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2017-11-26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闽台交流院校

一、闽台高等教育现状

1.台湾高等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快速扩增阶段,如今台湾的高等教育早已趋近饱和状态,人口2300万、面积仅有3.6万平方公里的台湾,目前高校的数量却已达到170余所,台湾也因此被称为是全世界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导致学龄人口快速递减,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另外,大学数量和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学校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补助越来越少,迫使不少私立院校开始走向市场化。学费见涨,教学质量开始走下坡路,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就业困难等问题早已成为普遍情况。尽管如此,台湾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也形成了内陆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一是,台湾虽小,但不乏优秀的大学。比如,台湾大学的学术和声誉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台湾成功大学被誉为最受台湾企业界青睐的大学,也是目前台湾学术领域最完整的研究型综合大学,其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在全亚洲排名居于前五。二是,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特色办学模式,成效显著。台湾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设置课程时始终坚持“务实致用”,强调务实人才的培养,重视务实能力的提高。另外,台湾地区政府也着力推动在不少院校校内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并给予政府补助,以规范和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三是,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口碑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在内的很多台湾高校,办学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具有很好的国际口碑。许多大陆师生对台湾高校的直接印象是台湾的师资好到过剩了,许多台湾一般私立大学的师资都要强过不少大陆211高校。有资料显示,两岸四地大学中博士学位师资比例最高的前20名大学几乎都在港台,其中1-9名均为台湾高校,且比例均在90%以上。而且台湾高校师资一般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学术水平较高,每年发表的SCI、SSCI论文篇数在世界排名基本都在前20名。

2.福建高等教育现状

近年来福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师资队伍质量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来看,福建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仍滞后于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2016年福建省GDP排名挤进第10位,人均GDP排名第6,而教育一直居于全国中游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仍然较小,省内高校仅有88所,在国内的竞争力不高;教育办学层次偏低,表现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偏小,全省仅有一所部属院校和“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本科院校33所,高职(专科)院校55所,硕士、博士点总数偏小,占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比重不足3%,培养的研究生规模也仅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在东部沿海省市中仅高于海南省。此外,高等教育发展与“海峡自贸区”建设不匹配,表现为高校文科类专业比重较大,专业重复设置,工科教育薄弱,专业和产业的匹配度偏低,无法为海西的建设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

综上,台湾和福建高等教育各具特点。台湾的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办学模式和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台湾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福建省的高校学习借鉴。

二、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分析

1.“分段对接”培养模式

“分段对接”模式是指闽台两地高校联合办学,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福建高校选配学生赴台学习一年,赴台学生在台湾学习采取学分制的管理办法,在台期间的学习情况由台湾高校出具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福建高校承认学分并颁发毕业证。目前,专科层面主要采用“2+1”合作模式,本科层面则是“3+1”合作模式。福建省内20余所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均推行了此培养模式。比如,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江夏学院海峡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集美大学等本科院校均与台湾高校开展了相关专业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校校企”合作模式

“校校企”合作办学即闽台两地高校、台资企业通过联合制定“订单式教育”,以就业为目标,立足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该模式最早启动时主要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旨在推动省内高职院校在制造业、建筑业、电子通讯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领域与台湾职业院校和相关台资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后续不少本科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号召,也陆续走上了校校企合作之路。大多数校校企合作采用的是“3+1”培养模式,也有少数采用“4+0”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校校企”联合办学,既有利于校与校之间开展广泛的师生交流学习,也有利于校与企之间进行多方交流互动,将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引入课程,再加上定岗实习的检验与磨练,更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交换生培养模式

“交换生”培养模式是指闽台高校通过签订校—校学生交流合作计划,推荐少数优秀学生到合作方高校进行短期的交换学习。该模式也是闽台高校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闽台不少高校都有闽台合作项目,每年都定期选派交换生赴台学习交流,比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江夏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大学等等。

4.“拼盘式”培养模式

“拼盘式”是当下闽台合作中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上大力引进和吸收台湾优质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由传统的“一讲到底”改为由在该领域具有专长的大陆教师和台湾教师共同组合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有限课程学时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闽台高校合作中的每一个项目的专业课程会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引进台湾优质教学资源,专业课程中不少于四分之一的课程由台湾教师承担。在此模式下,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更加畅通,更有利于思维不断碰撞,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平台。

三、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接的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够强

在办学层次上,台湾很多合作的院校都具有博士、硕士点的招收资格,而福建高校在合作中多局限于专科(高职)院校、少数本科院校的少数专业,办学层次差距造成整体合作层次较低,覆盖面较窄。在本科层次上,“985”“211”的重点院校与台湾的重点大学或是一流大学的对接少之又少,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难以保证。海西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各类人才,因此有必要开展全方面的分类别分层次分专业的无缝对接。

2.交流合作模式同质化严重,普遍流于形式

目前闽台高校交流合作模式大同小异,同质化现状严重。不少高校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适合本专业发展的方案细则,尤其表现在校—校—企合作项目上,笔者所在单位也有推行闽台合作项目,该校的金融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有一年时间在台湾的东海大学学习,笔者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到东海大学进行调研,发现金融企业并没有深入参与教学,学生也仅仅只是去金融企业参观过几次,并没有深入到金融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3.交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闽台高等交流合作的形式目前主要有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合作教学、互换学生等,形式比较单一。在科研资源共享、合作开展专项研究、合作编写教材、联办学术会议等方面涉足较少,更不用说涉足诸如体育休闲、娱乐聚会、夏令营等非正式的交流合作形式了。往往这些方式更有利于闽台师生间开展学科、专业知识的传递、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情感的交流互动等。

4.因政策因素的影响,合作交流渠道不够通畅

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受到台湾当局政策的因素,学历和学分无法互认仍然是当前制约闽台高校开展学生交流互换的最大阻碍因素。2010年在台湾方面公布承认大陆学历的高校名单草案中,福建仅有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两所高校,尽管近几年台湾在学历互认的高校上有所放宽,总体来看在数量上还是偏少。另外,有些涉台的原有规定过时,比如赴台手续烦琐等问题,早已不适合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形势、新状况,以上因素均阻碍了闽台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

四、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创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1.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

在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开展多层次、深入的交流合作,尤其是推动闽台知名高校间的合作;深化合作领域,凝聚共识,细化措施,做好具体项目的沟通对接,切实将双方合作推向更高水平。比如,每年有计划地引进福建省产业发展和薄弱学科急需的台湾老师来闽全职或兼职任教;支持台湾优质高校、企业或民间资本与福建高校联办一批有特色的大学或是二级学院;择优选择高校在闽台两地设立师资培训交流中心,每年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各层次选派教师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支持闽台高校共建祖地文化交流研究联盟,加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潮汕文化等特色文化研究;推进闽台教育合作实验园建设,鼓励台湾教师、专家前往研究教学,并给予科技、实验室设备经费补助;支持闽台高校联合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

2.创新交流合作模式,丰富形式和内容

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深度合作的优质模式,避免合作模式的直接复制,造成项目难以开展或是成效甚微等局面。台湾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推崇,闽台高校可以围绕如何将企业移植到课堂、深化到企业环境中、提高教学实践的真实性等方面去挖掘和开发有特色的合作项目。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将正式交流合作与非正式交流合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机会让闽台高校师生充分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可以考虑构建一个包含闽台高校专家学者和闽台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库,既能开展有效的人才交流,又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在闽台之间合理流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3.建立双边学历互认机制,促进长效合作

加强闽台相关教育协会的广泛接触,深入研究合作事宜,建立互信、互利的双边学历互认政策协商机制,设立双方共同认可的高校学术评审服务组织或质量认证体系,促进闽台高等教育的长效合作。在闽台交流交往中,福建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和台湾教育部门接触、洽谈,建议台湾尽快确定闽台学历互认的试点学校,促进闽台尽早互认学历。此外,对于涉台的一些旧规矩、旧政策,要建立相应的梳理淘汰机制,结合目前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形势,把依旧适用的留下,把不再适用的淘汰掉。

4.简化程序,提高交流合作效率

赴台手续烦琐、劳心又劳神,这是不少去过台湾的高校教师反馈回来的普遍心声。首先要单位开会,主管部门政审通过,才能获得赴台许可(每次赴台,都要政审),台湾方面的高校或企业等要出具邀请函,得到入台许可后,还需办理入台证、通行证等各种相关证件。整个流程繁琐,也费时间,极大地影响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效率。建议可以效仿所有出国和赴港澳地区的审批程序,将赴台教育交流合作人员名单直接上报福建省台办,同时向省教育厅报备,首次审批通过之后,在护照有效期内再次赴台可以考虑省去此程序。同样,赴台政审手续也可适当简化,建议在政审有效期内无需再重复政审。如此一来,可以大大缩短整体审批时间,提高效率。此外,交流合作涉及的其他手续繁杂问题,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多方合力促进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效率更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闽台交流院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