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思想之师夷长技以制夷
2017-11-25陈国云
陈国云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魏源思想之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国云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被列强侵略,而清政府无法进行保家卫国的战争,人民日益对清政府的统治感到不满。一些开明的士大夫逐渐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无疑给了封建士大夫很大的震撼。因为有着魏源思想的指导,于是洋务运动才轰轰烈烈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在军事,经济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清政府封建政体决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的必然失败,尽管如此,魏源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反响。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
1 魏源其人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
魏源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出生在隶属宝庆府邵阳县的金潭村。其魏氏家族耕种持家,乐善好施,对子弟的教育也颇为重视。魏源七岁入私塾,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八岁那年,“受书即大义”,读书使他学业突飞猛进。九岁那年(嘉庆七年(1802年))开始参加童子考试,以“腹中孕乾坤”应对县令的“杯中含太极”,使得县令为之侧目。嘉庆十二年(1807年),魏源离开家乡前往邵阳县城的爱莲书院求学,在求学过程中,扩充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结交了朋友,并顺利取得秀才资格。嘉庆十八年(1813年),魏源求学于岳麓书院,准备参加拔贡考试,在求学过程中,魏源取得了贡生的资格,获得了去京师继续深造的资格,并且接受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教育,这对他以后经世致用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嘉靖十九年(1814年)魏源赴京求学,使其眼界开阔,学术功底更加深厚,目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魏源二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中副贡生。道光元年(1821年)魏源第三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中副贡生。后一直作为幕府施展自己的才能,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得同进士出身。
2 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思想
2.1 提出的背景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得帝国侵略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向中国提出割地赔款的无理要求,中国的性质由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社会与半封建社会。魏源通过自己著书立著,希望向人民展示一个客观真实的外部世界,打消人民满目自大的陋习。并且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企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武装清朝,进行反侵略的斗争。
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七言律诗《寰海》中,魏源就表达了“欲师夷技收夷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魏源所写的《圣武记》中提出“以彼长技御彼长技”.咸丰二年(1852年)成书的《海国图志》更加精炼的指出其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2.2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内容
(1)悉夷情。于是魏源提出首先要熟悉夷情。于是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来进一步加深统治者和人民对于外夷的理解。《海国图志》一书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外的史料共90余种,有历代正史、通、地理著作考方志。还包括明末清初来华教士的著作,以及鸦片战争来华的西人的著作还包括三十多件奏折以及魏源亲自搜集的一些资料。其以林则徐派人编写的《四洲志》为蓝本,把西方的情况作为全书的五分之四进行重点讲述。提醒统治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2)师夷长技。魏源主张学习效仿西方购买西方先进武器与军舰枪炮,更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对于养兵练兵,他建议在广东设局制造轮船和枪炮,聘请外国工匠进行教授,并且反对完全依赖西方,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学习西方的练兵方法,要改革科举,培养军事人才。除了军事工业的建设以外,魏源还主张发展民用工业,在管理方式上主张官办不是唯一的方式。
(3)制夷。魏源在师夷的认识上主张不能全部接受西方的东西,要有选择性的吸收。如西方之鸦片危害中国,应完全抵制,对于西方的技术、工艺则要学习,这样辩证的态度说明了魏源在制夷的认识与态度上是清醒的。
3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
3.1 打破了清朝自我封闭的局面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盲目自大思想的抨击。魏源重新审视了清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认为西方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夷”,也有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反对中国以华夏之国为主体,四方皆夷的传统观念,在观念上承认西方的地位,并通过《海国图志》一书详细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政体,对西方国家的远航探险、开拓国家市场、冒险精神表达了赞赏,实际上也是对中国陈腐落后、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作风的批判。这对当时的中国人在思想上是一种全新的启发,有利于开启明智,开启重新认识世界的热潮。
3.2 沟通中西方的可贵尝试
在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魏源把西方的民主制度与中国的专制制度进行对比,这对于沟通中西文化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尝试。魏源在探索清朝落后的缘故时,在最开始阶段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与技艺,对中国的武器装备进行改革,后来魏源探索到中西巨大差异的背后其实根本上是政体或者制度的不同。魏源从制度的源头上认识中西差异无疑使一个巨大的进步。接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介绍了美国总统制,三权分立政体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也论证了美国富强与民主制度的必然关系;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制,议会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使得国家行政效率提高;对西方教义的在中国的传播,持冷静态度,吸收其合理部分,丢其糟粕部分。
3.3 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对外战争失败的抗敌自救的产物。洋务派中,中央以奕为主,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主,他们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在各地办工厂、建立新式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与翻译人才,使得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国力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然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无不是从魏源那里借鉴过来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得洋务运动有章可循。也就是说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对于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无不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封建专制主义下的洋务运动并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覆没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1] 郭嵩焘.郭嵩焘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
[3] 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4] 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国云(1990-),男,汉族,湖北监利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史。
B252
A
1672-5832(2017)07-01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