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
2017-11-25王潇爽
王潇爽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
王潇爽
在经济、政治、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政府和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全球化的直接需求和支撑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 教育全球化 高等教育管理
一、前言
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进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当中,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也成了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所面临的新问题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更新能力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1]:“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发展都要求高等教育需要完成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
人类都向往和寻求和平。世界上所有国家均经受过战争的痛苦,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是人类所深刻体会过的,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渴望和平。同时,一个和平的环境为国家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起到了,国家的相互交流的作用,通过国与国的交流,为世界和平稳定打下了基础。
随着战争结束,各国竞争逐渐从政治和军事领域转变为经济。随着各国逐渐重视的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争夺,对外交流成为了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点,高端人才竞争也促进着经济领域的竞争。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人类考试进入信息化社会,地域间的物理阻隔变得不再重要,信息成为个人、企业、政府积聚财富增强竞争力的手段,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成为传播信息、加工信息、制造信息的集聚地和关键机构。
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渴望了解其他国家的现状和文化,专家、学者要在专业领域出成果,就需要跟紧世界研究热潮,与各国专家相互交流,获得国际领域的成果,使得我国出国人数剧增。
以上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说明高校工作离不开经济全球化,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演进。高等教育仍需不断发展教育管理模式,走教育现代化道路。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国际化教育理念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原有的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于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内容逐步同化,而这些同化的发展过程需要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指导。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眼界不能局限于我国自己的现状和立场,还应将眼界放在国际社会大环境下来进行思考[2],进而使得高等将爱与德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均体现国际化。
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差距将不断增大。旧的高等教育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随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变,将高等教育竞争集中在生源、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三个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竞争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原本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的高校越来越强,原本生源不足、资源匮乏的高校越来越无竞争力,增大了各高校间的差异。我国近些年的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减弱,教育差距增大。
高等教源传育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迅速,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资播较快,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了高等教育全球化,因此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局面。
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其中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处于基础性地位,学生工作管理又离不开整个高校的运行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方法、机制和内容的科学化,都需要建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认识上。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引进新的管理理念。纵观世界范围的高校,大学自治和学术研究自由是高雄发展的根本支柱和思想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是在受教育着的平等性为基本要求的,其根本是以人为本,即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建立学生自治与民主参与高校管理为主要途径。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人才培养目标要紧跟时代要求。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以灌输式教育和说教式为主,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要强调课程的与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着重培养实践性综合型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升。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个人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高校的管理队伍在选拔时要注重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教育管理能力、理论基础等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焦点逐步向人才、教育、文化转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突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带来了高校管理的新要求,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特点,高校管理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努力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
[1]苏维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赵长明.回归真本的教育时代——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09).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