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
——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2017-11-25芦亚林
芦亚林
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
——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
芦亚林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能代表翻译的全部,但是在最近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翻译活动不得不受文化影响。所以,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种重合。虽然,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出现于鲁迅时代之后,但翻译中的文化观早在学者翻译介绍外文作品中形成了。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解释我国一些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翻译文化观念。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鲁迅 文化翻译观
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内涵和发展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于文化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研究的思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走向逐渐向大众文化发展,而文化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文化主义阶段,到结构主义阶段再到后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文化研究发展阶段依次从研究单一文化到文化霸权再到文化多元性研究,文化研究学科也越来越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行走(曾,2006:3)。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下,文化研究变得国际性。
正因为文化研究的无边性,翻译研究作为边际学科逐渐因为文化研究的扩大得到了发展。在“文化转向”口号提出来之前翻译研究学者也在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作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陶,2006:5)。后来多元理论由图里(Toury)和赫曼斯(Hermans)得到了发展,但是多元理论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阐述还比较温和。巴斯奈特等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后来学者在“文化转向”的理论发展上也提出了文化研究也应有“翻译转向”(曾,2006:3)。总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在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上提出来的,随着文化研究越来越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也同文化研究越来越有着相同的研究话题并且互相影响着各自理论的发展。
文化研究对翻译的影响是,文化研究十分看重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活动是文化的转化。“文化转向”的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大的背景,文化的翻译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字信息的转换造成的结果,而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影响。这种转向,对传统翻译来说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一定的风险。传统翻译研究对文本意义的转化研究因为“文化转向”而得到了扩展,但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把翻译视为一种交流的方式,一种文化转换的媒介,所以翻译是写作。不过翻译的“文化转向”有其理论薄弱的地方,因为它将翻译视为纯粹的文化转移,脱离了文本意义的超语言因素不能对翻译进行全面的解释(曾,2006:3)。
二、翻译中“文化转向”的困境和解决
“文化转向”所面临的第一个困境就是,因为“文化转向”要求翻译从文本意义解放出来,从社会、历史和文化视角下进行翻译,并希望能找到一定的翻译规律。这种方式把翻译活动局限在了文化视角下,而忽略了翻译活动中对文本、翻译方法、标准、文学等其他对翻译活动有很大影响的因素。因为“文化转向”的理论是由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来了,而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这种理论局限于语言之外的因素就忽略了译文本身的特点研究、不能形成普遍适应的翻译理论。
文化研究对传统翻译的研究态度并不科学,对于传统翻译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文化转向”理论没有进行很好地吸收和借鉴,而是忽视和抛弃。文化研究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如“忠实”、“对等”等翻译理论是一种只存在于文本层面的转换的一种没有效用的翻译方法,“文化转向”认为翻译应以文化的对等为翻译的准绳。这种翻译文化观并没有给文化一定的界定,因为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广泛了。很多源语包含了本国文化的因素,而很多源语只是语言符号,翻译的“文化转向”观点使用文化概念太广泛,忽视了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本身也没有排除文化因素。对于文本,“文化转向”的观点认为,文化超越文本,过度地关注读者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认为读者的社会环境可以决定译者的翻译。但实际上,翻译活动中,译者面临的不仅仅是文化选择,翻译不能把语言排除在外,需要不断对源语的语义,语言组织形式等进行分析和编译。
“文化转向”固然对翻译研究来说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其对翻译研究所带来的挑战也不能忽略。对于“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应积极的吸收对翻译有利的,能开阔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部分,但要注意它对翻译研究所带来的解构作用。“文化转向”固然丰富了传统的翻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有它自己的优劣势,要用批判的方式接受。对待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要吸收它有价值的理论,但不能把它作为翻译研究的主要方向或者取代翻译研究。翻译研究需要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存在在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因素,吸收其他领域的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才能作为独立学科发展。
三、鲁迅的文化翻译观和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鲁迅从事翻译活动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那时中国经历了清政府的没落和国内革命和新思潮的兴起,有识之士借助国外的思想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鲁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是“吃人”的。他对中国的儒家礼教和文化怀着勇敢的批判精神,他的杂文和小说中描写和刻画着中国人旧时奴性的根子。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拿来主义”,他主张的是外国的文化可以拿来为我所用。这样的文化观点,也反映在他的翻译作品中,介绍中国文化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所以他在翻译实践中提出到底是“归化”还是保留“洋气”。这两种翻译手法的辨析是鲁迅文化翻译观最直接的体现。
鲁迅不仅仅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他翻译的作品不仅有科学小说作品,还有激发民族精神的文学小说作品。他不仅仅介绍的是国外系先进的科学知识,还介绍国外的优秀的精神和文化,说明他企图激发国民思想和文化的翻译目的。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由归化向异化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文化翻译观的选择和发展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和他自己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认识分类离不开。他翻译的目的是介绍外文化,激起国人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开放国人的精神,与落后愚昧的封建精神进行斗争。所以,鲁迅采取异化发展的翻译,可以更好保留外国作品的精神和文化,启发国人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翻译,存在着各种翻译理论之争,比如直译和意译,信与顺,还有形似和神似等。鲁迅的翻译主张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他翻译观点发生了碰撞,他支持翻译应遵从“信”的翻译标准。鲁迅有着“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但是这个主张并不是对顺的否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一翻译主张是为了端正当时不信的翻译风格,同时为了发展白话文和介绍新的思想。在鲁迅的翻译思想中可以看到翻译中对待文本和语言的文化态度,某种程度上与翻译的“文化转向”思想有共通之处,但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与翻译的“文化转向”是完全不同的。
四、鲁迅的翻译经历和文化导向
鲁迅在他“弃医从文”的开始就翻译了国外的文学作品,他的翻译作品的原作跨越十多个国别,作家有一百多位,作者有两百多位。鲁迅的翻译思想也经历了发展,逐步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
鲁迅的翻译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03-1919年)是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这段时间他主要翻译的是法国作家的著作,比如雨果和凡尔纳。后来他和周作人合作,翻译了一本英国小说《红星佚史》。能体现他翻译的文化导向的翻译是他对俄国小说的编译,一本《域外小说集》反映了他呼救国人斗争,打起反抗旧社会拯救国家的精神。第二个时期(1920-1927年)的翻译思想由民主革命的思想转向了马克思思想。这时期,鲁迅的主要译作是翻译国外文学理论作品,比如苏联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这个时期,鲁迅还翻译了大量东欧一些也有民族革命国家的作品,他翻译了乌克兰作家谢甫琴科,保加利亚作家法佐夫。鲁迅翻译的第三个时期(1927-1926年)是他的翻译作品最具反抗精神的时期。因为中国革命的需要,他翻译了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出资编译了曹靖华翻译的《铁流》。在1935年,鲁迅完成了他生平最后一部翻译作品,俄国果戈理名著《死魂灵》。
从鲁迅三个时期的翻译作品来看,对翻译原作的挑选可以看出鲁迅翻译活动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那就是如茅盾先生所说的“表现了始终一贯的高度的责任感和明确的政治目的性”(陶,2006:79)。每个时期,鲁迅都在翻译表现受到压迫民族的斗争精神的作品,他对被压迫者的精神启发和文化引导让他始终作为新文化的阵地的冲锋人。他的作品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了战斗精神,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帮大众照清行进的精神道路。
五、“文化转向”与鲁迅文化翻译观的关联
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鲁迅的翻译经历和文化翻译观,重新审视鲁迅所处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他从事翻译活动的动机和效果。鲁迅当时所从事的翻译活动在用今天的文化研究的观点看应该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所传递的信息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一种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需要传递的文化。这对传统翻译对文本和翻译技巧和翻译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是一种补充。传统翻译也有对翻译的文化因素的关注,但是没有像“文化转向”这样具有颠覆性地以一种语言外的视角来考察翻译,虽然对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挑战,但这样的研究可以扩大翻译研究的界限,丰富翻译研究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将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两者的研究界限,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如果用“文化转向”的思想来考察鲁迅的翻译经历,就是一种新的视角,把鲁迅的翻译看作是文化的转换,可以探究出鲁迅从事这么多文学作品翻译所寻求的统一的一个文化传播和启蒙的目的。这是用翻译的“文化转向”考鲁迅文化翻译观的积极的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考察鲁迅整个翻译经历所具有的文化和历史特征。但也要警惕,“文化转向”理论要求用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来考察翻译,忽视翻译的语言信息处理。我们在关注语言文本外的研究范式的同时,不能放弃翻译策略、语言转换技巧等传统翻译所考究的方面。
鲁迅的文化翻译观实际上是一种翻译的意识形态,他专注地投入到了拯救国人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批判旧制度旧礼教的斗争中。他的翻译活动本身就是十分具有翻译的“文化转向”,但是鲁迅的翻译也有其微观上对文字和意义翻译上的文化取向,这一点也需要传统翻译研究学者继续对鲁迅的翻译在微观文化上的技巧和策略上的处理。翻译研究学者也应该用“文化转向”的视角来进行当前全球化背景的,把翻译当作一种传播手段的研究。
六、结语
全球化为文化研究的发展也为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而且两个学科的并轨和交互使得彼此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视野和转向。文化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行走,而翻译研究也因文化研究的进入有了新的研究范式。利用这种新的范式,我们可以考察到历史上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所具有的新的价值。这样研究视角不仅仅对鲁迅翻译研究有意义,还可以扩展到多个时代的翻译研究,比如唐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翻译研究的发展方向不能如“文化转向”理论所说的那样,完全转向文化,不过,“文化转向”能成为翻译研究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或研究范式。
[1]蔡平. "文化翻译":的困惑[J]. 外语教学,2005(6).
[2]胡牧.翻译研究:回归现实-对“文化转向”的再思考[J].译学研究,2011(5).
[3]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观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4]王宁.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J].中国翻译,2005(26).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芦亚林,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