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志愿者心路历程调查

2017-11-25杨宏艳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蜜月跨文化挫折

杨宏艳

汉语志愿者心路历程调查

杨宏艳

汉语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环境中担着特殊的使命。本文对在不同国家担任(过)汉语志愿者的30名汉语志愿者进行文化适应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访谈。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情况是通过网络访谈的途径了解的。本次调查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证明了跨文适应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适应期的存在性。

汉语志愿者 心路历程调查 结果分析 建议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近些年来,全球“汉语热”频频升温。为了积极推广汉语,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加强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中国国家汉办启动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派出对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汉语志愿者在赴任国一方面扮演了传播中国文化的角色,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另一方面,汉语志愿者也让赴任国的人们了解到了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对在不同国家担任(过)汉语志愿者的15名汉语志愿者进行文化适应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访谈。本次调查志愿者在海外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不仅证明了跨文适应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调整期、适应期的存在性;也给后人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心路历程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毕继万将“跨文化适应”定义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人对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指的是出居一个新文化环境的人,不断克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从交际行为、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与价值的观念做出相应地调整或改变,最终达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学会在新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了解汉语志愿者在赴任国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的表现,探究跨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是否存在于任教中。意义在于通过实际调査访谈,真实地描述汉语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工作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更好的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是:志愿者赴任时间、是否存在蜜月期及其表现、是否存在挫折期、如何调整适应以及建议等。除了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网络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他们刚去赴任国家的心理感受;遇到的挫折以及造成困难的原因,并让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三)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赴亚洲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共15位汉语志愿者。其中赴亚洲国家志愿者包括:赴泰8名女生,赴印尼4名女生,赴蒙古6名男生4名女生,赴韩国4名女生以及赴柬埔寨的2名男生和2名女生。

(四)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本次使用的调查问卷共40题,1至10题调查志愿者的基本情况,11至40题都设计为正向问题,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分别赋值为“非常同意(非常适应)=5、同意(适应)=4、不确定(一般)=3、不同意(不适应)=2、非常不同意(非常不适应)=1”五个选项。通过问卷的发放、回收,了解志愿者在赴任国的状态,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出相关的建设性建议。

2、网络访谈:由于条件限制,对一些志愿者进行网络访谈,访谈的内容围绕这5个问题:(1)请问你出国做志愿的时间多久?(2)有没有蜜月期,具体表现是什么?(3)有没有挫折期,具体表现?你觉得出现的原因。(可以从衣食住行、心情、工作、人际、环境等方面回答)(4)如何调整适应的?(5)对即将出国的其他志愿者有什么建议?通过这5个问题,主要内容是了解他们刚去赴任国家的心理感受;遇到的挫折以及造成困难的原因,并让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3、文献法:通过查看部分志愿者的工作总结和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研究志愿者在赴任国工作和生活的真实体会和感受。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90%的志愿者存在蜜月期

莱文和阿德尔曼(Levine&Adelman,1982:198)从文化的角度以一年左右侨居期为例,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蜜月阶段的典型表现:刚到一种新的文化环境,许多人对一切新的东西都感到新奇,情绪兴奋,他们为能来到这一新文化而感到兴奋不已。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汉语志愿者存在蜜月期。究其原因在于:

1、赴任国与本国差别大,好奇;

2、赴任国环境好,景色漂亮;

3、食物有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菜系;

4、赴任国的人友好。

(二)志愿者都存在挫折期

志愿者大多在赴任国工作一年。志愿者刚到赴任国家,一切觉得新鲜,当蜜月期过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1、人际交往方面

根据调查90%的志愿者有不想说话,不想开口,沟通难的表现。志愿者在非母语国家任教,语言不同,想说的话表达不出来,从而导致沟通难;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人对中国人有偏见以至于不友善,以蒙古国为例;还有些国家的人不守时,不利于人际交往,以韩国和泰国的一些人为例。

2、饮食和居住方面

有的志愿者在赴任国住宿条件较差,得不到改善,这也导致志愿者心情低落的原因。关于饮食方面,志愿者的表现是吃不下饭,没有食欲,其中男生占25%,女生占75%。原因在于:赴任国饮食口味90%与中国的不一样,很难适应。蒙古肉多、韩国偏辣、泰国酸甜辣,份量特别少。除了以上的原因,由于志愿者心情低落,也影响食欲。

3、环境方面

志愿者由于环境的不适应,身体不适,容易生病。原因在于:本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适中。而志愿者们在赴任国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气候湿热而且蚊虫多,志愿者很难适应;而蒙古冬天酷冷更让人难忍。因此,志愿者们身体容易生病。

4、工作方面

志愿者挫折期在工作方面的表现是:倦怠,没耐心,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是究其原因:学校硬件条件不完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制度与中国的不同,志愿者上课与搭配老师的默契程度不好,以韩国和罗马的志愿者为例;学生上课经常迟到;志愿者的工作量大,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志愿者的性格急躁等,这些都是影响挫折期的因素。

(三)调整适应期的策略

志愿者赴任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要的还是需要自己去调整适应。在去赴任国之前,学习赴任国的日常交际语言;在学校及时和老师与其他志愿者交流沟通,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理解赴任国与本国的差异,多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饮食方面,如果经过调整,适应还是很困难,可以自己做饭;每天安排一些时间加强身体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三、启示建议

(一)赴任前加强信息沟通,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即将出国的汉语志愿者而言,提前做好准备可以缓减困难。根据调查得知,有些国家(泰国)汉语志愿者到赴任国后才知任职单位,信息上的滞后拉大培训内容与实际情况的差距。笔者认为:除了原有的培训模式,再加强信息沟通,在培新结束时将每个同学的任职单位确定,有利于志愿者做好各项准备,减少一些负面情绪,促进志愿者更好的适应赴任国的生活,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二)志愿者在培训期间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掌握赴任国的语言是志愿者更好适应生活和工作的最好工具,本次调查也证明了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志愿者在培训期间,3周的时间集中学习语言,利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太现实的。笔者认为:应该把需要学习的语言贯穿到培训的始终,这样有利于温故知新;除此之外,学习与志愿者现实有关的语言项目,减少与生活话题较远的语言项目,可以简短高效地学习相关语言项目。

(三)加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言而喻,人际关系对于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增强语言能力,双方的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受教育背景等因素也影响交际。根据调查得知,文化课的培训是5节课的时间,笔者认为应该增加文化等课程的安排,模拟相关案例,让学生更接近案例,吸取经验。除了赴任前培训,到达赴任国,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展开培养,集中解决志愿者遇到的困难,更有有利于志愿者高效地工作。

(四)志愿者做好准备,培养自己生活技能

1、个人学习方面

对于将要出国的志愿者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必备的,这样出国至少内心是自信的;中华才艺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拥有几种中华才艺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剪纸、中国结这是比较速成的才艺,这两种才艺需要必须掌握,方便教授,容易学习;还需要掌握一些古典乐器之类的,以便到了赴任国参加一些文化晚会。准志愿者不仅要学习赴任国的日常交际语言,以便沟通;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免疫力;还要了解赴任国的国情、气候、风俗、信仰等情况,不至于去了赴任国突然难以接受各方面的陌生情况。

2、个人生活方面

赴任国一切都是陌生的,建议准志愿者可以带几件自己熟悉的、用的惯的东西,比如水杯、梳子、毛巾等,这样的话,不至于一切都是陌生的。女生可以带几套旗袍,以便参加才艺活动。由于气候、饮食的影响,准志愿者可以带些药品(感冒药、止泻药、过敏药),方便更好更快地适应赴任国的情况。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技能,以做饭为例,自己学会做饭,做自己想吃的中国菜。

四、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汉语志愿者在赴任国期间存在蜜月期、挫折期以及调整适应期。志愿者们提供的建议:赴任前做好各种前期工作,赴任后有关部门定期为志愿者展开培训,志愿者个人也要不断学习知识和各项能力等;这些建议为即将出国和想出国的志愿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异国的生活和文化,提高工作的效率,促进汉语国际事业的发展,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1]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2]江傲霜,吴应辉.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能力探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1).

[3]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9(1).

[4]吴勇毅.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养及培训模式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3).

[5]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6]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7]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9]吴兢,孔祥武,尹世昌.“汉语热”全球持续不断 国外学汉语人数超1亿[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0311/c87423-24597098.html,2013-03-11.

[10]Jon Burbank.Culture Shock Nepal[M].Singapore:Time Books International,199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杨宏艳(1989-),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蜜月跨文化挫折
Chapter 22 The last happiness 第22章 最后的幸福时光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终身不遇
蜜月到访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新娘的蜜月综合征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