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调查研究
2017-11-26宁曼荣李贝
宁曼荣+李贝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交汇和交融,影响着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问卷调查表明,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传统文化意志上的坚守和文化自信行为践行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优秀文化教育传承的缺失,网络社会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不断影响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缺失。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崛起的核心力量。党和国家历来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各种思想和文化竞相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竞争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认知、理解和认同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1.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
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对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比较了解。此次以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文化中儒道文化了解情况为调查内容,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制度文化认知的调查中,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思想的了解程度来看,“大致了解”所占比例最高,人数达到314人,占调查总体的456%;对这一内容“十分了解”的人数达到165人,占调查总体的241%,二者的总占比近70%;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基本不知道”或“不太清楚”的比例总体达到30%,其中,“不太清楚”的人数达到132人,占总体的193%,“基本不知道”的人数达到73人,占比为107%。同时,在大学生对《道德经》、四书五经、《史记》、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化代表作的阅读调查中,都读过的只有52人,仅占75%;读过其中3种的有96人,占总人数的139%;读过其中2种的有191人,占总人数的277%;仅读过一种的则有307人,占总人数的446%;都没读过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62%。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整体水平较高,但对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2.大学生文化意志表现状况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竞相发展,这种发展态势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又使之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反映着其文化自信的状况。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文化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度,既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选择,又对外來文化持包容和接受的态度。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问题和原因
1.文化认同危机加深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大学生文化自信源自对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弘扬。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然而,在目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和认知受到冲击,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
2.文化认知功利性趋强
调查显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市场观念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和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大学生文化习得的功利性倾向加深,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价值的认识不断弱化。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建议
1.培养自主践行能力
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今天,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受制于应试教育,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的书籍往往仅与课程有关,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学习。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差,实践能力较低,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今天,要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自主学习的起点,从实践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推崇的特定传统、习惯及行为方式的精神格调,对于学校成员的精神境界、气质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大学作为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应该有意识、有方向地将之设定为文化传承的专门场所,能够成为师生共同建设的并能够对接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前沿。加强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以文化育人为主要方向,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环节和推动力量,以其潜在运动形态使大学生受到感染,体验到学校的整体精神追求,因而产生思想升华和自觉意愿。
参考文献:
[1]郑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2]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