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坚韧人格对孤独感的回归效果显著,二者一起能够解释孤独感变异量的1.6%。
(四)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综合上述的回归分析的结果,根据温忠麟的复回归分析法[13],得出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并且建立相应的标准回归方程,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中介效应检验
如表 4所示,回归系数 c,a,b,c’的 t检验都显著,说明大学生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27×0.203/0.237=10.9%。孤独感对人际信任的回归系数在引入坚韧人格之后,从0.237下降到0.203。
综上所述,绘制得中介效应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模型
图中所标的数据为相应的路径分析系数。图1表明,在以人际信任为起始变量,对孤独感影响的路径中,有两条显著的路径,分别是人际信任直接影响孤独感,即直接影响路径;人际信任通过坚韧人格再间接影响孤独感,即间接影响路径。人际信任一方面直接影响孤独感,一方面通过坚韧人格间接影响孤独感。说明坚韧人格作为一种可以阻抗应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可能可以减少孤独的体验,具有坚韧人格的个体,即使人际信任水低,也可能不会体会到过多的孤独。
三、研究结论
(1)大学生坚持性、担当性、挑战性和坚韧人格总水平,孤独感、人际信任在性别变量上差异显著。(2)大学生坚持性和坚韧总水平在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担当性和挑战性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变量上差异显著。(4)人际信任与挑战性、控制性和坚韧总水平呈显著负相关。(5)孤独感与坚韧人格及其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6)人际信任和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7)坚韧人格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由于问卷调查的取样范围较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对外部效度有一定的干扰。后续研究可在坚韧人格的不同维度对人际信任及孤独感的影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探究是否有其他因素与坚韧人格和人际信任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孤独感。
[1]邹智敏,王登峰.应激的缓冲器:人格坚韧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7(2):241-248.
[2]周倩,姚志强.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1110-1112.
[3]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01-303.
[4]卢国华,于丽荣,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5):321-325.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87-91.
[6]马先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7]段海燕.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8]何洁.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坚韧性人格的中介作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4.
[9]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与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0]田可新,王秀梅,吴昊,等.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82-84.
[11]陈舒,张学艺.徐州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相关性初探[J].科教导刊旬刊,2010(3):139-140.
[12]李龙辉,黄俊虎.大学生情感孤独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6):116-118.
[13]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5):614-620.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Hardines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of Undergraduates
WANG Li-shen,ZHU Ru-q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We choose the Hardiness Scale,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and UCLA Loneliness Scale to test 332 undergraduates from Shaogu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shows dispositions of resilience, commitment and challenge,combining with undergraduates’hardines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ender.(p〈0.05).Undergraduates’ hardiness and the resilience dispositions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grades(p〈0.05).Dispositions of commitment and challeng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whether serving as students’ leaders.(p〈0.05).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trust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hardiness and disposition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l. (p〈0.05. Undergraduates’ lonelines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hardiness and its various dispositions(p〈0.01).Undergraduates’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show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p〈0.01).Hardines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and the mediation ratio is 10.9%.The result tells that hardines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loneliness.
undergraduates; hardiness; interpersonal trust; loneliness
B848
A
1007-5348(2017)10-0100-04
2017-05-09
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教学改革项目“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SYJY20151675)
王礼申(1985-),男,河南泌阳人,韶关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责任编辑:廖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