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017-11-25吴海燕
吴海燕
微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吴海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迅速走红,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和使用。微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本文将深入分析研究微博文化的双面性,探讨微博文化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有利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当前面对微博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采取的措施。
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微博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文化日益涌出,信息传媒新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与此同时,这其中也不乏有许多亚健康文化,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日益突出的消极影响,这种现实情况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微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新生的互动交流平台,其使用范围最大最广的群体就是大学生群体,将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大学校园内最平常的社会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并且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将微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文化渗透的特点和优势,转变教育模式,坚持对微博文化对正面引导,积极探索微博的新功能,构建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不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扮演好微博舆论导向的引导角色,开创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眼界、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社会生活、增强其主体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
第一,增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程度。将微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放置在一个相对自由和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育主客体双方都具有相对的言论自由权。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主体在传输知识的过程中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不仅可以解答教育客体的疑惑不解,双方也可以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大大地增强,同时教育的氛围更加活泼和正能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的教育理念。
第二,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期刊杂志以及经典著作,来源途径单一且信息更新滞后,常常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相脱节。微博文化的传播与报道能够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与此同时,海量的微博教育资源不仅仅具有时代性,并且丰富多彩的微博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如文字、图片、动画、音频等,使得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更加生动与多样,利用健康的微博文化,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
第三,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学校、学院、班级为主要载体要素,封闭狭隘。微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将微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时刻保持密切紧密的联系,积极采纳融合社会各阶层人员的观点和主张,开放性地扩大大学生的视野与见地,使学校,家庭,社会能够有机统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发展。
二、微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交流平台,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可估量。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通过微博就能一触即得,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幻世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忽视了自身的学业与理想,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思考的独立性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微博文化中不乏存在许多亚健康文化,与此同时,有关微博的管理法律法规还未成熟,大学生很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听信一些虚假的谣言,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对社会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当前,微博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交流沟通传播媒介,其正能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将微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完善对微博的管理,创建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营造良好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