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环境与公众素养培育

2017-11-25荆梦婷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公民民族空间

荆梦婷

城市公共环境与公众素养培育

荆梦婷

眼下中国社会多元文化价值激烈交锋,如何处理西方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公众物质需要与文化需要的关系也成为城市公共环境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城市公共空间入手,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在形成和培育公共精神培养与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塑造城市公共环境性格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环境 公众素养 公共精神 民族文化

城市公共环境包含物质与精神两重属性。在物质层面上它是指相对于私有、专用空间而言,是城市空间中一切非限定于特定人群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精神层面上,一方面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浸润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公众依托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使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进行文化活动和表达个体意见的重要载体,从而直接影响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成为认知城市、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媒介。城市公共环境这种指向精神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赋予以城市强烈的性格特征,对于人类文化具有反作用。

一、城市公共环境与公共精神培育

公共精神包括三个层面:道德伦理层面上的公共精神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在在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尊重他人、互惠互信等基本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层面上的公共精神体现为对公平的承诺和维护,对多元价值诉求的宽容和尊重以及对正义原则的信仰和守护;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公共精神表现为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推行,即对于权力、权利、义务有明晰的理性认知的公民意识。纵观公共精神发展史,城市公共环境在培育公共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发蕴的公民意识

公共空间和公民意识的出现最早都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伯利克里改革后,雅典形成了公民本位的民主制,公民大会被赋予极大权力,一切决策大事都需在公民大会上讨论通过。《博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雅典公民在丰富的公民政治生活中逐渐萌生出最原始的公民意识:“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雅典人公民意识的形成与当时雅典依托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民主自由氛围是分不开的。市政广场、议事大厅、公民大会会场、法庭等公共空间场所为公民集会、议事、决策等公共活动提供场地支持。人们聚集于此并讨论各自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涉及到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因此这种有别于闲话家常的讨论包蕴着最初的公民意识。

普南城和米利都城内的广场是希腊时期最典型的广场,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将广场与各城邦连接起来,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依托于中心广场这一公共空间,雅典人逐渐获得了“一种集体认同感和对雅典城市作为城邦中心的归属感,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公民意识的自我觉醒”[1];广场立面造型并不突出,一方面区分了人神界限,宣示人类在土地上的主导权,打破对神的崇拜而彰显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也暗示着某种蠢蠢欲动并逐渐成熟的关于“公平”的理念,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参与方式是横向水平的,平等的理念由此萌芽并逐渐发展成熟。在此影响下外在权威被打破,每个人都拥有质疑权并乐意使用它;公民之间的平等还产生了公民克制的品质,使其能够为自认为最合理的政治正义概念提供平等的合作条件,即使有时需损失自身利益。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滋养的宽容品格

哈贝马斯指出公共空间其实是一个位于私人空间和公共权力空间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一个由对话组成的、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批判空间。可见公共空间是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并在冲突中努力寻求共识的场域,深刻反映着成长经历、经济收入、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深层文化背景差异。有赖于公共空间这一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聚集于此,形成一种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并塑造了公众宽容的品格。

公共空间区别于私人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这决定了公共空间中价值诉求的多元性。出于各自利益的实际考虑,公共空间中任何一种价值诉求都不可能全部被接纳。为调和这一冲突必然要求培养公众宽容的品格。宽容不仅意味着谦虚忍让,更是对他者和未知的尊重且抛弃成见对待异见。为维护公共空间的良好秩序,宽容的品格必须由每一位公民习得并逐渐成为一种固定传统。在其影响下,公众得以在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活动出于自身立场发表意见,在不断的质疑和被质疑中对自身理性逻辑进行充分挖掘和完善,同时完成对另一种与自身相异得理性逻辑和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和同情。于是个体自身的理性通过公共活动的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借助理性的公共运用而形成为公共理性,冲突双方在这一基础上才得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

二、城市公共环境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它是一个包括了许多成分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包括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对民族文化的主观突显性、依赖程度、归属感、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的情感评价系统。城市公共环境的形成是其物质载体和人类文化活动不断进行的结果,承载着一个城市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记,并在潜移默化中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一)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民族文化记忆

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集会、教育、文艺演出等活动构成了城市主要的文化形态,并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最终形成现在城市人所看到的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风貌。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它是文化认同的主体性因素,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造原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2]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口头传说、文字记载、原址陈列、图书馆、博物馆等多种文化记忆的保存和展示方式,其中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逛博物馆逐渐成为一种现代休闲风尚。

博物馆是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更是人们感受历史、引发思考的文化空间。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核心是文物藏品,它在其造型、用料、工艺、颜色中无声讲述当时的文化信息,并以直观可感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公众,成为文化记忆延续和传播的重要媒介。此外,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博物馆对内还设有多功能放映厅、研究室、图书室,以供本馆研究人员和博物馆爱好者使用;对外则与学校、企业、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合作,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供了另一种学习历史、深化民族记忆的方式。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发展中获得了一种久远的生命力,凝聚着一个城市过往的欢乐和悲伤,使人们能较为容易的获得心灵归属感。

(二)城市公共空间中包蕴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个区域与另一区域的区别不仅在于其规划布局、色彩基调、建筑形式,更在于其内在气质、情感及文化底蕴。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特有风貌和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的结合,世代影响着居于此地的人们,并以最直观的形式向外来者展示城市性格,成为城市的标签。

民族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形的人文精神财富常常借助城市公共空间中使用的设计元素表现出来,并呈现为多种具有艺术气息的形态:可以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建筑等,也可以是某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如下水道井盖、垃圾桶、街角花园等。它们是结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气候特点、文化传统、时代审美风气等要素因地制宜的结果,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同时这些有形的、外在的物态系统时时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而直抵心灵,使浸润在历史记忆中的人们在眼下正在发生的公共文化活动中获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承载着丰厚历史信息的传统建筑、保存着传统文化肌理的历史街区、默默观望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参天古树构成了欧洲大街的主要形态,高大典雅的廊柱、精致优美的雕塑与一两百年之前相差无几,其宁静祥和的环境和设施缓解着人类生存的焦虑,生发着对古典生活和古典文化的向往与皈依。

城市公共环境以区别于私人空间的公共性使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获得了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并深刻影响公众素养的生成和培育。发挥公共环境在培育公民公众素养中的作用一方面应当吸收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环境塑造中如何保持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各地的地域性特征也应值的我们思考,以便城市公共环境能以一种良好的方式得以延续和传承。

[1]解光云. 论述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J]. 安徽史学,2005(8).

[2]孙燕.传统街市公共空间中的城市文化生活[J].西北美术,2016(1).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荆梦婷(199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公民民族空间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