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与重建:试论《诗经》结构的社会学涵义

2017-11-25王雅琨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实证主义歌谣诗经

王雅琨

颠覆与重建:试论《诗经》结构的社会学涵义

王雅琨

葛兰言在法国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对《诗经》进行内外两个层面的分析。它的研究让更多学者关注到了《诗经》另一个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意义,在社会涵义上,是对以往的颠覆和重建。

《诗经》 传统文化 结构

《诗经》既是古典文献学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文学中先秦文学的重要著作。在国内,多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所以在结构上多是以《诗经》的内容作为其结构,分为:风、雅、颂。使得传统意义上诗经的研究成为一种汉学研究,旨在体现当时人们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习俗。

一、国外研究中,《诗经》的结构角度概况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学者针对其研究理论繁多,结构也不同。主要有三个发展历史阶段:18世纪的西方诗经学是初始阶段,主要是与西方宗教联系紧密。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对于诗经文本非常系统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只是对于《诗经》内容本身中关于“福音”等与基督教相适应的字词,来附和自己的教义。因为它只是对于部分内容的具体研究,使得在结构上延续了中国传统按照诗经内部风雅颂的分类方法;其次,19世纪西方诗经学是发展成熟的阶段。这时候它琢渐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束缚,更加客观的简绍和翻译《诗经》。不过这一时期的诗经学研究还是停留在对于《诗经》内容和整体移译的整理和考究上。但是,正是这一时期对于《诗经》基础性东西的学习和研究,为第三阶段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深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也是现在盛行的的诗经学研究就是20世纪西方诗经学的研究。学者的目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对于其艺术分析、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的方法论和理论的探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类学著作。其中最明显的是其研究《诗经》的结构分类。①

二、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外部建构

葛兰言对于《诗经》的整体看法和内容分类,都受到法国社会学派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目录前,葛兰言写了一个献词:“谨纪念爱弥尔•涂尔干和沙畹”。他自己也曾说道:“对于我以及对于别人,并不是社会学方法论或社会分工论使我受感动并将我征服,我相信我们可以将社会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甘愿受《自杀论》一书的诱导,一类是其他的。”可见,涂尔干的学术理论对他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是法国现代社会学派的开创者,他主张运用实证主义 来研究整体的社会现象。涂尔干认为社会类型的分类要观察“那些决定性的、确切的、具有真正科学价值的事物”上,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不实在的事物上。葛兰言在把《诗经》作为考察对象时也是如此:

首先,作为一个整体,葛兰言认为《诗经》是复杂的:在肯定它的文献价值的同时,对其中史学家和运用象征主义来阐释和解读《诗经》的部分内容产生质疑。尤其在《国风》部分,作者并不认为它完全体现的是民间歌谣和人民的情感,认为其中官方的干涉和整改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然“绝不是说《国风》这类的民间歌谣不反映‘人民’的声音,但是这种声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情感,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对《诗经》的具体分类上,中国汉学大多是按照《诗经》的具体内容,或是遵循风雅颂的分类,或是根据朝代历史的划分。葛兰言在书中却忽略了每一首诗歌的具体内容(因为本身内容的涵义也无法定义),而是按照诗歌的主题分为:田园主题、乡村爱情、山川情歌。这与唐宋诗歌学研究的分类很相似。

三、《诗经》内部结构的重建

实证主义在葛兰言建构《诗经》的内部关系结构时,也有很大的影响。实证主义讲求将抽象化为具体,尤其在哲学的范畴里,要求将理论化为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涂尔干认为,实证主义具体到研究一项社会现象时,要能将自我与他者的情感撤离出去,要将研究对象具体化、形象化。

葛兰言在解释分析具体诗歌时,也是遵照其原则,抛开诗歌中可能含有的讽喻、情感或是观点,客观地分析每一首诗歌中具体的时节、地点,关注抒情主体或客体的存在。比如书中对于《桃夭》的分析,认为汉学家或注释家们太过于强调道德的影响了。

依照这样具体的分析原则和归类,葛兰言将其内在的分为:官方仪式与民间集会的关系,民间节庆与官方节庆的本质联系。毕竟《诗经》的创作是民间采集与官方整理的融合,不可能就地一分为二。这种内部的分类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中也可以看到:他将外部将自杀的原因分为: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在内在则分为:社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社会整合与个体承受反应的关系。这种分类方法显然影响到了葛兰言并得以继承。这里把《自杀论》的分类具体罗列出来是因为其分类更加明了,用来对照《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内在分类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运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和结构人类学的研究理论,颠覆了以往汉学和中国传统古典文献的研究框架,强调了文献的“客观性”和形象化,使得作者的观点跟史学研究一样具有可信性,并且在学术价值上有更多的发掘。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Z].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

[1]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雅琨.二元对立关系中隐匿的狂欢表达——以高抬火轿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6(03).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

王雅琨(1987-),女,河南焦作人,民俗学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民俗学和民间文学。

猜你喜欢

实证主义歌谣诗经
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分析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和法律方法的未来
《春天的歌谣》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