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结为什么是力量
——分裂中控制全局的模型

2017-11-25陈向荣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统一力量核心

陈向荣

团结为什么是力量
——分裂中控制全局的模型

陈向荣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单纯的歌词和口号并不能解释团结为什么是力量。探索团结产生作用的范畴,分析团结产生力量的原理,构建团结发挥作用的模型,可以指导在各种竞争中如何产生力量。本文从历史切入,从团队分析,再归纳为数字的模型,从而在团结力量时做到心中有“数”。

团结 力量 模型

一、分裂是常态,而完整是峰值

无论是历史中还是现实中,无论是政治中还是市场中,以至延伸到人的团队建设中,分裂和团结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的关系,如果拉长时间的维度,分裂与团结具有周期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和完整地构成往往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分裂的时间多于完整,分裂是常态,而完整是峰值。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虽然我们无论经过多少朝代的更替,最后都能实现国家的大一统,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我们历史上分裂的时间比统一的时间多。以《资治通鉴》为例做一个中国历史的粗略统计,《资治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写的,也就是“战国”开始,到现在2420年,明显属于分裂的有战国、秦末、东汉末年、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民国,直到现在台湾也还没有统一。真正属于帝国顶峰的无非秦汉、隋唐、明清三大帝国,宋朝也没有恢复完整的版图,元朝帝国如风,几十年就结束了。秦朝建立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大概400年,中间还有类似“七王之乱”、“王莽篡汉”;从隋朝建立到唐朝的安史之乱不到200年;明朝建立到清末辛亥革命大概500年,中间无数次农民起义,更不用说鸦片战争后的割让土地。所以总的说这2400多年的历史中,分裂的时间是多于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分裂的时间三分之二,完整的时间三分之一。

从市场的角度看,竞争和不断分裂整合更加是常态,新技术、新需求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很可能改变整个市场。10年前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已成为昨日黄花,5年前能与苹果手机分庭抗礼的三星现在也深陷泥潭,不断被中国国产手机蚕食。国产手机版图的“中华酷联”现在又裂变得面目全非,谁又能保证苹果手机能辉煌多久。

再进入机构内部,民企的家族斗争、国企的所有制改革、股份企业的股权之争往往比企业本身的业务更加吸引注意力。万科的股权之争,各路人马不断加入,比的就是整合力量的能力。

所以说,无论是历史、政治、市场还是企业内部,分裂是常态,认识了这一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分裂中胜出就很有必要了。

二、分裂的程度

分裂是有不同类型的,一种是衍生型的,一种是并列型的。衍生型的就是逐步的、不断推进的分裂,比如《易经》里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比如历史上的周朝分春秋五霸,晋国再分为韩魏赵,还有类似的汉武帝为了虚弱诸侯力量的“推恩令”,让诸侯国不断分裂。并列型的分裂更加普遍,各分裂力量之间各不从属,并列而起。

无论哪种分裂,都有程度之分,简单说就是分裂为多少份。历史有分裂为两个的“划江而治”,有分裂为“三国演义”的,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甚至多于“十八路诸侯加董卓”的。研究分裂的程度可以启示如何统一,所有的分裂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要统一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分裂程度的平衡,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现有的力量继续分裂,达到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目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惨痛教训,国际竞争中一个大一统的中国是有竞争力的,而正是因为中国大,东西南北差异都大,留下被分裂的空间。

三、为什么完整统一

统一的国家和企业有利于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减少内耗。从全人类的角度看,资源是有效的,生命是宝贵的,倡导竞争是为了提高效率,所有的重复建设、内耗和战争都是浪费。而统一就像前面说的,是正态分布的峰值,是最高形式,虽然时间少,却是最耀眼的。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一个好处就体现在对江河的治理,黄河、长江横贯东西,如果没有国家统一组织,是很难完成这么大的工程的。在内部战争年代更上经常发生决黄河之水以灌城的事件。

四、失败的团结

统一不等于团结,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形式上的统一,却不能体现整体的效率。片面的最求形式统一,却不能消化的例子很多。比如国民党从建立之始就存在形式统一的基因,为了尽快扩大规模,拉拢各方势力,不断妥协,维持形式的统一,内部同床异梦、各怀鬼胎、朝三暮四。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中华民国”形式统一,一直到现在台湾的国民党依然是山头主义严重,遇到危机的时候先考虑本派系的利益,然后再考虑党的利益,最后才是“国家”的利益。台湾经济近20年在亚洲四小龙中落后的很大原因是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内耗上了。

五、成功的控制

在分裂中,数量和力量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实现少数派最终统一全局,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始终坚持。

以俄国革命为例,革命之初,布尔什维克并不是力量最大的,整个俄国都是乱局,沙俄旧势力、社会革命党、社会民主党、十月党、进步党等、制宪民主党斗争分裂。随着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克,和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布尔什维克就是坚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世界大战,得到支持后发动起义、镇压叛乱,建立政权后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制宪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为了数量增长而改变自己,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改造别人。

乔布斯也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但是他对苹果公司的控制却不是在经济层面的,不然他当初就不会被踢出苹果。他一直坚持的是自己改变世界的理念,就算他在董事会里是孤家寡人,但他设计出了俘获人心的产品后,他就算没有一分钱股份也能反过来指挥董事会。

六、从成功中抽象出的数字模型

前面列举的在分裂的局面中,弱小力量通过坚持理念最终控制全局的例子,特别是提到了俄国革命的例子,当时是典型的分裂模型。下面尝试通过抽象的方式建立一个数字模型,希望对其他的相似案例有指导作用。数字总规模设计为100,100个人在一片混乱中,分成大大小小二十个组织,这个时候有人试图从数量上拼图,拉十个组织,凑够50分就可以控制革命力量了。但事实上这样是松散的,因为对每个人都要妥协,所以很难形成自己的价值、路线,很快就瓦解。正确的方法是先确定一条正确的道路,再找出七八个坚决支持这条道路的人组成核心的力量,这七八个人通常都是精英和死忠,再通过这七八个人去影响十几个有关系,理念差不多的人,但是这些人加进来的前提是要认同核心的价值,这样就有20多个人的团队了,不要小看这20多人的团队,在混乱中基本上已经是最有力量的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就会有一些看到形势的人自动跑过来,大概20个人,要求加入,这是第三圈的人了。这些人需要改造,甚至这个时候要对三圈共40多人进行整风运动,使这40个人目标和价值统一,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时,这个团队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地位了,慢慢会跟滚雪球一样把周围慢慢绝望的人滚进来。到了大概有50多人的时候,已经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直接屈服其他的团队。这样重新根据核心价值打造的团队肯定比拼盘一样的团队有战斗力。

七、核心的核心,人员的团结

前面的模型一开始就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人员,而这少数核心人员的团结最为重要。无论要成就什么事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是事业的核心,但怎么样从自己一个人到建设一个团队呢,人家凭什么跟这你干,为你提出的目标卖命呢?

团队的建设是要能凝聚人才,一个人身边能组成一个四五个人的核心团队已经很不错了,要想一个有才华的人跟着你,不外乎给东西,名、利、位、情,在策略上不外乎恩威并重、平衡掣肘之术,但最难又最容易给的是“价值”。

袁世凯是很会拉拢人的,他觉得每一人都有弱点,所以他一开始在天津小站练新军的时候就趁机建设自己的团队,对段祺瑞、张勋、曹锟、孟恩远等人都是给利、位甚至情,又用名和情拉拢杨度和梁启超等人,形成了围绕着他的北洋势力。但最终他逆潮流称帝时众叛亲离,袁世凯死后团队中的人也各自为了利益斗争,形成北洋军阀混战。这个团队失败。

孟尝君的团队很大,三千食客,也是以利养着,但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这个组织很松散,最终发挥作用的也是鸡鸣狗盗之徒。

再看看成功的团队,都是由高尚的目标凝聚着的。

总而言之,建设一个团队,在手段上可以通过名、利、位、情等来拉拢人,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团队的整合情况。但是最终要形成无形的力量,一定要有明确而高尚的目标,这个高尚的目标就是核心的能量源。这个目标是组织内绝大多数人内心承认或不承认的公约数,代表整体的根本利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猜你喜欢

统一力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