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日语言语集体

陈 丽

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

陈 丽

日本人在进行拒绝言语行为时,与对方的亲疏远近以及上下级关系,决定着所采取的策略。这与日语文化中的“和”文化和集团意识密不可分。

间接拒绝 策略 和 集团意识

在人际交往中,拒绝是最伤害人家关系的,因此,能否得体地拒绝,决定着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而由于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以稻作文化为主,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拒绝表达就更为复杂。在表示拒绝时,比起直言不讳,日本人更多地喜欢使用间接表达。但是,虽说同是间接拒绝,形式却是各种各样。但无论对谁的请求和邀请,日本人经常采取先道歉或感谢然后再拒绝的策略。而且当难以拒绝的时候,如,对上司的邀请或恩人的请求等,就会用说中途结束的表达方式,或含糊的表达。另外,日本人在进行拒绝言语行为时,非常重视亲疏关系。与对方的关系的远近,决定着所采取的策略。

一、日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

(1)道歉+理由。拒绝时由于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抱有愧疚心理,经常先道歉,然后说出理由。而拒绝的话不会说出来。下面例子是兄弟之间,弟弟想借哥哥的车。由于是家人,关系亲密,所以表达比较直白。

弟:兄ちゃん、土曜日、車を貸して、いい。

兄:ごめん、私も土曜日使うから。

(2)感谢+理由。日本人面对对方的邀请,给予的机会等,一般先表示感谢,然后说出理由。下面的例子是关系不太亲密的同学,邀请对方看电影。由于关系不太亲密,所以表达比较正式。

クラスメートA:○さん、映画のチケット二枚持っているから、今日、いっしょに見に行きませんか。

クラスメートB: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残念ですが、今日は約束がありますので。

(3)中途结束句。日语中省略表达很多,讲究以心传心。拒绝时更是如此。只说出一半,后面表示拒绝的话由于难以启齿,经常会省略,如,在火车上,傍边的人想换座。知らない人:座席を替わってもらいたいですが、よろしいですか。山田:えー、それは

(4)模糊表达。日本人平时说话就喜欢模糊的表达,不直接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根据当时的语境,靠对方意会。如,男孩向女孩求婚。

彼氏:私と結婚してください

彼女:結婚なんて、冗談でしょう

二、日语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心理

日本人为什么用以上的方式拒绝对方呢。分析一下文化心理原因。从历史来看,从圣德太子时代至今,日本一直提倡和为贵的思想。避免争斗,表面上不对立。“和”作为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而直接的拒绝行为最破坏日本自古以来最为重视的“和” 。日本集团意识特别强烈。

日本古代,以村落为单位生活,到今天的企业,社区,到学校的社团,时刻都在清晰划分自己的所属集团和不所属集团。集团内和外,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尤其对集团外的人进行拒绝时,必须注意拒绝的策略。

(1)集体归属意识强烈。在从小开始的集体意识教育下,日本人普遍认为集体是他们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自己处在这个共同体中,就必须努力与同伴们团结配合、尽量顾及别人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破坏对方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同接触外部时,内部的矛盾暂时搁置,而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几乎90%的日本人喜欢集体活动,都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

(2)各安其分意识强烈。强烈的集团主义要求他们一定要服从于严格的序列意识。在日本社会里,日本人把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一切事物都看做是一个序列,而且对于自己、自己的集团、自己的国家在等级排列中的地位特别敏感。他们安分守己,遵守规章制度,绝不可以破坏这一序列。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也一定对下级爱护。

(3)从众心理严重。日本人非常重视集团内部的和谐。他们都对同是日本人的他人有一种特别的依存心理,这是集团意识的最大原因。如果一个日本人被人们认为是“与众不同”的,那将是他最为恐怖和羞耻的事情,日本人最为害怕的就是自己与他人不一样,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和大家是一样的。只有置身在某一集团或者潮流中时,日本人才会感觉心安理得,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将自己全部奉献给集体,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

(4)“内”“外”意识严重。对集体的过度重视和依赖又派生出了日本人严格的“内”“外”意识。在日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团体,这样在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就形成了温情的伙伴关系,通过共同合作,大家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集团则相应的也会给成员以家族式的保护。而对于其他集团的成员,则把他们界定为“外”,从语言上来看彬彬有礼,而这其实是表达了一种疏远,冷淡或者不关心的态度。

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确实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使日本民族团结稳定,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但是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的,集团主义也是这样,比如它也影响了日本每个人个性的解放,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等,也是形成日本特色拒绝表达的根本文化心理原因。

[1]王志强.如此日本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美]克拉克洪著.文化与个人[M].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本文系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日拒绝言语行为的文化心理对比研究”(项目编号:L14BYY008)中期成果。

陈丽(1973-),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日语言语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关于冬天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