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体育对于公众休闲活动引领的思考

2017-11-25威张丽贤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公众大学社区

张 威张丽贤

关于大学体育对于公众休闲活动引领的思考

张 威1张丽贤2

大学体育具有多重社会价值,对于公众健康活动的引领是其重要价值与功能的体现,如何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大学体育的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通过大学体育与公众休闲活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寻求有效的契合路径和方法,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体育 公众健康 休闲活动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质量快速提高,公众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高涨,公众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匮乏,目前大部分公众的健身活动往往局限于广场舞和太极拳等较为单调的活动形式,而且这种健身活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许多参与类似健身活动的群体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和学习路径,只能被动地去“随波逐流”。

大学体育课程有时也简称为大学体育,本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对于社会生活尤其是公众的健身活动具有直接而有效的引领功能和价值。但是当前大学体育往往局限于“象牙塔”内,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几乎可以用“不越雷池半步”来形容。大学体育与公众休闲活动之间天然的契合点由于种种因素的阻隔,被完全割裂开来。通过大学体育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对公众休闲活动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引领,强化二者之间强烈的内在沟通需求,势在必行。

一、改革课程目标 增加社会服务内容

大学体育本身承载着多元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服务社会,引领公众,推广健康是其重要内容。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强化服务社会的内容,每个学年或者学分总量中应当有一定的比例是专门针对服务社会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条件允许的话,应当设为必须部分。通过这种顶层设计与改革,可以推动大学体育与社会生活,尤其是公众休闲活动的内在联系。比如,每个学年大学体育中可以规定一定量的学时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广场舞的培训,太极拳的教授,健身技能的讲解,健康知识的宣传,参与社会相关单位组织的全面健身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也可以作为考核学生表现的内容,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大学体育与公众的休闲活动联系到一起,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指导作用,改善公众的休闲活动质量,满足健身需求。

二、强化社区合作 科学构建志愿团队

大学体育与公众休闲活动之间需要有一个纽带来发挥衔接作用,这个天然的纽带则是社区。在教学过程中,大学体育课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志愿者团队,进行积极主动的宣传和教授活动。大学生群体具有积极向上,热情服务的特点,通过科学到的导引和支持,广大学生群体可以构建多级志愿者团队,与社区进行紧密合作,比如一级团队负责宏观设计与统筹,二级团队则进行专业和指导志愿者,三级团队则负责具体的社区服务点,对公众进行直接的引领和支持,为其提供多元的专业化服务。三级团队可以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团队,提供订单式服务,避免需求与供给之间互相隔阂的现象。通过志愿者团队的构建,可以形成有效的执行力,真正推动大学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持续发挥作用。对于志愿者的服务,社区则可以给予一定的评价,作为高校对学生评价的参考。而对于社区,大学体育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将类似的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工作创新改革的试点。

三、调整课程模式 转变社会服务形式

公众休闲活动之所以存在僵化和被动的局面,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健身知识和技能的匮乏,而大学体育则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模式,让一部分公众走进大学体育课程,接受现场的培训与指导,这种转变后的社会服务形式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学体育没有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它具有这种天然的资质和诉求,因为完全局限于高校内部的课程,如果与社会脱离了实际联系,那么可能具有陷入“坐而论道”和“纸上谈兵”的陷阱。所以有效的大学体育课程则需要与社会建立密切的合作与联系。所以它可以主动转变服务社会的形式,将讲堂进行开放式管理,为公众提供直接“登堂入室”的机会和窗口,比如每年大学体育课堂为某些数量的公众开放,分批次接纳不同内容需求的公众,最终建立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比如学生规模较大的高校,大学体育课堂的承载能力通常相对也比较大,则可以为公众提供十分之一或者具体可操作的数字比例名额,面对公众开放,将诸如太极拳的练习技巧和方法介绍给有需求的群体,或者将针对性将强的讲座内容推荐给相应的公众,都是一种可以深入探究的思路。转变以往大学生四处寻找实习而无处可去的尴尬境地,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专业化的引领。不失为一种双赢的合作结果。

四、结语

大学体育本身具有一种潜在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具备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积极寻找和探究大学体育与公众休闲活动之间的有效合作路径和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技术层面完成合作机制和规范,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如何保护高校的权益,尤其是大学生的安全和学业顺利完成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1]王伟.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4).

[2]朱国华,蔡锵.普通高校”以人为本”课外体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3]杨培基,周学兵,于晓东.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06).

(作者单位:1.贵州医科大学;2.贵州工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公众大学社区
“留白”是个大学问
社区大作战
《大学》
公众号3月热榜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大学求学的遗憾
3D打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