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历史教育的旷日之恋

2017-11-27徐慧娜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4期
关键词:苏州市公开课学科

■徐慧娜

与历史教育的旷日之恋

■徐慧娜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说有哪一位老师给我的影响最大,我脑海中第一个跳跃出来的是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我高中就读于江苏省常熟中学,这是当地最好的高中,能考进去的都是各个乡镇的学霸,可惜高中三年,我硬生生地学成了省中的“学渣”。我的语文老师孙苏,是一位严谨、文艺、激情的女教师,她留的作业只有作文,学渣如我,可我的作文倒总能成为范文,和班级学霸的作文一起由孙老师读出来,那种感觉,是高中“地狱式”学习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自信印记。

选择教育本是我的理想,可是选择历史教育,却实属无奈。我在头昏脑胀的状态下学完了四年大学,顺利地走上了讲台。我本是一个懒散的家伙,从一开始只是想做一个闲适的“小”老师,过“小和尚敲钟”的日子,倒也没想到,一路走来,收获颇丰。

“虚荣”与进步

是什么促使我一步步地成长?回想起来,一开始是“虚荣”的力量。还记得刚当教师的第一年,我参加一次全市的公开课活动,听课完毕,所有的听课教师集中到报告厅,放眼望去,得有100人左右吧。当时,我竟然被市教研员点名作为新教师代表评课和发表感想。用来准备的时间极少,我的脑细胞一下子活跃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最后,我的发言获得了掌声。至今我仍然记得那时的紧张、兴奋、激动,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小聪明还是有点用处的。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我凭着小聪明和亲和力,“混”得挺得意。工作第一年,我获得了市级“优秀见习教师”的称号。在2005年的市级“现代教学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课改展示活动”中,我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获得好评。如果要问那段时间,我收获了什么,我想,我收获了对历史教育的初爱,慢慢喜欢的那种感觉。

真正让我着急失落的,是2009年至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苏州市的初中历史青年教师的基本功竞赛,从常熟市级的选拔到苏州市级的比赛,过程异常艰辛和纠结。在这次比赛中,我发现较之其他参赛教师,自己什么都不突出,教材不熟悉、课程标准不明了、教学重难点不清晰,更别说教学思想了。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仅凭借小聪明,专业道路无法走得宽广,仅依赖亲和力,学科教育无法走得深远,“历史教育”不能仅仅用来养家糊口,我似乎应该努力地去爱“她”。

“痛苦”与前行

2010年后的我在痛苦中前行。痛苦来源于专业的荒芜,选择历史教育之初的别扭导致了我的专业能力是极其薄弱的,补短板的过程有点痛苦,我给自己定了两个要求,即“专业必须过硬、教学必须够格”,这两条也成为了我一直奋斗的学科信念,锲而不舍。

首先,专业必须过硬。可是历史,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专业基本功的薄弱、阅读的空乏使得历史课堂犹如荒漠。如何弥补?阅读书籍、听课评课、受教受培等是有效的途径。我一边重拾大学课本,一边订阅一些专业期刊;参加各种培训,尤其是在连云港参加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历史省级培训,聆听徐蓝教授等大师的报告。当然,因为我专业基础打得不牢固,阅读、理解、提升的过程是比较缓慢和痛苦的,所以真正令人满意的进步不大,对教学的理解也比较肤浅,此间,我发表了两篇文章:《规范·严谨·有历史味——关于把握历史学科语言的反思》《挖掘初中历史课程的生命教育素材——〈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有感》。

其次,教学必须够格。在教学上,我一边模仿、一边反思、一边提炼。从2011年10月的市级公开课到2012年11月苏州市初中课改展示活动观摩课,再到2013年10月在常熟理工学院的江苏省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开设省级公开课,我每次都要求有新的进步,并且将一节公开课努力转化为多样化的教研成果,如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2013年的苏州市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是对我努力的肯定。

2014年,我第二次参加苏州市青年历史教师基本功比赛,虽然只获得二等奖,但这次面对比赛,我不再慌张,多了一点有所累积后的淡定。无论怎样,修炼深厚扎实的知识素养、全面个性的能力素养、真挚高尚的人格素养,这一条信念要坚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胜任力。教学的进步是没有终点的。

“迷茫”与探索

当然在专业上,我还是有困惑的,确切地说是对历史教师这个职业的迷茫,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

专业的困惑首先来自于新课程改革。从读书时期到工作伊始,对老的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根深蒂固,新课改则将三维目标作为学科课程目标和实施纲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者合一,这样的教学目标描述方法中,学科特点体现得并不清晰,历史学科的价值指向不明晰,究竟落脚点在哪?知识要如何铺陈,能力要如何深入,情感要如何升华?所以,有了我的微型课题“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目标分类教学研究”和一堂并不成功的研究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如今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在我看来,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是课程目标,其根本指向是一致的,就是学生。那么作为历史教师,我能给学生什么?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困惑——历史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中指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而历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公民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即我们的学生,历史教育要研究学生,以学生已有的素养基础为依据,以学生素养提升为出发点;教学组织形式的择用、历史材料的择取必须以学生能接受、乐接受且有意义为标准,和学生一起体悟历史里的岁月变迁、文脉相传、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科的把握上缺失的太多,要想自己的课堂有个性有灵魂,唯有静心以待,唯有与枯灯相伴。“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学问的道路没有尽头。历史,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与你的相恋将是旷日持久。

个人简介

徐慧娜,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马宁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常熟市历史学科教学能手,常熟市初中历史青年中心组组长”。获得过苏州市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一等奖、班主任手记评比一等奖,多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

猜你喜欢

苏州市公开课学科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超学科”来啦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