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17-11-26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我院植物

进入21世纪,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方式开始出现规模化特征,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耕作制度经历几次变革之后,农业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这必将对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植科)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深入调研国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为适应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对植物类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素质要求(具备植物新品种选育、植物栽培管理、保护和植物检疫检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调整控制植物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调整了荆楚理工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牢固、适应广泛、善于应用”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改革原则,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我院植科专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根本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作为地方性高校,我院为适应湖北农业经济发展对植物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依托湖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平台,按照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原则,以原有的园林技术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为基础,在2013年新设置了植科专业,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2013年制定了植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发展需要,在2015年、2017年分别进行了适当的修订。植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掌握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遗传改良和植物生产管理等专业技能,受到农作物科研、生产、管理、创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农产品检测和销售能力,能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从事科研、植物生产、人员管理、农产品检疫检测、农产品推广和销售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比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我院的植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遗传改良和植物生产管理等专业技能,具备农产品检测和销售能力,能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从事科研、植物生产、人员管理、农产品检疫检测、农产品推广和销售等工作。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我院的课程设置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推广相互渗透和交叉。我院调整和修改的课程体系着力体现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必要性和够用性;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和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力求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重在拓展学生视野和专业领域。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将相关学科的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进行交叉融合,以便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另外通过开展每月一次的博士讲座和不定期的专家讲堂来促进学生对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和植科发展方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四大模块,该体系的建立以必要的数理化知识为基础,结合了生物学和园艺学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市场营销知识;开设的个性发展课程,从不同专业方向设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植物类人才的各种需求。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植科专业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教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等三个模块。

模块一: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英语、体育、语文、计算机基础、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学科交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其中的选修课主要是从自然、哲学、人文、艺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后期持续获得知识的能力,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应修满8个学分的课程。

模块二:专业主干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主要以生物学和园艺学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初步的生物学和园艺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实际进行初步结合。专业主干课包括分子生物学、土壤肥料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七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了我院植科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生物学和园艺学理论结合到农业生产、繁育、管理与检疫检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模块三:个性发展课程包含专业学术型、专业应用型、交叉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四个方向,课程内容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植物保护学、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农业物联网工程、生化分离技术、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植物生态学、植物发育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农产品市场营销、生物信息学等21门。专业方向选修课(限选和自选)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有效地增加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提高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机会和发展潜力。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植科专业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因此我院在加强植科专业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强化生产实践训练和科研的实务训练。实践教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独立设课的实验,一部分是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上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实验从理论课程中剥离出来,设为独立的实验课程,设置了基础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土壤肥料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植物保护学实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等19门独立实验课程。独立实验课程的设置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既能够对相关理论课程的知识进行复习验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学校统一规定的军事训练、思想政治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所需的实践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在校内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践(生物基础实验技术实训、细胞工程综合实训、植物栽培管理实践)、校外基地生产实习(植物识别实践、植物保护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这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目的明确、实践内容具有综合性,训练方式和方法多样化,实践时间相对集中,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完整。另外,从大一下学期到大学最后一学期,通过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利用我院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实务训练,训练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种实验技能大赛、毕业论文、辅助教师科研等,大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及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综上所言,我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意识。

三、加强学科融合,拓宽实践训练途径,突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专业特色

1.设置不同专业方向,适应不同就业岗位的需要

植科专业宽泛,专业培养方向多样化,从植物育种、植物生产管理、植物安全检测到植物产品营销各个专业方向都可以注重培养,从而学生就业范围广泛,从行政事业单位到工厂、企业、农业基地均需要相关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要求课程涉及面广、可拓展性强,将多个学科和领域融合进来。按照“基础牢固、适应广泛、善于应用”的培养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课程中重点设置两个专业限选方向,即为学生考研做准备的专业学术型和学生进入社会实用型的设施园艺方向,涵盖农产品检疫检测的理学方向,另外在交叉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方向上,学生可自由选择。

2.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大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发展规律,我院的植科专业根据专业的农学理学兼有的特点,由易到难地组织实践教学训练,由生物学和园艺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开始,将有关实验(实践、实习)内容融合到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同时从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在第三至第七学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或者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实验技能大赛训练,教授、博士作为本科生导师,进行一对一培养,这一举措促使很多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进实验室做实验,到大学毕业时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其创新思维不管是意识还是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融合,体现专业特色

我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湖北地区发展形势,将学院的学科发展定位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上游技术(高端植物栽培),生物工程从事农业生产中游技术(植物产品提取),食品科学与工程从事下游技术(农产品加工)。根据学院发展定位的要求,课程体系将生物学原理和技术与园艺学进行融合,开设了三个专业共有的基础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并根据专业定位开设若干门融合区域特色的植物类课程,如园艺植物栽培学、设施园艺、无土栽培等理论和实验课程。将生物技术和园艺学技术结合到区域农业特色的课程中,体现了我院植科专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四、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加强课程在线建设,推进专业课程网络化发展

我院重点支持学位课程在线建设,2013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三门在线课程,正在筹建植物学的在线课程,并跟湖北其他高校进行联合,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面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2.强化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特殊性,除了原有的多媒体教学、室内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形式之外,还加强了教师引导课前预习与自学、网络视频教学、教学APP、微信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强化课堂讨论、课外小组探索交流;采取学生到工厂企业实地见习、毕业生现场解说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实行定期的博士讲座和不定期的专家讲堂制,拓展学生视野

从2015年开始,我院每个月请1位本校或兄弟院校的博士从农业不同领域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每年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专家讲堂,通过不同方式增加专家、博士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与湖北地区其他高校植科专业联合,通过交换生、参观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能更早地认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了解农业科研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早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发展领域。

五、展望

新时代,新形势,要求植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积极探索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植科专业发展的基础。以能够适应新的地方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是提升我院植科专业培养水平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刘翠英等:《突出地域特色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郭风法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验室科学》2007年第2期。

[3]吕艳杰,张喜田:《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伟刚,沈凤英等:《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我院植物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哦,不怕,不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将植物穿身上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