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困境与优化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2017-11-26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基地学院

高 天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体育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困境与优化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高 天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指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训场所,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访谈与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剖析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地建设不稳定3个方面的困境,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课程结构与校外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制度、经费投入与信息化管理平台4个优化路径,旨在为体育院校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课程教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体育人才

北京市教委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出:“支持高校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本科生新机制,共同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1]。首都体育学院在校外人才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是以为国家与社会提供高素质体育人才出发,在首都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对象,旨在发掘首都体育学院的地域、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以期提高体育人培养的综合素质,为国内其他体育院校提供可参考的、建设性的建议。

首都体育学院截至2016年6月,已经取得共有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级基地2个、校级基地52个的丰硕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基地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访谈与逻辑思辨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使其真正发挥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整个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1 理论汲取: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指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训场所,是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2]。体育学院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体育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就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率的重要平台。

1.2 理论基础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4点:

1)人本主义教育,一切以人为中心,关心和激扬人的教育,把人的心灵作为教育手段来把握人的经验世界[3];

2)经验主义教育,杜威把教育看作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经验的增加能够提高指导后来经验增长的进程[4];

3)情境学习教育,知识与情境不可分割,应将知识在其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应情境化而非抽象化,促进学与用紧密结合[5];

4)角色扮演教育,人在角色扮演过程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依此从事各种角色行为的能力就是人社会化的实质[6]。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正是为这一角色的转换提供过渡的平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将教育者、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融为一体作为体育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补充,是学生锻炼角色扮演能力的实践环境和有效提供学以致用的真实情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重要教学场所。

2 建设困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挑战

2.1 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 校内课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实践内容互补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是实现体育院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院教务处应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协调校内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践的部分脱节、基地难以承担体育课程部分教学内容等都成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瓶颈。这一问题根源在于体育学院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基地实践的脱节,课程教学内容缺乏与基地实践的联系与对接。

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把教师束缚在以知识的系统性为逻辑主线的教学内容上,缺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践课程内容的融合,造成学生所学与实践嫁接的短路与所不能用等问题,也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岗位内容的相关性背离。

2.2 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的制度化是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首都体育学院的管理还存在制度不完善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

1)规章制度不是非常健全,造成管理的主观随意化,对校外人才培养的指导和管理不规范。

2)监督评价流于形式,学校加强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加强对已建成基地的管理和考核,确保其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顺利完成好每一次实践教学任务。

3)学校与基地交流缺失,首都体育学院定期召开基地联络会较少,与基地指导教师的沟通更是少,这样很难达到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一定交流机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才能保证双发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制度化是学院与基地进行密切地双方合作的基石,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发挥双方的科研、技术等优势,提高校外人才培养的质量。

2.3 基地建设的不稳定性 截至2016年6月,首都体育学院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覆盖9个专业,共有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级基地2个、校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但同时也面临着基地建设不稳定、经费短缺等挑战:

1)签约数有限,首都体育学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签约数很少,尤其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签约基地数更少;

2)经费的短缺,经费一直是困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问题,指导教师在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无偿花费大量的经历指导学生实践,成为培养校外人才质量的障碍,所以首都体育学院要经过各种途径和筹措,使经费得到保障,逐步加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经费的投人,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报酬来减轻基地的负担,这样才能保证基地建设的稳定性。

3 优化路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完善课程结构与校外人才培养体系 首都体育学院的课程教学内容在保持课程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同时,还应强调强化校外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薄弱内容,保障课程教学与校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形成一体的系统化。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是未来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阶段,应该单独占课程设置的一部分,所占学分和比例也应该增加,强化实践教学课程的意识,这样就增加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了课程的形式与内容。

健全的体育课程体系是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体内容涵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类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教育模式变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所以完善课程结构与校外人才培养体系是克服体育课程与实践脱节矛盾的关键,学生只有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消化与内化所学的知识,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理性化。

首都体育学院校内课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互补设计的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是实现体育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路径选择。所以体育院校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针对人才培养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科学论证,才能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形成一个科学的培养体系。

3.2 完善基地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 首都体育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有计划地扩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数量,拓宽基地覆盖的专业范围,充分利用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因此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就成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完善,包括实习基地类型与选择的规划、学校与基地承担的义务、对话及联系机制、协议书签订等。

首都体育学院应建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长效联系机制,平时通过电话、邮件等加强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定期举行实践教学总结与交流。

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基地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应该制度化是基地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保证。指导教师的选择一定要按规章制度推选那些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在上岗前要进行相应的职责培训并签订责任书。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确保其建立完善的评价与考核制度,顺利完成好每一次实践教学任务,根据各基地实际情况,尽快建立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和办法。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提升体育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学生校外基地实践的评价更应规范,严格按照学院制订的相应评价标准,否则在实际执行过程的游离性会造成评价操作与评价标准差异明显。

3.3 提高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首都体育学院的校领导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这是校外人才基地建设取得卓越绩效的保证。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经济基础,也是当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难点。经费的投入是体育学院领导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针对部分校外人才基地建设存在实习经费的问题,学院与基地应深入协商合作解决。

一方面,体育学院应该从政策和制度增加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加强财务对基地建设费用预算和监管的力度,以保障基地建设经费使用被合理分配,这样有助于健全校外人才培养制度和延长实践时间,可以充分调动师生校外实践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经费投入也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北京华奥星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首都体育学院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餐饮、车费、生活补助以及意外人身保险等,为学生在校外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3.4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首都体育学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大部分通过指导教师与学院之间进行间接的时效性不强的联系。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有必要建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平台有利于促进基地教学管理。学校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网络,确保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运行、条件保障和管理顺利实施。网络平台管理可以涉及到师资安排、场地、设备状态、教学安排和社会培训等一系列琐碎而又系统化的基地建设工作。

首都体育学院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在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及教师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类,建立校外人才培养的数据库,并保证数据准确、公开、实时更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本构架可以根据学院与基地的实际情况分为信息发布、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模块。

4 结 语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是检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真实环境,对提升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对完善首都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直接面向体育实践工作的一线真实环境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体育课程教学与社会融合。首都体育学院通过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不但可以全面、真实地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能对校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更接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管理制度不完善与基地建设不稳定3个方面是首都体育学院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所以首都体育学院应该从完善课程接头与校外人才培养体系、基地建设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和信息化管理平台4个方面对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行优化。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首都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升体育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2017-05-01.

[2] 肖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2010(5):70-71.

[3] (英)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4]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美)海伦·瑞恩博德.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北京:匡瑛,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5.

[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1.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alents Training Base in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s an Example

GAO Ti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off-campus talents training base refers to the training place where students practice teaching.It is a bridg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 and the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lac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 innovation spir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base outside the schoo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and using literature, fi 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logical specu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dilemmas such as the disjoin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the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off-campus talents training base.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four optimization way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the training system of off-campus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fund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alent training base of PE institutes.

curriculum teaching; off-campus talent training ba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orts talents

G807.0

A

1004 - 7662(2017 )07- 0049- 04

2017-06-03

高天,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基地学院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体育院校场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