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统构建“以文教化 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实践探索
——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
2017-11-25卜杨城
卜杨城
高校系统构建“以文教化 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的实践探索
——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
卜杨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针对、有目的、有方向地推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育人模式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育人模式新探索经过不断磨合,“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大格局中的意义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我国高校这一广泛而持久的探索过程,结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系统构建“以文教化 立德树人”教育格局的实践为例,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发掘并整理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
高校教育 立德树人 路径探索
2016年下半年,党中央在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总书记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规格之高超越以往,足见以习总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而这次会议也是我国高校改革发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意见大事、要事、急事,大在教育事业,要在育人核心,急在发展现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定了基调、指了方向,会议精神也必将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议再次重申、强调并明确了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并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提出及其意义
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随后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文件、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都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大课题展开对高校育人理念、育人目标的深刻剖析与阐述。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配套的要求,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一作“全面育人”),成为现在以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学校所要坚持的根本任务与核心课题,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内,都需要严谨、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严谨而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呢?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了我们要办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的问题,倘若不牢牢把握中心环节,育人理念及其相应的实践过程也就自然成了无本之木、无帆之船,势必是肤浅功利、世俗漂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自然也就没有了希望。无论是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还是本年初教育部发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包括此前于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通知文件,较为清晰地在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勾勒框架,思想政治、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宣传思想工作等一系列关键词或主题,都紧紧地围绕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的高校教育格局中,似乎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在这些问题上做的工作有所弱化,至少可以说是力度不够,而引起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国家层面来对此作出要求,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号,一是问题有些严重、需要尽快纠正解决,二是所涉范围较大、需要统一定调加强。
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核心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关于“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呢?在此,新兴的独立学院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针对这一环节做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实践探索。
二、“以文教化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其关键在于德,基础在于人,出发点在于立,落足点在于树。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将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牢牢地抓住,百年大计、在于育人。如何育人,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提倡“德智体美”育人,也就是常说的“四育”理念,而这四个维度在实际操作中,近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来看,明显地重“智”、轻“德”、捎(带)“体”、敷(衍)“美”,无论是中小学多年固化的应试思维,还是高等教育长期围绕学术打转转,在德、体、美方面,存在着不重视和不知如何重视的困扰。那么,作为高校又该如何在社会大众教育普遍缺位于德的情况下,寻找并开辟出一条有迹可循的路径呢?
(一)明确理念方向,紧扣时代主题
早在本世纪初,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建校初期就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针对当时社会就已浮躁且在思想领域异声四起的状况,在学校自上而下树立起“主流”这面大旗,用主流精神引领主流文化,以主流文化塑造主流人才,这个“主流”始终与十八大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八大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民族文化大传统和近代革命小传统为基础,以“四情”教育(即校情、师情、亲情、友情)为代表的情商教育,加上传统教育模式中以专业理论为代表的智商教育(学业教育),构建起了一所新兴高校独具特色却又清晰明确的教育理念,而这个理念无疑紧紧抓住了“立德”这条主线,并在“树人”这条道路上漫漫求索,用当前时尚的词表达就是“接地气”。
(二)找准理念标识,坚持内外化育
以大学校训与校歌这一文化标识为例。我们可以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官方网站看出,在当前的中国高校中,能够将本校的兴学育人理念如此系统化、理论化且公开有序地提出并予展示的,少之又少,大多学校虽有类似的理念却又多为千篇一律式的口号,包括一些大学的校训、校歌都是口号式的“表面文章”,上自其管理层、下至普通学校师生,能解释自家校训内涵、能清唱自家校歌者,多为不愿、不敢、不会。
据南都数据统计发现,全国909所高校(样本)的校训词频分析初步结果显示,这些校训涉及605个汉字,有125个重复出现10次以上,重复出现100次以上的也有13个之多,其中“学”和“德”两字出现频率最高,均在400次左右,高等院校校训所采用的词汇语言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因而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表,如此同质化的高频组合,对比国外的一些世界名校校训,都是根据自身学校历史来总结出的某句话,基本不太可能出现两个高校校训类似的现象。此处举一例,如“创新”是第二高频次的校训用词,如何创新、创新什么、为何创新,大多学校并未体现出创新的特点,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将这一校训用词外化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内化为一代代本校人的精神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作为西北大学的独立二级学院,其在继承西大“公诚勤朴”四字校训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延伸出了“仁虔雅健”四字,合为八字校训,将大学教育中的德、智、体、美的精神内涵凝聚起来,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标识。
再如,学院的校歌也是在当前大多数高校甚至老牌名校普遍缺失、轶失或传唱度很低的校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且早已成为本校一届届师生所共知、共唱的经典歌曲,其旋律和歌词融汇着“现代人”对于自身价值和精神的思考,起到了全体“现代人”凝聚情感、汇集共识的向心力的作用。这无疑与近年来全国自上而下举行各类活动中,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的细节举动不谋而合,看似小举动,实际上是用最浅显、最直观的方法,将德育与情感教育以及美育结合起来,达到了其“树人”路径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把握“立德”核心,创新“树人”渠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家、校、社(会)等多位一体的全员育人,贯穿入学至毕业始终的全程育人,以及涵盖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全面)育人,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应把握“立德”这一核心,同时注意开拓并创新“树人”的各个渠道,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
在此,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路径实践为例。在面对时代潮流变化中带来机遇与挑战的时候,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针对“立德树人”给予了有力的回应,学院采取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仪式(活动)育人等一系列行动,凸显“德”在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如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主题为“花园式人文学府”,校园里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绿化建设,欧式与中式完美融合的建筑风格,花鸟人景物自然协调的整体格局,使就读于学校的青年在此感受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传统意境、“回归自然、拓宽心胸”的雅致旷远和“东西交融、开放包容”的思想视野, 这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全与发展同样起着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
再如,学院通过开设贯穿全年的节庆文化活动和每次活动中庄严神圣的仪式教育,也是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从普通本科全日制大学生的入学为起点,军训誓师仪式、入学宣誓仪式以及“成人礼”、“拜师礼”、“同窗礼”等为代表的“九月入学成人节”,当月底的孔诞日与尊师节,当年期末的考试诚信宣誓,次年学期初的“学雷锋及志愿者服务月”、三月底四月初的“尚贤节”(追忆缅怀先贤先烈和对人类国家有贡献的人)、“海棠花节”(文化交流展示月)、五月至六月的“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六月底七月初的“毕业授士仪式暨感恩谢师节”等,在全球化时代多样文化的冲击下,培养并确立大学生青年的主流价值观,增进青年学生的交流,找寻道德与情感的温暖,避免了传统的功利化教育导致的“成才有余、成‘人’不足”等问题,这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院倡导的“成才与成‘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大格局,较为系统科学地阐释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实现了多维度的协同创新,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合力。
三、结语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为全国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树起了大旗。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国高校势必要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与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上开展讨论与思考,为此教育部及主流媒体提出响应中央要求“守好阵地”,倡议并动员全国高校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有所作为。
综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总方针、总导向来看,“立德树人”是历史和时代发展所交付给教育最为核心的课题,如何针对这一课题做好文章,高校必然首当其冲,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领作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作用同样重要,这一点也正是习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的“扣扣子”论述所指明的一点;通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教育、做足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不断要做的工作,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这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并进行“三全”育人的许多有益探索与实践,积极向国家、民族、社会发展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看齐,是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的。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 20082577.htm,2016-12-08.
[2]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12-26(4).
[3]褚金海.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河南日报,2016-12-28(7).
[4]何峰.“三气”工程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河西学院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纪实[N].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2016-12-2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卜杨城(1992-),男,陕西绥德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