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创新思维探析

2017-11-25孙叶青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政资本主义思维

孙叶青

习近平发展理念的创新思维探析

孙叶青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创新思想以继承为起点、以超越为目标要求、以为人民担当为价值选择、以坚守中创新为主题。分析探究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内涵和实质,进一步落实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深化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 创新思想 治国理政

新年伊始,“学习进行时”统计分析了2016年习近平讲话第一高频词,出现了2356次的“发展”一词,高居榜首。如何发展?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发展,创新思维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发展战略之中。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加速改革进程和创新突破的竞争。党中央制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日益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叙事模式。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创新思维,是深刻领会习近平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推进当代中国创新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习近平创新思维以继承为逻辑起点,坚持不忘初心

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内在的逻辑起点是以坚守为前提、以继承为起点的。习近平说“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介绍西方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大量引入中国。在中国如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克服不想创新、不愿创新的问题,对创新中如何继承的问题,思考研究不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二值逻辑判断,整体性的思考和类属性比较的思维方式。对待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要么做不要传统的“激进派”,要么做不要创新的“复古派”,推动创新在中国深入开展,亟需结合中国国情发展创新理论。

习近平的创新思维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012年11月,习近平履政之初,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15年习近平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题发表七一讲话。纪念长征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号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习近平发展战略中贯穿着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接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推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继承为逻辑起点,构成了习近平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习近平的创新思维以赶超为目标要求,致力于实现中国梦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再是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是致力于实现中国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实现赶超跨越。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超越不仅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硬实力之间的比较,还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竞争,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影响力、对外话语权扩展等软实力的较量等。

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伊始,就面临着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竞争、比较和选择的问题。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世界一片萧条。与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相对照,社会主义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获得巨大成功。到1937年,苏联仅用1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目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差不多4倍半,完整的工业体系得以建立起来,创造了人类工业化的“奇迹”。战后其他仿效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过一个短暂的快速工业化阶段,50年代中国和东欧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也取得可观的成效。

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进行制度改良。把一些社会主义诉求内化于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抛弃传统的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控制了资本主义周期性波动。改良后的资本主义回应了社会主义的挑战,迎来30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资本主义重新获得发展活力的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停滞。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挫折,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揭开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的篇章,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种种弊端再次集中显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中国模式。习近平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立足现实,”“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的创新思维致力于对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超越,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担负着建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

三、习近平的创新思维以为人民担当为价值选择,坚持人民中心立场

习近平的创新思维以为人民担当为价值选择,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新的时代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转型,加强社会治理,涉及权力运行模式重构,市场经济发展了三十多年,怎样贯彻为人民服务精神。如何在承认市场经济规则趋利原则的同时,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一方面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尽快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更需要领导干部自身勇于担当。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大厦的建立,强调担当,“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相关举措实施,明确了为人民服务追求的高线,划出了严守的底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新的内涵。

创新的价值选择,归根结底是“为了谁”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讲到民生问题,“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今天我们要提倡的创新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这是创新行动中价值追求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创新的本质要求,又是创新向前发展的目标指向、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综合教研中心)

孙叶青(1965-),女,山东烟台人,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综合教研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理政资本主义思维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