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中动静、虚实手法初探

2017-11-25潘言章

长江丛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翠柳动静静态

潘言章

古代诗歌中动静、虚实手法初探

潘言章

本文从诗歌的动静、虚实两个角度来探讨诗歌的手法,举例分析了动静、虚实各自的几种形式,攻克了诗歌手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读懂诗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诗歌 手法 动静 虚实

古代诗歌中虚与实、动与静都是常见的手法,但是很多资料都没有讲清他们的关系,本文试图从高考诗歌赏析的角度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探寻这两种手法的妙处。

一、动与静

动与静本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貌似相反,实则相辅相成。动与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动态与静态,一是有声与无声。动与静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等几种形式。

(一)动静结合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动态景物的描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静态景物的描写,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共同来表达一个主题。诗中由黄鹂 、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时空广阔的画面,画面境界阔大,给人以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开朗坦荡的心境。看到万里之遥的东吴船只已经来到的蜀川,安史之乱之后水路已经畅通,诗人终于可以驾舟出川会故乡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以动衬静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以动衬静的道理。写声音属于动态的景物描写,比如蝉噪、鸟鸣。“蝉噪”更显得林中的寂静,“鸟鸣”更显得山间的幽静,写动的目的是写静,细小声音的描写,更突显山林的幽静。

(三)化静为动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条小溪为了保护田地而将田地中的绿色植物环绕着,两山推开院门将青翠欲滴的山间美景送来,这是化静为动的手法。化静为动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或将无生命的物件生命化、动态化,刻意将静态的形象化为生动的场景,让人留下人物性格、形象或客观景物方面深刻的印象。 赋予小溪、两山一人的情感和动作,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更具有生机。

二、虚与实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梦忆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虚与实在一首诗中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实’应试基础,实规范了虚,没有一定的实也就无所谓虚;虚应是生发,虚扩展了实,有了这样的生发和扩展而实就显得丰厚。”[1]

(一)虚实结合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天的蝉凄凄切切地鸣叫,傍晚时分,骤雨初歇,渲染了离别前凄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伤。离别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有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似乎有千言万语,但又无从说起;在这不得不离别的面前,一切言语似乎又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这两句把一对有情人的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离别前和离别时是实写,也已经道出主题,写尽悲伤,但是诗人更进一步,想象离别后“念去去”、“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的情景。都说时间是疗治伤口的良药,而在柳永的笔下,时间却把离别的悲伤酿造得醇厚悠长。在这首词中实写的离别前离别时与虚写的离别后共同表达了离别的悲伤的同一主题,虚实结合,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在这一点上,本首词超越了很多诗歌,成为经典。

(二)以虚衬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开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虚写难现真容的瀛洲,来衬托可以一见真容的天姥山,切入写作的主题,以虚衬实。

(三)化虚为实

欧阳修贬于滁州时写过一首《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实写琅琊溪从山中流出时水面上漂着花草叶,可以想象得见山中应该已经是春花烂漫了,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勾起了寄情山水的太守对山中美景的向往,几欲前往。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就是动与静、虚与实的两方面共同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动与静、虚与实是平等的关系。而以动衬静、以虚衬实都是衬托,有主次之分,以动衬静是静为主,以虚衬实是实为主。化静为动,描写的对象本来是静态的,用拟人或比喻赋予它动态,使之形象活泼,充满生机。化虚为实,要写主体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来的。诗歌中的动静、虚实的关系实在复杂,我这里只是举例来说明,很肤浅,是初探。

[1]刘志福,侯金彦.诗歌的“虚”和“实”[J].焦作大学学报,2012(9).

(作者单位:合肥市第六中学)

潘言章(1974-),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翠柳动静静态
初探雨林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动得多,还要坐得少——评WHO《身体活动与静态行为指南》
微·视界
“家爷爷”与“野奶奶”
动静之间
为什么鸟飞的时候要把脚收起来?
猜猜他是谁
早春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