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17-11-25李沁叶
李沁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李沁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水平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技能水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专业水准,而且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做出新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与学生的需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传媒行业的发展,高校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完善,广播电视编导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的专业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当前我国发展迅猛的传媒行业相适应,为传媒行业提供了大批专业人才。毕业设计教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师要加快教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提供保障。
一、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偏差为改革基点
论文是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很少添加实践性元素。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结合运用能力,是一次综合性高水准的锻炼。通过论文环节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论文是一个发现问题、陈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问题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具有密切的关联,在社会调查与文献信息搜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资料收集、题目拟定、论点提出等方面的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集技术与艺术于一体,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艺术性的眼光和较强的编导素养,是新时期下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但是传统模式下的毕业论文设计难以使学生的这一能力得到提高。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加入了实践的元素,也进行了校外实习,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学生实践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作品的机会较少,并且实践能力较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年开始着手实施的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行了落实,有力推动了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1]。加大行业企业的培养参与度工程人才的培养、以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表现出三个特点,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一批新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需求。这个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对工程人才和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引导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要与“卓越工程师”精神相结合,并凸显出编导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培养和实践培养实践的衔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毕业设计环节添加行动导向教学法
1999年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上提出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力本位原则、自主活动原则、领域学习原则是其具有的原则。[2]它是一种完整的教学培训体系,而不是和一般教学方法相同的具体教法方法。该教学方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探究,以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使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个性与才能自由发挥和展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广播电视专业在教学阶段可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组织和应用,通过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系统性的锻炼和提高。我们以《电视新闻编辑》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对消息、谈话节目等做出具体的分类,以由浅到深、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策划、剪辑、写稿等过程中锻炼编导专业应具有的基础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意识。
通过对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做出以下毕业设计:每一个学生都要提供一部原创性作品。广告编导的需要完成的作品包含了一个分别为5s、15s、30s的商业广告套装、大于等于3min的软广告(或大于等于30s的两个公益广告)、大于等于3min的软广告。文艺编导内容需要制作的短片要不少于10min,不限制体裁。为了加强团队意识和能力,允许学生进行分组制作,但是每一个学生不能缺失自己单独的作品,同时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作品写出一篇导演阐述[3]。
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设计的毕业论文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按照自己的爱好创作出理想的作品。而且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对影视CG、剧本创作、画面剪辑等知识的巩固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连接。
三、探索以PDCA为依据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模式是指具有管理制度、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网、毕业设计评估三个模块构成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分别具有文件管理和规范、三级检查、体系设计与专家评估以及论文评选的功能,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需要对这一质量管理模式进行落实和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以实现毕业设计作用和质量的最优。
PDCA循环表示的分别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所提出。PDCA最初被应用在企业中,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专业的毕业设计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应用和改进。PDCA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但是可以被划分为很多个具体的步骤,有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效果检查等多个步骤。
通过与院校具体情况的结合,以下为基于PDCA循环的毕业设计管理方法:
(一)准备阶段
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质量管理,并且循环往复是PDCA循环的主要特点。那么毕业设计的改革就是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发现和改善,基于往届毕业生存在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作品计划需要在大三的第二学年开始启动,让学生翻拍经典的广告或作品,从镜头调度、技术应用等方面感受经典,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导演思维[4]。但是学年作品要和毕业作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以让学生具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二)执行阶段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的选择形式分为自选和社会命题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和自由,让学生在选择的范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一般来说学生选择的社会命题比较少,那么就要多多鼓励学生对这一命题的选择,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三)检查阶段
在毕业设计的改革环节中需要严格落实导师指导和互审老师监督制度,从创意的提出阶段一致贯彻到后期剪辑,保证完成的作品是经过认真思考而完成的,坚决拒绝粗制滥造。
(四)处理阶段
学生以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为依据,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教师可以在学生作品中选取优秀的作品参加一些社会性的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作品完成热情和投入度,而且参赛也是一个吸收先进理论知识的绝佳机会,以提高作品的存在价值。
四、反思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得的教学质量
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更具有职场训练的味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职场的良好机会,并且检验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毕业设计获得的效果非常显著,在学生积极性提高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对行动导向法的应用,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敢于突破自己,作品风格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类型上,而是出现了情境戏剧、动画制作等类型。而且大大拓宽了作品的点评和评估渠道,学生可以将作品上传到各大视频门户上,让多的人做出专业的点评和评价。而且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开阔了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校园题材上,而是可以透过社会去观察一些社会现象,进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5]。
基于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模式,更倾向于对问题的发现和改进。在改革期间,学生的作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狭窄的创作思路。除了给出的一些特定的题目意外,大部分学生依然会选择保守性的题目进行创作。文艺编导制作的短片最能体现这一问题,他们往往局限于一些校园主题,例如爱情、友情等,却没有对社会现象做出进一步的剖析和思考。而且形式单一,大多为剧情片,且内容虚构,很少涉及到MV以及纪录片的拍摄。二是视听语言方面。缺乏完善的蒙太奇思维,不能有效把握镜头节奏,而且无法使用多元的场面调度技巧。三是短片创作熟练度大于广告创作。
为了改进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培养学生的社会动向把握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以行动导向法为依据,在一些纪实性较强专业课程中加入一些社会话题元素,并布置相关任务。第二,将职业情景模拟等应用在电视画面编辑、视听语言、广播电视编辑等专业课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带入,以增强创作能力和次数,让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与实践操作中,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获得更多的拍摄、记录技巧,并在角色的转移中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调动。第三,要多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性专业竞赛,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衔接,让学生通过竞赛而获得更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掌握最前沿的编导理论。还要加大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而获得更多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实战思维得到充分活跃。
五、结语
文章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路径做出了深入的探究,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个改革,需要从专业的本质出发,围绕时代和学生要求,贴切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专业才能与创造力,使毕业设计环节拥有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功能,培养出具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专技巧的新型人才,从而以矫健的姿态迈入到社会中。
[1]金灿.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视听,2016(11).
[2]张荷花.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究[J].电影评介,2014(16):89~90.
[3]张婉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53~55.
[4]韩存齐.应用型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方向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3):145~147.
[5]刘隽涛.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问题探究[J].科技资讯,2015,13(23):223~224.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JY33研究成果。
李沁叶(1981-),女,河南叶县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