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义成分分析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017-11-25李秋丽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义学词义英语词汇

李秋丽

语义成分分析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李秋丽

英语词汇水平对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而全面的掌握词汇是外语学习的关键,传统的用母语介入的教学方法难免使语义的掌握有所偏颇。本文结合语义学理论,着重探讨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目的是能够克服以往词汇教学的缺陷,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语义成分分析 英语词汇教学 语义关系

一、英汉词汇及英语词汇教学

(一)英汉词汇

英汉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学习方法也不可一样,再加上人文文化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尤其要注意到英汉语的不同之处。

英汉词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能单单从概念意义来断定两个词条完全一致,仅仅由于文化语境导致的差异就占了很大比例,比如说,英美国家对于政治的谈论很慎重,这也是由于 “politics”一词的文化差异,并且英语中有“politician”与 “statesman”的区分。因此,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想要准确地把握及运用英语词汇需要对词汇意义的各个方面有全面的了解。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1)英语和汉语中多义词占词汇总量的比例相差很大。(2)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及词性转变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词汇。英语词义较难把握,在词义讲解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能体会到该词汇的意义但是很难找到恰当的汉语对应词表达出来。(3)汉语词义窄而且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小,相反,英语词汇的使用比较灵活,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性强。

(二)传统英语词汇教学之弊端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大量词汇,只关注词义的概念意义层面,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背字典,记了很多单词的汉语意思,却不会运用,根本不懂词汇意义的适应范围,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考虑英语从而产生了我们所说的“中式英语”,即便有进一步的学习,学生总会感觉没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于母语-汉语来讲解词义,在用母语讲解词汇时,教师加强了母语的影响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母语。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英语语境之下学习英语,只有这样英语学习才更有成效。

二、语义成分分析

(一)语义成分分析的含义

语义成分分析的出发点就是,词义不是最小的语义单位,词义下面还有更微观的层次单位--语义成分/语义特征。John Lyons给出语义分析明确的定义:语义成分分析就是“从一组意义相关的词语中抽取其共同特征的做法”,这些共同特征就是语义成分,或称义素(semes),它们反映了“人类大脑认知结构的概念系统”(John Lyons,1977)。语义成分用元语言(meta-language)来表达,元语言是一种用以解释和分析任何自然语言的工具语言,而并非自然语言中的普通词汇。

(二)各种理论

语义学中存在并置理论、结构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语义成分分析、格语法等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并置理论侧重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比如说,提到mother,我们会想到father、son、daughter等词,这些同类词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之中,因为它们有相似的语义成分所以可以在一起学习。受汉语意思的影响学生可能并不了解固定搭配中词义的习惯用法和潜在含义,比如,eat breakfast(应为have breakfast),汉语思维影响外语学习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构语义学主要研究的是名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静态的语义关系。框架语义学属于认知语言学的一支,更加专注的研究动词,从不同的视角考虑词的区别并进行分类,从认知的角度把语义临近的词归到一类并进行系统有条理的学习。语义成分分析被引入到教学中是由于学生分辨不清近义词词义而乱搭配,把词语分解为不同的“语义成分”使得学习更加系统。格语法是从深层结构中提取每个词的语义格的搭配问题,形成深层格框,如果学生掌握了动词的深层格框,也就学会了词的正确用法,这一点就联系到英语的句法,这一点是语义研究的一个突破。归根到底,五种理论都是基于语义成分,都是从语义成分出发。

(三)Katz, Levin, Jackendoff的语义理论

Katz的语义理论基于生成语法产生,该理论主要包括词典和投射规则。词典中每个词都有语法信息和语义成分,语义成分分为语义标记和辨义成分(J.I.Saeed,2000)。语义标记确定词义并与其他词相联系,辨义成分识别出与其他词的区别性成分。投射原则用于词义构成短语意义,短语意义构成句义时应该如何选择,用选择限制来实现语用功能。

Beth Levin 的词汇语义学观点秉承了生成语法的某些思想,生成语法理论中,动词的句法行为可以从动词的语义预测出来,语义选择(S-Selection)可以决定语类选择(C-Selection)。Levin(1993)认为这些语义成分可以预知有关动词的语法过程。

以Jackendoff为代表的概念语义学家认为意义的解释是对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s)的描述,概念基元(conceptual primitives)对分析语义推理有重要作用。

三、语义成分分析对英语词汇教学法的启示

传统词汇教学远离了二语习得所需要的语境,出现了各种弊端。众多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成分分析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有显著作用。

(一)各种语义关系

(1)同义词的辨析。同义词在英语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四六级等等级考试中经常面临几个词都貌似正确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没有准确的区别词义从而不能恰当用词。解决这种情况可以用语义成分分析法。比如说 refuse, reject,turn down在汉语中都是“拒绝”的意思,但是如果用语义成分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refuse=[not allow sth. happen][unwillingness][request]

reject=[request][offers][invitations][politely],

turn down=[unwillingness][request][applications] [offers] [invitations]

由此可以看出语义成分分析在同义词的辨析方面对学习很有帮助。

(2)一次多义。一个英文单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到底取何种意义,一是要分析好语境,再有就是要明白该词都有哪些含义,仅用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可能不够透彻,运用语义成分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说“plain”有多种含义,运用成分分析可以看出"plain”有[clear][to see],[simple][lifestyle],[sincere] [attitude],[usual] 等层面的意义。

(3)上下义的理解。词语之间有一种“意义包含”关系。举个典型的例子“subject”这个上义词包含下义词:philosophy、chemistry、biology、mathematics等词。下义词的语义成分要多于上义词,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扩大词汇量,克服词汇高原现象。

(二)文化背景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词汇带有文化色彩,比如:“peasant, materialism, hippies, lover”等词在中西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内涵。以peasant为例,用语义分析peas ant=[uneducated]+[uncouth]+[person]+[low income]。这样学生就不会把peasant简单地理解为汉语的“农民”,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农民”是国家的主人。(周迈,2006)

(三)对短语句子搭配的把握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并不是任意的,不但受到语法规律的制约,而且语义选择也占有很大分量。从语义上讲,要看搭配是否合理。例如某一动词能够取什么样的名词作主语就可以通过语义选择限制规则来表示(申小龙,2003)。

例如:(1)小孩打狗。(2)狗打小孩。

从句法看,两句都是正确的,都是名词+动词+名词(主语+谓语+宾语),从语义上就能区分“打”的前面要加带有[ANIMATE]语义特征的名词。这就需要结合语义成分及句法结构。

当然,还有更深层的词汇等待分析,比如说对于动态动词的辨析,还需要用到Katz,Levin,Jackendoff等的语义理论,把语义和语法衔接起来使整个理论更加完善。

四、仍存在的弊端

词汇教学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所适合的教学阶段和学生各不相同。语义成分分析的长处在于能够精确的解释词义并区分词语间的各种语义关系,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各种搭配关系及句子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本文侧重于语义成分分析对于词汇的作用,但任何一个理论都不可能十分完美,语义成分分析还处于它的发展阶段,必不可少的会有其弊端,比如说语义成分能否程式化,也就是,能否找到固定的元语言体系来描述词汇,单这一点就很难做到,因为很多新生词出现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元语言体系;不难看出,语义理论更侧重于外语授课,这对于外语学习是否有效,能否真正达到目的还需要实际操作进行验证。针对这一点,个人认为英语学习如果从早期开始的话,语义成分分析的功效可能更明显,以英语的环境塑造“语感”,其语义成分自然明了。

[1]Jackendoff,R. Parts and Boundaries. In Beth Levin and Steven Pinker(eds) Lexical and Conceptual Semantics[M].Oxford: Blackwell,1992.

[2]Jiang, Na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47~77.

[3]John Lyons.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John I.Saeed,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Levin.Beth, 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6]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周迈.语义成分分析法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02).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李秋丽(198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义学词义英语词汇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哈特的语义学
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之我见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实践
字意与词义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