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探析

2017-11-25肖娴娴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风协同大学

肖娴娴 王 恒

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探析

肖娴娴 王 恒

学风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立校之本。当前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包括教、学、管的协同,学习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的协同,高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营造优良学风,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 学风建设 协同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学工队伍、管理人员等方方面面;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教育与教学均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学风建设还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高度协同,持续努力,才能显现实效。

笔者在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大三本科学生中进行了学风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学生总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适应大学学习;但仍然存在专业认同感不够、对部分教师授课认可度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欠缺、考风考纪不够严肃等问题。上述现象是我国高校学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找准高校学风建设的症结,对症采取措施并建立协同机制,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何谓协同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门系统科学的分支理论,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他于1971年提出协同的概念,并在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

哈肯认为,自然界是许多系统组织起来的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1]。无论是何种属性的系统,在整个环境中,各子系统之间除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相互作用,系统论中大系统压抑、限制子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之外,子系统间还存在合作、共同促进的作用。大系统中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它们的平衡结构,由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从无序到有序,都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就是协同学。协同学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2]。它专门从系统演变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系统中各子系统在外界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和规律。

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则是指学风建设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打破旧结构,实现新平衡,促进学风良性运转的机制。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考入理想的大学,一旦进入大学,面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没有了高考这个“高压线”,就完全放松下来,对“为什么上大学”、“怎样上大学”、“上了大学干什么”等问题没有系统思考,便失去了学习目标,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及格万岁”、“毕业就行”、“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甚至“读书无用”等思想滋生。

大学学习只是为了顺利毕业找份好工作,这种功利思想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仅是为了有用,对于自己认为无用的课程不够重视、不花精力;部分大学生无视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纪律松懈,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课堂上还存在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处理学习与校园活动、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导致熬夜、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抄袭等现象出现,平时学习情况不理想,考试中就出现违规作弊现象。上述种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对高校学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12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22104户83111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59%。经县级自查、市级核查、社会公示和国家专项评估,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二)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较差

由于缺乏远大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大学生没有学习的源动力,思想松懈,随波逐流,加之大学的学习模式较中学有较大差别,大学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没有高中时严格的督促和监管,部分大学生仍然只是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课下未能及时消化,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课前不预习、课后学习效果不好导致上课听讲效果大打折扣,课堂上听不懂,干脆放任不管,或上课分神做其他事情,或旷课逃避学业;还有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导致所学知识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三)部分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效果不好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有较大差别,进入大学后,部分大学生未能较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掌握得当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甚至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老师的传授被动接受而未转化成自己掌握的知识;有的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或者仍像中学时一样实行“题海战术”,只顾“刷题”;有的学生忽视了学习中团队的作用,自己独自学习,不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只顾学习,不参加任何实践和社会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有的学生没有正确地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忙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勤工俭学或娱乐活动,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等等。

(四)部分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

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不了解、了解不多或认识不准确,或服从了专业调剂,或听从家长意见填报了所读专业,或受社会上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而填报了所读专业。但是,实际入学学习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想象存在较大出入,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认知迷茫、对前途感到困惑等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

上述学风问题的出现,是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大部分大学生入学时未成年或刚成年,思想不够成熟,自主意识很强但自主能力不够,缺乏吃苦耐劳、勤于钻研的精神,不能很好地实现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部分学生在过渡阶段未能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出现了目标缺乏、态度不端正、厌学等现象;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生源质量下降、大班授课、实践课程缺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导致有的教师被科研占据大部分时间而无暇顾及教学,以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家庭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学态度,有些家长的教育比较功利和实用主义,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实现物质上的富足,还有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要求和诚信教育,家长教育导向的偏离使得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当前社会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有的不良风气如知识无用论、拜金主义、对人才不重视、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对高校大学生学习目标和动力的建立带来了挑战。多方面之间各自为政、相对独立,未能有效协同,也成为学风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有效的高校学风建设协同机制

(一)教、学、管的协同

从学风的内涵来看,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风,管理是有效连接教风和学风的重要保障。于高校而言,影响学风的三大主要因素即为:教、学、管,实现这三大因素的顺利对接、相互配合和高度融合,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为教师治学。高校教风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体现了高校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治学态度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因此,要加强教风建设,第一,要让教师严于律己、爱岗敬业。以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为“教”打好基础;第二,要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懂得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热爱学习的习惯,与“学”相互促进;第三,要让教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还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管”有机融合。

“学”为学生学习。学生是学风的主体,是高校教学成果和学风建设的最直接反馈者。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新生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自然就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意识教育和诚信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学习纪律;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优化学习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所学用于实践。

“管”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教管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教师、学生管理三方都有影响,整体设计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负责各方的信息收集、意见反馈、教学监督、教学方案调整等,保证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由院系领导、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负责实施;学生管理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全面了解并反馈学生的思想、学业、活动、生活、心理等各种问题,由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班级导师等负责实施。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放到学风建设的整体下加以设置规划,各个管理部门间高度协同,实现“以管促教”、“以管促学”、“教学相长”。

(二)学习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的协同

要实现学风建设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逐渐形成以学习纪律相关规章制度为中心、其他管理制度高度配合的协同体系。要以全员育人的战略高度统领全局,确保高校各部门深刻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实现优良学风为共同目标。高校应根据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新形势,制定并完善较为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同时,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方面制定相配套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学生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调的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在相互配合协同下,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三)高校、家庭、社会的协同

学校教育与学风建设息息相关,然而学风建设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导向,要为学风建设开辟新渠道,就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导向的相互协同。第一,要构建家校联系的基础,在学生入校之初,让学生家长知晓辅导员和相关老师的联系方式,也通过新生信息采集获取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第二,要形成定期联系制度,每学期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学习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对于学习状态和效果较差的学生,应单独与学生家长联系。家长也应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共同督促学生的学习;第三,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教育中要保持高度一致、密切配合,家长在入学前教育、平时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学习目标。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创造好舆论环境和就业环境,减少学习功利化和“学习无用论”现象,打造协同共赢局面,共同营造优良学风。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建立协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打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1]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2]陈群.浅谈协同理论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08(1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项目编号:2015sz010,课题名称:高校学风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

猜你喜欢

学风协同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