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

2017-11-25张云鹏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张云鹏

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

张云鹏

初入大学的新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性格差异,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影响,当面临一个完全崭新的生活环境,伴随着学习方法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不适应性,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在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力求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缩短新生适应期,解决新生适应周期内的各类问题。

大学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适应性问题 创新工作 机制

一、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一)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方法不得当

在中学时期,大部分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大学梦,老师和家长往往为了鼓励学生都会说“你们现在是最辛苦的,上了大学就轻松多了”学生都对此深信不疑。进入大学后,高中的学习目标已经实现,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和不解以及自由空间的增加,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已经不是大学生活的重心,“60分万岁”的思想根深蒂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喜欢的活动上,荒废了学业。有些同学因考取的不是自己理想的大学或者理想中的专业而变得自暴自弃,对所学专业持消极态度,最终导致厌学。有些同学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填报志愿时完全依据家长的意愿,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

高中教育为了升学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题海式的应试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以灌输为主,课下采用题海战术,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反复的进行考试测试,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不断的鼓励鞭策,考试的排名成为了衡量一名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1]。而进入大学后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求学生从被动灌输式学习向主动自律式学习转变,教师一般只在重点难点方面进行引领,很少留作业进行学业督促,要求学生会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一些疑难问题主动探索、请教交流和研讨才能解决。没有了频繁的测试,学生无法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到期末考试时才发现课程知识点并未掌握,而大学考试往往相对集中,导致学生顾此失彼,学习挂科率高居不下。

(二)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薄弱

当前95后的大学新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中学时代由于学习的紧张,许多同学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日常起居也由家长照料,不用自己操心。进入大学后,离开父母离开家乡,集体宿舍中不同地域同学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很多新生无法处理好生活上的琐事,自理能力较差,通常存在个人和寝室卫生差、个人财物丢失、不能及时就寝、不按时吃饭等不适应现象。由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和语言行为特点的不同同学间易产生隔阂甚至恶语相向,爆发肢体冲突;远离家乡和曾经熟悉的亲人朋友,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因缺乏主动的沟通交流加之对亲人的思念,极易产生孤独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父母及长辈的精心呵护,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自觉和自制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步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监管的视线和高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学新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大学他们可以尝试很多从前敢想缺不敢做的事,比如逃课、迟到、挂科、交异性朋友等,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大范围覆盖和网游的兴起导致大部分自制力薄弱的新生沉迷网瘾,无法自拔。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对学习环境不熟悉,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比如考证、报辅导班、兼职打工等,自己盲目模仿,南辕北辙。

(三)人际交往和异性交往困惑

俗话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高中时的埋头苦读,导致缺少必要的人际沟通,而大学同学多来自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生活规律、语言特点的不同也使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化,集体生活的改变要求大学新生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克服生活中的小毛病,充分尊重他人并懂得换位思考以维护良好的同学、师长关系。一方面人际沟通技巧的缺失,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面对同样优秀的同学,高中时期的优越感消失,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炫耀和自卑都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新生正处于情愫迸发的年龄,由于生理的发育和成熟,表现出强烈的异性交往意愿。相对于同性间的交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区别爱情和友情之间的关系,不能划清界限,往往将友情幻想成爱情[2]。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男生往往比女生存在更多的焦虑,害怕自己被拒绝,尤其面对喜欢的异性时,表现失常,语言逻辑混乱,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而面对不喜欢的同学时,不懂得拒绝的技巧,或是严重损害同学间感情或是为了面子盲目的接受,这些现象都易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二、创新工作机制减少新生适应性问题

(一)建立健全学生档案,掌握新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每名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能力特长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因材施教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新生掌握基本情况,需建立健全学生档案,包括详细的个人信息档案和心理档案。通过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加深对学生性格、特长、缺陷等方面的了解,全面评估学生在中学时期的各项表现,有针对性的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解决学生问题缺陷,缩短大学新生适应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健全学生心理档案,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分别从人际关系、情绪、学习、自我认知、性心理等多个方面测试新生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注重对相应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及时推荐到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介入治疗。

(二)健全家长沟通体系,联合教育收集反馈

大学教育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大学时期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有效掌握学习技能,拓展特长,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及性格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各位家长不能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就放手不管,相反家长更加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能有及时有效的发现不良情况,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大学新生正处于“叛逆期”,急于摆脱父母的监管,要告知家长改变和调整教育的方法,注重对孩子的引导,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合力作用。定期召开家长沟通交流会,通过寒暑假实践适时对典型学生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构建合理教育模式。

(三)做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1)开展学前教育,辅导转变学习方法。以学习经验交流会为载体,使学生了解到,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时的填鸭式教育,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自觉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协调学习和日常活动的冲突。向新生传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从本质上认识学习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凸显任课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弱化教师的督促作用,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广泛探讨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能力。

(2)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通过专业教育,让新生了解专业的历史沿革,特色优势,提升学生的专业热爱程度。举办优秀的校友讲座,用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工作业绩,激发学生潜在动力;到培训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引领大一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学习兴趣;详细讲解学校奖学金、助学金评比规定和价值,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知识运用能力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助树立学习目标。大一新生经过学业繁重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学业环境相对自由,很容易产生懈怠感,高考目标的实现更令大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规划人生未来。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解决心理困扰的能力。开设心理学讲座,在讲授心理科学知识的同时,将心理调适的技能、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宣传消除对心理健康的种种误解,一些同学认为去心理咨询师咨询就是精神异常的表现,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出现心理问题是很可怕的事情……这就显示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调查和完善,为开展相应的辅导咨询、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供支持。拓宽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的途径,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电话咨询、网络答疑、书信解惑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经常性心理健康指导。

(四)开展针对性团体培训,快速消除新生隔阂

团体训练又称团里咨询或小组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开展的一种心理帮助与指导。开展团体性训练能够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快速消除隔阂,缩短环境适应期,克服人际敏感。消除新生的自卑心理和不自在感、减轻防卫心理,快速接纳新同学,融入大学生活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新生团体意识养成,增加班级凝聚力。在心理健康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指引疏导,改善新生不良心态和情绪。

(五)加大日常管理力度,逐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进入大学摆脱了父母的监管,尽管还有校规校纪的约束,因为目标缺失和自制力的薄弱,在大学宽松而又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大学新生面临种种诱惑不能有效调控,这就需要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力度,对迟到、晚归、缺课、沉迷网络、存放违规电器等违纪行为严加查处。同时逐渐强化大学新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逐步摆脱对老师家长的依赖。培养一支个人素质高、内部结构好、管理措施得当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以党支部、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各类社团为载体建立上传下达的沟通桥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学习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六)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构建与学生沟通交流渠道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日益成熟,高速发展的大众传媒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作为95后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广泛参与的大众平台,微信、微博、网站成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宣传途径,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范围,更便于经常性思政工作的有效展开。另一方面,网络的诱惑性容易使人成瘾并丧失主体性,大学新生易沉溺于社交网络、电子游戏,易因为不善于人际沟通而将感情寄托于网络,形成不良情绪,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已经成为网络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要创作出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政互动教育方式,提升学生自律能力,使其拜托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就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潜移默化中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倾向。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宿舍文化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新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悟大学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凝聚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以各种健康的、积极的因素催人向上,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性,把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寝室作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最集中的交汇点,是高校学生品德素质培养、人际沟通锻炼、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结合校园文化精髓,大力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对延伸、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1]勾密峰.谈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J].科技资讯,2014(26):211,213.

[2]谷秋颖.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引导方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98~101.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张云鹏(1990-),男,汉族,助教,沈阳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健康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