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团委视域下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对策浅谈①

2017-11-27薛全薛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校团委社团课外

薛全薛龙

(1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2南京审计大学体育教学部 江苏南京 211171)

校团委视域下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对策浅谈①

薛全1薛龙2

(1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2南京审计大学体育教学部 江苏南京 211171)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最好的平台。在“三走”背景下,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重要功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校团委的重要使命。本文从校团委的视角出发,通过阐述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和功能,分析校团委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大学生体育社团 校团委 对策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使命,校团委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同样在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体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三走”的概念,对校团委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则是完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三走”背景下,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重要功能,优化现有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校团委的重要使命。

1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和功能

结合当前学界的观点,现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如下: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对某一项运动项目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在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在校团委注册成立,并受其管理和监督,且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束缚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以体育为手段的非赢利的学生社团组织。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由于大学生体育社团天然具有自发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因而使之成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最好的平台。

搞好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大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目前,大学体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属于较为薄弱的一环。大学体育课程虽然属于必修课程,但是只集中在一、二年级开设,到了高年级就不再开设,课时数少且不平均。在教学内容上,大学体育课程大多集中在完成教学计划、学生体质达标等刚性目标上,对于学生个体“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以及身心良好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具有活动时间灵活、参与积极性高、活动内容贴近学生需要等特点。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活动,提高了身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其次,高校体育社团也是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社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体育锻炼、比赛、集体活动等,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还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另外,社团的正常运作要依靠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工作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2.1 主管部门专业性不强,专业指导部门职责不清

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一种类型,在高校中一般隶属于校团委下设的社团联合会,接受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与学校体育教学部门没有直接的联系。校团委作为行政部门,虽然能够规范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保障基本活动条件,但是由于不是专业指导部门,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体育社团的需求。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来说,大学生体育社团不归属本部门管理,因此在统筹全校的课外体育锻炼工作时,往往不能把体育社团纳入进来。有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甚至宁愿在校内单独开设体育俱乐部、兴趣班等,也不选择直接利用现有的体育社团开展活动。最终导致的是学校体育资源紧张,体育社团“吃不饱”,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效果不佳。即便有部分体育社团找到体育专任教师作为社团指导老师,由于没有配套的社团指导工作量以及绩效考核方案,因此也很难保证指导的效果。另外,体育教学部门经常需要组队参加省、市或地区各个级别的大学生体育竞赛,上述的管理运行模式也对体育教学部门在校内全面、有效地选拔体育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2考核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

由于校团委所管辖的大学生社团类型多样,因此在社团管理工作中,只能对各类型社团共性的成分进行考核,多集中在社团招新、社费管理、成员名单、工作总结材料等“面”上的工作,而专门针对体育社团设计的评价考核体系则不完善甚至缺失,这不利于管理者客观评价体育社团的工作开展情况,也不利于通过有效考核达到激励作用。

在社团内部的梯队建设方面,由于缺少监管的手段,造成一些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不完善,经常出现管理团队青黄不接的局面。很多社团在管理团队换届的过程中,一些工作制度、既定计划得不到有效延续。社团负责人在工作中缺少一定的监管,因此在选人、用人方面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做事专断缺乏民主等情况。另外,在个人评奖评优、培养锻炼、学习培训等方面,与校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干部相比,社团干部得到的机会较少,导致很多有能力的学生不愿意加入社团的管理团队,这同样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

2.3 运营模式简单封闭,社会化程度不高

根据走访各家体育社团得知,目前各家体育社团日常开展的活动一般较为简单,内容松散,计划性不强。少数社团能够积极与校外组织保持联系,共同开展活动。其他社团均局限在校园内“自娱自乐”,社会化程度不高,能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有限。

3 校团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的对策

校团委应当正确认识到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管理评价机制,联合体育教学部门共同扶植、培养一批体育社团,让体育社团真正成为全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交流的平台。

3.1 加强专业指导,提高活动质量

针对目前部分体育社团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的现状,校团委要主动与体育教学部门协商,帮助相关社团聘请体育教学部门专任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专业的角度为社团提供指导与咨询,对社团每一次活动的内容、质量进行把关,保证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另外,可以联合体育教学部门专门制定方案,将体育教师的社团指导课时、指导成效正式纳入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中,对教师形成制度性的激励和约束。

3.2 创新管理机制,科学评价考核

校团委是各体育社团的监督管理部门,也是主要考核部门。在考核评价社团工作时,应当考虑到体育社团的特殊性,在经费、人才培养、活动组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考核方案,通过合理的考核评价手段助力体育社团的发展。

3.2.1 创新经费管理体制

在各社团最关注、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经费分配工作中,校团委应当积极寻找赞助,拓宽经费来源,尽可能满足绝大部分社团的基本需求。另外,可以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社团经费“项目化”运作,每年组织各家体育社团采用“招标”的形式上报本学期、本年度活动项目和实施方案,根据各个方案的优劣、活动规模、可行性、活动影响等方面进行考核,从高到低进行经费的分配。并可以另外设立一部分奖励性经费,年末根据社团年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比,评比优秀的社团将在下一年度获得一定额度的经费奖励。

3.1.2 规范各项工作制度

社团内部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关系到社团的传承与发展。校团委首先应当高度重视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帮助各体育社团制定运营、招新、换届等工作的规章制度,并确保严格执行;重视社团内部的人才培养,督促社团做好管理团队和人员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社团干部考核指标,将社团负责人与其他学生干部同等对待,给予同样的培训、锻炼、晋升和组织发展的机会;积极组织各体育社团开展定期座谈,交流经验,汇报社团运行情况,组织校内外体育社团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3 拓宽运营思路,提高活动质量

校团委应当帮助体育社团“走出去”、“引进来”。所谓“走出去”,是指由校团委牵头,帮助体育社团走出校园,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活动。如与学校周边的社区、中小学校合作开展体育嘉年华活动,与兄弟院校体育社团交流座谈,举行友谊赛,代表学校参加大学生校际专项联赛等。“引进来”,则是指引进社会上或其他高校的相关先进管理经验或人员,对体育社团的的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比如引进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为体育社团授课,邀请著名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来到学校举办讲座、交流会等。另外,当前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有学者建议高校体育社团也可以将社会上的“有偿体育服务”引入校园,将大学生体育社团向产业化运作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规范、优质的体育服务。

3.4 搭建校内平台,展现社团风采

校团委可以充分利用团学工作的便利条件,为体育社团提供在校园内宣传、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在田径运动会、健美操等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比赛中,可以邀请体育社团在运动会开闭幕式中承担健身操、舞龙舞狮、体育舞蹈等展示表演;在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校级比赛中,安排相关的体育社团承担基础性的裁判工作等等。通过平台的搭建,提高体育社团在校园里的参与度和存在感,扩大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3.5 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团影响

除了优化管理机制、提高活动质量,宣传工作的加强对不断扩大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校团委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等新手段、新形式,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广播站、海报、横幅等传统线下宣传渠道,及时发布社团的相关活动,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对社团的舆论环境和社团成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密切关注与及时引导,着重利用社团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实践的机会,打造以体育社团为实体、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校团委还可以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色、地方风俗以及学生性别比例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打造品牌体育社团,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其他社团共同成长提高。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体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S].2014.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S].2016.

[3] 张知超,程其练,周美芳.高校体育社团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71-74.

[4] 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39-41.

[5] 封华.“三走”背景下体育社团服务团员青年的研究——以东华大学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97-101.

G807

A

2095-2813(2017)7(a)-0143-03

薛全(1988,10—),男,汉,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9.143

猜你喜欢

校团委社团课外
高校免费为女生送出3000双高跟鞋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红色教育在高校团委中的应用策略
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组织开展“奋力书写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时代新篇章”主题党课
浅谈校团委学生会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构建初级中学课外篮球俱乐部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