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疯狂”中成长
——宁浩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研究
2017-11-25郑向阳
郑向阳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疯狂”中成长
——宁浩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研究
郑向阳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宁浩作为中国内陆喜剧电影届的新生代领军导演,其公映的小成本电影“疯狂”系列《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不仅获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并且其艺术性也体现了中国新电影的美学价值。多线索叙事,草根文化以及黑色幽默构成了宁浩喜剧电影美学价值的三种要素,这三种要素互为表里,不仅成就宁浩的喜剧电影,也将中国的喜剧电影引领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宁浩;喜剧电影;黑色幽默
伴随被雪封四年之久的《无人区》的上映,导演宁浩再度成为电影届话题的焦点,一路走来《香火》、《绿草地》到《无人区》等影片带给了接受者无限的美学享受。小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的上映不仅挽救了当年电影市场的票房低迷现象,而且让无数的观众记住了宁浩的名字。“疯狂系列”以其黑色幽默的影片标签,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交错复杂却又清晰可辨的情节节奏,在继承和发扬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的喜剧元素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喜剧风格,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喜剧类型。宁浩喜剧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内地冯氏喜剧和周星驰无厘头各自偏安一隅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宁浩电影相应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美学价值,也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问题。
1 关于喜剧与“疯狂”系列的喜剧特征
1.1 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顾名思义,是那些能够制造快乐的电影电视片,是类型电影中的一大类。在总体上讲喜剧电影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的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其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除此之外,喜剧片讲究新颖精妙的构思,注重运用误会、巧合、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并通过人物可笑的动作和俏皮的对白,以塑造喜剧性格并形成喜剧性的艺术风格。
1.2 “疯狂”系列的喜剧特征
对于宁浩,2006 年 《疯狂的石头》 是其黑色幽默系列喜剧的开篇之作。故事围绕着“争石头”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在层层厮杀与歇斯底里的抗争过程体现了强烈的贴近生活的幽默感,为电影营造出了一种既黑暗又亲切、既紧张又刺激的独特氛围,令观众不禁失笑。继《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于 2009 年推出 《疯狂的赛车》。该片延续 《疯狂的石头》 的黑色幽默喜剧风格,片中仍充满大量厮杀、暴力、粗俗元素。但是,因一辆自行车而展开的一系列“疯狂活动”,如同一幅鲜活的底层小人物奔走画卷,特别是影片结尾各种势力善恶有报的结局,让观众充分获得感官享受的同时,心理上也得了到抚慰,因此直呼电影“接地气儿!”与冯小刚擅长讲述市民故事不同,宁浩擅长拿底层小人物的辛苦挣扎做文章。在宁氏喜剧中,黑色、暴力、斗争、反抗永远是电影的主题,故事也往往由一个核心物件展开,继而牵连所有人物上演一场又一场血腥之战。最终,善恶到头终有报,观众也在大笑之后拍手叫绝。
2 宁浩喜剧电影的美学价值
2.1 多线索叙事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因此电影制作者的叙事方式无外乎在于其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而形成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宁浩的喜剧电影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线性叙事的特点,开始尝试多线索叙事,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宁浩的影片大获成功成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疯狂的石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也只是尝试了多线索的结构,还不完全是多线索叙事。而《疯狂的赛车》叙事手法较《疯狂的石头》而言更加娴熟,真正成了将看似无任何关联的事件交叉相错起来,成为真正的多线索叙事。几拨人同时出现,但是却并没有共同的目的,也就是并没有发生戏剧冲突的必然性,赛车手是为了给师傅出殡,台湾黑帮是为了毒品交易,不法商人法拉利是为了买凶杀妻,如何让这三拨人的交锋变得合理是《疯狂的赛车》中多线索叙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精巧却并不生硬的线索交错,让宁浩喜剧在这样一个大片云集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同时大获成功。
2.2 草根文化
“疯狂”系列影片告别宏大的叙事和主题,一以贯之的是宁浩草根文化的铺陈。如果说《疯狂的石头》这个传统的夺宝故事只是围绕一个“石头”而发生的群体争夺事件,主角全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疯狂的赛车》在草根的路上则走得更远,被禁赛的自行车运动员、两个农民杀手、台湾黑帮、倒霉的警察、不法商人法拉利夫妇,这些平常生活里总会看到的人物粉墨登场,比《疯狂的石头》更具有典型的草根性格。草根文化就是宁浩电影美学价值中最突出的特征。《疯狂的石头》不但在演员角色、电影场景上让观众感觉到草根气息,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就是草根文化的展现。从《嘻刷刷》的手机铃声到冒牌的“千手观音”的歌舞表演,从对《 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恶搞到月薪只要800元却没工资开的工人,从不起眼的罗汉寺到卖苦力的“棒棒”,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中国底色的元素。通过这些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还原了当下中国的社会,诉说了小人物的辛酸,也体现了其“含泪的喜剧”的精神内核。
2.3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产生于1960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由于人数众多的作家和丰富多彩的小说作品,成为现代主义中非常有影响的一支流派。“黑色幽默”不同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中包含的沉重与苦闷、眼泪与痛苦、忧郁和残酷。其重要特征是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
(1)语言的黑色幽默
《疯狂的石头》整个电影文本仿佛就是一个热闹的民间广场,人物各有自己本色的言语风格。整体效果上,多种方言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南腔北调的喧哗和嬉闹。保卫科长包世宏说重庆话,小偷三人帮中道哥操河北口音,黑皮说青岛话,而小军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谢小盟是小报记者,见了美女就想泡,在泡女人时说的富有哲理的话:“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你身上有一种东西深深打动了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母性,伟大的母性气息。”《疯狂的石头》中后现代的言说方式既迎合了饱受政治运动之苦后普通民众对假崇高的厌恶与解构的心理,也适应了当前信仰缺失情况下,人们的游戏人生心态。这种富含暗指的语言使观众捧腹,连续的幽默对白使宁浩幽默特色呈现。
可以说影片中“黑色幽默”的语言设定是用一种狂欢化的喜剧元素来展现人们生活中的无奈与伤感。
(2)主旨的黑色幽默
宁浩:“《疯狂的石头》与 《疯狂的赛车》是以一种喜剧的形式表述一个沉重的主题:一种对社会底层男性存在的荒诞性的表述,一种对人生无意义的荒诞性的无奈与自我解嘲。”当我们在为耿浩那滑稽的外形与荒诞的遭遇而捧腹大笑时,却也无法摆脱对他悲伤与沉痛的命运的无限思考。耿浩原本是金牌车手却因为荒诞的原因被取消了赛车手资格,他的教练也因此而成了偏瘫,在他好不容易找到害他的李法拉时却又迎来了师傅死亡的噩耗。为了给师傅一个风光的葬礼却成了黑社会、警方追捕的杀人凶手而开始逃亡。在准备给师傅举办葬礼的时候却意外地被台湾的黑帮误认为是交换毒品的贩毒者,于是耿浩又牵扯进了黑帮的仇杀中。这样的巧合与错综的复杂的结构交织在一起使宁浩的 《疯狂的赛车》独具一种主旨的深刻性。在耿浩身上更多的是一种命运的恶意捉弄,生活的荒诞滑稽中的无奈和凄凉。宁浩电影中的主旨的黑色幽默还体现在其对经典的戏谑与恶搞中。《疯狂的石头》对大师的经典电影语言的恶搞信手拈来。其中虽大量用了戏仿策略并没有停留在对经典的生搬硬套上,而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精心设置了极具中国特色的 “搞笑桥段”。有评论说只有中国观众才能看懂其中尖锐的讽刺和略带苦涩的幽默。
结语
宁浩作为新生代导演中一匹黑马,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多线索叙事、草根文化以及黑色幽默构成了宁浩喜剧电影美学价值的三种要素,这三种要素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得宁浩的喜剧脱颖而出,开创了一种新的中国喜剧的类型。正如,尹鸿在就《疯狂的赛车》座谈时说:“内地的类型片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喜剧。内地的类型片里面,出色的基本都是喜剧。宁浩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带来了黑色喜剧的风潮。”
[1] 刘艳《库布里克电影的黑色幽默》[D].杭州: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学院,2010.40-43
[2] 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汤永宽《黑色幽默与<第二十二条军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1.
郑向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戏剧与影视学在读硕士。
J911
A
1672-5832(2017)07-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