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歌校训的视角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精神
2017-11-25李泽月
李泽月
从校歌校训的视角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精神
李泽月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期间存在于中国的一所著名大学。由当时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为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于1937年平津陷落以后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至云南昆明,到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前后共计8年。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联大的校歌和校训传承至今,联大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辈奋发图强,保家卫国。
抗日战争 西南联合大学 校歌 校训
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抢救及保护平津地区优秀的教育文化知识力量和科研学术的火种,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1937年底在岳麓山下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着战事不断吃紧,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一、校训是独立自由的思想化身
1938年7月,为了给在战乱中办学的各大院校找寻精神激励,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各校报呈校歌、校训。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西南联大请当时文学院的院长冯友兰、中文系的系主任朱自清以及闻一多、罗庸、罗常培等五人组成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从人选可以看出校方非常重视。当时在拟定校训时,教授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是“刚健笃实”,后来经过常委会再三研究,认为相比“刚健笃实”,“刚毅坚卓”更具号召力,更能满足战乱时期激人奋进的需要。于是把校训定为“刚毅坚卓”并对外公布。
西南联大还有一幅解释校训的对联:“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联大是所不平庸的大学,她集思想独立、学术自由之精神于一身。“联大人”的思想与性情也具有十分卓越的人性魅力。联大的教授人员中,既有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接受过完整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有如陈省身、华罗庚、钱钟书等刚学成归国的青壮教授,年龄稍大的50余岁,年龄小些的不过30岁。就是说,抗战前中国最顶尖的人文、自然科学学者基本都汇聚在西南联大。这些教授虽然大多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在道德伦理层面还余留着儒家文化的内涵,即在政治意识和专业素养上倾向西方,而在生活的层面上则更偏向于中国化。这个特点也让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及精神领袖。当时在大学里做任何事请,特别是大事,都要考虑教授们的态度。因为大学并非行政机关,大家都知道只有教授才能对这里的事情做主,大学的存在依赖于教授,有教授才有大学。要想办好大学,最重要的是尊重教授。据西南联大曾经的学生们回忆,那时教授们的权利之大是在如今我们难以设想的,对待政府上级的命令,如果认为不合理,必定会据理力争,否则就公开抗议。在学校,教授不必害怕校长,更不会畏惧教育当局,那时大学教授是自由流动的,不合适就辞职,此处不留也自有他处。教授在心态上是平静而从容的,因为他们了解自身的价值,管理教育的部门也都清楚,有了教授才存在大学,而并非有了大学才有教授,这正是教授治校的传统。杨立德认为,西南联大就是大学原本的样子,而并非“衙门”,这是它之所以成功的诸多原因之一。在西南联大,教授与学生,不论年纪与资历,地位都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有学生直言不讳地指出教授的错误,教授不但不怪罪,反而更加欣赏,做人与做学问的风气都是极好的。
二、校歌是忠贞报国的精神体现
西南联大的校歌也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昆明。当时和校训一同呈报常委会研究的还有由罗庸根据满江红词牌填写的歌词,并由沈有鼎谱曲的校歌。曲调有点圆舞曲的感觉,常委会经过仔细考虑,觉得不太合适。从校训发布之后,冯友兰先生也写了一首白话诗的歌词,并请马约翰谱曲。随后,朱自清把罗庸的满江红和冯友兰的白话诗一同寄给了当时远在广西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张清常谱曲。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中文系教授罗庸用满江红词牌所填写的歌词。1939年6月,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对校歌做出最终审定并对外正式发布。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这首彰显民族斗志和民族士气的校歌,极大的激震了民众的信心,激励着无数学子投身抗战,献身报国。
西南联大校歌发布后迅速在师生中传唱,伴随着抗战的烽烟,西南联大的学生坚守校园,承担起保存国家的文脉,实现科技报国的理想。即使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西南联大的教学也仍在进行。校歌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子奔赴到抗击侵略者的战场,在西南联大旧址纪念碑的阴面记录着抗战以来从军学生的名字,以纪念那些参加抗战的学生们。纪念碑上有834名从军的学生提名,其实,在长沙临大时就有在900多学生弃笔从戎,后来不断地有学生从军。家国情怀,历史担当,是校歌传达给学生们最强烈的责任感。
抗战胜利之后,联大三校北返平津,为报答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继续办学,从昆明师范学院到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的校歌及校训得以传承。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办学的八年间,培育八千英才,走出一大批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国之栋梁。1988年,建校50周年时,由杨振宁先生亲笔题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而如今西南联大的历史虽已消逝70多年,但联大精神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历史的云烟遮不住往日光辉,西南联合大学留给后辈的正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吕文浩.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A].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2001.
[2]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臧明华.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心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伊继东,冯用军.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9(4):96~101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