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17-11-26薛红卫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薛红卫(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体育教育学
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薛红卫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生命教育缺失导致的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生命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的逻辑脉络,探究生命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存在课时严重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有效教育手段缺乏、教学效果差等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并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导向背离,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能够胜任生命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突出课外活动,强化实践体验和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当代大学生直面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磨砺生命、发展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教育;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价值耦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期刊文献检索平台,以“生命教育”为关键词,以进入21世纪尤其是最近5年来的文献为重点,检索并梳理与研究旨趣具有高度关联的文献50余篇;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关键词,共计检索文献15篇;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官方网站,对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借助国家图书馆、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等馆藏资源,查阅生命教育、高校课程改革等专著,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1.2.2 逻辑分析法 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生命教育的本质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初步构想。
2 国内外生命教育概览
Joseph Priestly在1765年发表的《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的自由教育课程》[1]一文,标志着生命教育思想在英国的萌芽。1920年代起,生命教育开始在美国兴起。一般认为美国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最早提出“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2]。1986年,华特士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把学校教育与人生体验融为一体,认为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教育应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3]。
目前,生命教育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校以及高校都得到广泛开展。20世纪末,我国台湾、香港陆续引入生命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课程。
概括而言,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关爱生命的健康教育、敬畏生命的品德教育、发展生命的生存教育、磨砺生命的挫折教育等几个主要板块,其目的在于客观看待死亡和生命、管理个人情绪、促进社会交往、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迎接生存挑战等。
1990年代起,生命教育逐渐引起大陆教育界的关注,并经历了“教育忧思与本土探索、学术诠释与学科界定、理论热兴与实践探求、国家战略与全新发展”4个阶段[4]。从2004年开始,我国一些专家开始呼吁重视“生命教育”;同年底,辽宁省制订《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开始率先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并在全省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此后,生命教育课程陆续在上海、湖北等省市得到开展,并出版了一系列《生命教育》教材[5]。2007年,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召开,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轻生等一系列严重社会现象引起专家高度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干预、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成为共识[5]。
3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缺失
在我国主流话语体系中,大学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并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6],这对于大学综合社会功能的行使无疑具有指向性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在行使这些功能时,往往诉诸于工具理性,过分强调大学服务社会方面的功能,把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等作为第一要务,忽视了大学生生命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尤其对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缺乏足够认知,并缺少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概括而言,当下中国高校中,生命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生命教育对很多大学而言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生命教育开展的范围极其有限。武汉大学自2005年开始设立生命教育相关课程[7],江西师范大学从2006年起、浙江传媒学院以及云南省各级学校自2008年起、天津师范大学自2009年秋起[8]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其他高校尚未开展完整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也不够系统和规范,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没有列入日常课程体系之中,只是间或举行相关的讲座或报告,选择的契机也多为自然灾害或者人为事故发生之后;受众也只面向部分学生而非全体学生;缺乏专职的教师和专业的教材;只是作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形式上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和真实场景的情感体验。因此,即便是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或内容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4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动因
早在2006年,《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新时期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给出了明确定位,并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设定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10]。但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雷同度高,教学方法呈现较多的竞技化色彩,教学内容和手段枯燥,教学评价目标单一,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体育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特殊作用,我国的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课程,偏离了“健康第一”的理念,造成了许多学生不愿学、学不好甚至一部分学生恐惧体育课的尴尬局面。
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20多年持续下滑的势头有了改变,但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学生竟不如中学生[11],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5 生命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在逻辑脉络
5.1 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大学的扩招,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褪去“天之骄子”的光环,必须面对一种他们自身不愿正视的无奈和尴尬。一方面,他们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惠顾”,从小享受着家庭成员的“恩宠”,体验着互联网这一“饕餮盛宴”的“快感”,容易使他们养成既渴望独立又享受依赖的矛盾心理;很多方面希望“独占”而非与人“分享”;自我期望较高,渴望彰显个性因而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团队的需求;渴望得到认可但心理又不够成熟;社交愿望强烈,但欠缺社交经验和沟通技巧,容易沉溺于个人甚至虚拟的网络空间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等原因,很多学生不得不面对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加之就业压力加剧,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愿面对生活带来的挑战,很多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自卑感、挫折感和疏离感,甚至夸张地发出“生存还是死亡”的感叹,其中一部分偶尔或时常会有自杀的念头。有鉴于此,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磨砺生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其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一门普通课程的内涵,成为贯穿教育全部过程、关乎无数家庭安危、影响社会安全和顺畅运行的系统工程。
5.2 生命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高度价值耦合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生命教育的理念之间存在高度的价值耦合。首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本身就是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尊重生命的具体表现,也是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又分解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其中,身体健康指标中的“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的内容,心理健康目标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以及社会适应目标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内容[12],不仅是关爱生命的健康教育的体现,而且也在积极践行发展生命的生命教育等理念。试想,作为在大学一、二年级广泛开展的必修课,体育课程如果忽视了对生命基本价值的认同,岂不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的翻版?
5.3 生命教育进入体育课程是改革的必由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普遍重视生命教育,因而相关课程开设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也有利于西方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等人生重大命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体育设施相对充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广泛,西方大学生主要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内容。而我国的情形则有较大不同。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国人普遍缺乏宗教信仰,加之主流价值体系长期以义务为本位,过分强调个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忽视其应有的权利,难免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对于健康、生死等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如为了集体利益、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甚至牺牲生命都是社会一贯所提倡的。
在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一方面高校生命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尚属新生事物,课程开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缺乏常态化、系统化、去功利化的生命教育手段和载体。有的学校尽管讲授了部分相关内容,但并未将其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之中,只是作为思想品德课、形势报告以及心理咨询或讲座的附属内容。在开设相关课程内容的学校中,以报告、讲座、心理咨询等非常态形式存在的生命教育,由于以理论讲授和间接经验传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学生不能亲身进行特定模拟场景的练习,很难具有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日常客观需求;而缺乏生命教育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非一些“亡羊补牢”式的临时补救措施所能够承担,毕竟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挽回,这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大学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大学生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重要手段,贯穿其中最关键的逻辑前提就是:体育的本体就是身体(生命)的存在。如果脱离了身体(生命)这一本体,其他诸如身体练习、身心和谐、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和体育技能乃至全面发展等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和体育教育实现了空前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这为生命教育进入体育课程廓清了思路、拓展了空间。但稍感遗憾的是,在高校体育课程实践中,对于体育本体——生命价值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重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强化部分大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体育工具理性的“刻板成见”,在“服务社会”这一过度阐释的强大功能面前,比起其他具有较强工具理性色彩、能够带来某种可见现实利益的学科,体育只能望其项背,甚至望洋兴叹!更严重的话,高校体育课程很有可能沦为“服务社会”名义下的牺牲品。
因此,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既有利于补充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缺憾,还体育课程应有的本来面目,增强社会各界对体育课程以及体育的认识,强化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升广大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凸显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社会意义。当然,作为硬币的另一面,这也对担任高校体育课程管理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更难的要求。
6 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课程,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价值,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把生命教育引入大学体育课程,就要充分强调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等固有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体验生命,感悟生活,实现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多种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6.1 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必要的修订,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并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做出基本要求。建议大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时由2个学时调整为3个学时,4个学期共计216个学时,部分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体育课时数,从课程结构和教学时间上保证生命教育内容的实施、提升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理论课时数,加大生命教育的比重,并把理论课安排在学期开始进行,以强化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克服由于认知不足造成的困难。
6.2 建设能够胜任生命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可借鉴生命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外大学的相关教材,组织专家开发出适合我国现状的新课程体系,针对任课教师生命教育相关素质不足的共同特点,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目前担任体育课程的高校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以弥补其知识结构、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可通过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有机结合,补充和优化生命教育课程师资结构,通过跨专业、多学科背景人才知识技能的有机融合,为高校造就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6.3 突出课外活动,强化实践体验 要把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室外拓展训练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要创设特定社会环境,设计规定的场景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亲身体验和自我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挫折和失败等不同的情感;实行生命教育不同模块之间的无缝对接,把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训练、生存技能开发与防灾、逃生演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爱护生命的技巧和能力。
7 结 语
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展,但在我国却存在严重的缺失,其只在有限的少数高校开展,而且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经常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的附属产品出现,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已经偏离“健康第一”的目标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的客观需求,改革已成当务之急。生命教育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脉络,体育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存在,离开这点体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命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高度价值耦合,生命教育进入体育课程,形成双轮驱动,会取得相得益彰的功效,因此改革是必由之路。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建设一只能够胜任生命教育的复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和自我教育功能,将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
[1] Derek Heater.The History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England[J].The Curriculum Journal,2001,12(1),103-123.
[2] 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92-94.
[3] 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5.
[4] 黄渊基.生命教育的缘起和演进[J].求索,2014(8):172-177.
[5] 王健.生命教育发展与研究综述[J].中国德育,2014(8):78-80.
[6]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7-06-21.
[7] 朱芳,我国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2014(6):14-15.
[8] 钱淼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2):46-47,76.
[9]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78/A17/twys_left/moe_938/s6614/moe_942/tnull_19106.htm,2017-06-21.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2017-06-21.
[11] 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每年都有猝死案例[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5-09/12/content_36569199.htm,2017-06-21.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2017-06-2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XUE Hong-w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Starting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ing its status quo and reasons,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It shows that class hours of life education are seriously inadequate, the course system is incomplete,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means of education, the teaching effect is poor,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deviate from the reform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It is of great signi fi cance to integrate life education and P.E. curriculu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syllabus of P.E.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onstruct qualified life education staff,underlin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elf-education function and promote the positivity, initia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participating P.E.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acing up to life, caring for life, reverence for life , whetting life and developing life.
life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reform; value coupling
G807
A
1004-7662(2017)07-0034-05
2017-06-18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5BTY025)。
薛红卫,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社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