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
2017-11-25朱凤玲
朱凤玲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
朱凤玲
在《红与黑》中对于连的两段爱情作了描写,分别是与德雷瑞尔夫人和玛蒂尔德两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在这两段情感的产生并没有以爱情为前提,在他们之前的爱情不过是于连野心和复仇的媒介,而于连出身的卑微和这两段爱情的最初目的的不单纯注定了这两段感情必然是悲剧的结尾。
红与黑 爱情 复杂 悲剧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奠基之作,它强烈地批判了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庸俗、粗鄙与自私自利,而文中于连出身的卑微和那个由财富和地位决定的时代也透露了这两段爱情的开始不是纯洁的相爱,是于连为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的买单品,是帮助于连实现理想的阶梯。同时这两段爱情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以及于连地位的提高引起一些教士的妒忌,他的这两段爱情在社会主流的驱使下必然会被阻碍,最终以戏剧性的悲剧结束。
一、与德雷瑞尔夫人的禁忌之情
于连是出身于木匠的家庭,但是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对知识充满着热爱,狂热的崇拜着拿破仑,每天都手捧着书本,哪怕他的哥哥和父亲总是打骂他。虽然他的出身已经被决定,但是他有着独有的气质,总是充满着清高和骄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初来市长家里,市长言语中对他的轻蔑:“我希望以后您不要再同您的家人见面了,我不想我儿子接触到与他不相称的环境,“您到城里去一趟做一身礼服,您在这儿穿这一身有些不太合适,哦,对了。您还需要把头发理一理。”还叮嘱爱丽沙:“跟裁缝铺说一下让他们快一点,今晚就把礼服送过来,我要让我的儿子见到一位体面的家庭教师。”这位市长的每一句话都严重地伤害到了他高贵的自尊心,让他难以忍受。另外对于德雷瑞尔夫人听说他只有两件内衣换洗时,想要给予连一个礼物,让他接受几个路易去买些内衣,于连却拒绝了,他用语言的力量力证了自己的清高与骄傲—“我出身卑微,但是我并不低贱。”市长大人的种种行为都让于连在心理上认为德雷瑞尔夫人丈夫是个混蛋。而当他的朋友高谈阔论拿破仑是个篡权者、侏儒,他本身对富人的仇视心理都促使了他与德雷瑞尔夫人的禁忌之恋的爱情成为了媒介。这段爱情的初始并不单纯,在于连随市长一家在凡尼镇花园别墅区晚上乘凉时第一次触碰到了德雷瑞尔夫人的手,这让他报复的心理取得了满足。而德雷瑞尔夫人对于于连的无礼的妥协,可见德雷瑞尔夫人对他有着特殊的情感,她的眼神中充满着对于连清高的品质和才气的欣赏。直到在于连半夜潜入房间哭着向她表白时,她被爱情所征服而沉沦于这段禁忌之恋中。一次又一次情欲的沉沦和德雷瑞尔夫人对他虔诚的爱意,于连沉浸于这段爱情。他在凡尼镇乘凉时与德雷瑞尔夫人的好友谈及自己父母时,于连讲述了自己从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父亲是个粗人、不识字,除了钱一概不谈。从于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于连从小就缺乏母爱,他对德雷瑞尔夫人有很深的感情很大一部分在于她给予连母亲的感觉,让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让他有着踏实的感受,简单来说,对于德雷瑞尔夫人的一往情深来源于他的恋母情结。还有在于连去往朋友富凯居住的偏僻的山谷的道路上,他并不急于去见朋友和其他任何人,而是在发现峭壁上的小山洞时躲入洞中,享受在洞中的乐趣,他觉得在洞中谁也伤害不了他。因为小山洞给了他回归母亲怀抱的感觉,让他觉得他是自由的,正是于连母爱的缺乏从而对市长夫人产生爱情。这种违背伦理的情感在森严的制度下是绝不被允许的,同样于连的野心和理想也终究会夭折这段爱情。在于连与市长夫人这段情感中穿插着女仆爱丽沙与于连一段纠缠,当然这是女仆爱丽沙的无疾而终的暗恋,她一方面觉得于连不过是木匠之子,而自己继承着姑妈留下来的裁缝店,另一方面又表达着对于连的爱意,其实看来爱丽沙是在维护自己的自尊,觉得自己拥有的小财富应该会得到于连爱的回应,正是这段一厢情愿的爱情小插曲暗示了德雷瑞尔夫人与于连会分离,情感上被于连的拒绝的爱丽沙感到丢人,德雷瑞尔夫人与于连之间的暧昧也让她压抑,于是她主动要求被介绍到瓦尔诺家庭做工,市长夫人和于连的秘密终究泄露给了瓦尔诺,而瓦尔诺多次对德雷瑞尔夫人写信表达的爱慕求而不得,身份卑微的于连却获得了她的芳心让瓦尔诺嫉妒并向市长寄发了匿名信,为了避免事情的败露,市长夫人把于连送往了贝赞松神学院上学,神学院教会于连只是平庸和虚伪,那里的一切让他不再想呆下去。他时常想念德雷瑞尔夫人,在彼得尔神父离开神学院和朋友的看望时都会去关心市长夫人近况,在去巴黎之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市长夫人寄来的信时,半夜爬窗进入市长夫人卧室时被拒绝时,也以决绝的样子来表示自己对市长夫人的爱恋。正是因为对德雷瑞尔夫人强烈的恋母情结,在于连看来他与市长夫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真诚、平等、纯洁的基础上,当他梦想着就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时,被市长夫人的一封来信的告发让他野心成为了泡沫,也让他无法接受与市长夫人那一份真挚的爱情的破碎。于是愤怒摧毁了他的理智,他在教堂对市长夫人开枪了两次,然而枪杀完的于连却充满了悔恨,这时的他才真正意识到爱的人是德雷瑞尔夫人,在他从看望他的马蒂尔德嘴中听到她活着的消息,脸上露出的是喜悦激动,甚至在辩护台上高调地表达了对市长夫人的爱意以及放弃生命的存在,只是希望执行之前期望德雷瑞尔夫人的陪伴。但是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违背伦理的情况下这段爱情最终是悲剧的结尾,在于连死刑后的第三天德雷瑞尔夫人在儿子的怀抱中死去。
二、与马蒂尔德的跨阶级之恋
相对于于连对德雷瑞尔的爱情是起于报复心理,但是最后产生了真正的感情,而于连对马蒂德尔的爱情是为了获得荣耀和地位的辅助工具,又或者说他并没有对玛蒂尔德产生过爱情,有的只是情欲的冲动。玛蒂尔德身为巴黎上流社会拉莫尔侯爵的女儿,拥有着高贵的身份,身边也不乏众多的追求者,而于连的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得到玛蒂尔德也是于连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一次机会,也是他对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一种征服的快感。在初次见面时,马蒂尔德就对于不属于这个阶层的闯入者于连感到好奇,当有一次当她在书房听到于连慷慨激昂得对晚会的评头论足和对拿破仑的崇拜,更让她对于连产生了兴趣,但是她却时常地反复无常一会儿向于连表达爱意,一会儿又对于连予以呵斥,表示对自己委身于身份卑微的于连而感到耻辱,而当于连在与玛蒂尔德的争吵中要拿剑杀玛蒂尔德并放弃这段情感时,玛蒂尔德又被他的英勇魅力所折服,可是转眼又要抛弃他。玛蒂尔德与于连之间的爱情更像一场征服与被征服的游戏。虽然于连的骑士精神满足了玛蒂尔德对冲破世俗、大胆冒险、充满激情的爱情的所有幻想,但是玛蒂尔德的反复无常一度让他苦恼不堪,于是于连求助于柯沙王子,通过柯沙王子的策略去勾引元帅夫人,有意疏远玛蒂尔德而使玛蒂尔德产生嫉妒的心理屈服于他。无疑于连是成功地获取了玛蒂尔德的爱情,玛蒂尔德向她父亲坦白了于连与她的私情,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接受于连。而拉莫尔侯爵因为疼爱女儿最终授予了于连田产,庄园和贵族的称号。虽然在对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反抗过程中于连是胜利者,但是在情感上是矛盾的。于连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玛蒂尔德的感情只是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从他在求助柯沙王子时,与柯沙王子的谈话中可以得知连他自己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样的感情都不知道,甚至经常会透过玛蒂尔德想到纯洁善良的德雷瑞尔夫人。其实于连并不是真正喜欢玛蒂尔德,只是期望借助与玛蒂尔德的结婚跻身于上流社会,而玛蒂尔德成为了于连报复整个上流社会的牺牲品。甚至在枪杀市长夫人之后,他给玛蒂尔德书写了一封绝情信不让玛蒂尔德回信,不要在孩子面前提起他。当玛蒂尔德去看望他时,他果断地拒绝了玛蒂尔德的照顾,并放弃了为自己辩护。相反在德雷瑞尔夫人去看望他时,他才流露出幸福的神情,对玛蒂尔德却往往是言不由衷。这让玛蒂尔德明白她对于连来说完全算不了什么,虽然玛蒂尔德也有过憎恶,但是对于连深厚的爱意让她甘愿献出自己的名誉、财富,更是四处奔波只为能够保住于连的性命。玛蒂尔德更是愿意与德雷诺尔夫人共同分享于连的一份爱。在于连死后,玛蒂尔德如她曾经所提到的冲破世俗束缚追求爱情的祖父那样亲手捧着自己的情人的头颅埋葬了,她正如当初对这份爱情的向往而忠诚于它。于连与玛蒂尔德的爱情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是于连实现野心、理想的踏板,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掩盖着虚伪的色彩。
三、结论
在于连的这两段爱情中,无论是一开始以野心和报复为动机到最后产生浓烈的市长夫人与于连的爱情,还是不管从一开始到结局都是出于牺牲品的扮演者的玛蒂尔德与于连的爱情,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的规范下,这两种爱情都不会被世俗所接受,而于连作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当时以财富和地位为标杆的时代大背景下,爱情注定会是因利益而被出卖,要想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而赢得一份尊重,爱情自然而然成为了欲望与野心的媒介,那么于连的爱情最终成为了悲剧。
[1]司汤达.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邓轶嘉.《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浅析[J].文学教育,2012.
[3]王梓屹,钟良.谈《红与黑》中的于连[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4]范呈彬.激情与荣誉—论《红与黑》的两种爱情[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张静怡,金美兰.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J].大众文艺.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