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城会盟台之盟誓文化
2017-11-24崔闪闪
崔闪闪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戚城会盟台之盟誓文化
崔闪闪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本文以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资源构成、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全面了解内在文化与价值,进一步引申春秋盛行的鼎盛文化对戚城的反应及带来的影响。盟誓制度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际交往、斗争与联合,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国际间外交盟约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这种盟约逐渐演变成了合同、契约的形式。戚城是豫北地区保留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聚落城址,它不仅是卫都帝丘北面的重要屏障,也是诸侯争霸的战略要地。
戚城;会盟;盟誓
1 戚城会盟台概况
公元前623年晋楚“濮城之战”之后,晋国称霸中原,继而卫国自楚丘迁都帝丘,在此之后,戚城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诸侯国都竭力控制这片区域,戚城逐渐成为诸侯会盟进行重大外交活动的场所。据《春秋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这近一个世纪内,各国诸侯在卫国境内会盟十五次,其中七次在戚城,会盟议题涉及戚地的归属,卫国内政,援助被侵略国家,背盟与续盟等事宜。
戚城会盟台位于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内,戚城又称“孔悝城”,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同时是豫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址。会盟台位于戚城遗址东门外80米处,有一方土台建筑基址残存长达20米,宽16米,高4米,为春秋时期夯筑高台,原有东、西两台,现仅存东台。台上面积至今尚有亩余,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会盟台最底层由十几层古方砖垒搭而成,上面覆于毛土,成金字塔状,岿然不动屹立至今。1991年戚城文物景区建立,成为集古遗址保护、历史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大观园。
2 原始社会始会盟,至春秋而盛
会盟始于原始社会,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诸侯或卿大夫为达到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的政治目的,经常举行的一种具有制约化作用的外交礼仪活动。会盟各方协议达成后杀牲取血,饮其血,坎其牲,对神灵作出信守诺言的保证,主持会盟者叫盟主,盟主多半凭仗自己的实力,打着“以德服人、抑强扶弱、辅佐周室”的名义来发号施令。涉及援助被侵国家卫国内政、续订盟约、戚地归属等事,诸侯在戚的会盟次数之多,范围之广,在春秋史上尚不多见。
西周时周天子在册命诸侯时,之所以采用盟誓方式目的是为了借助神权约束以加强受封诸侯与王室联系,并将异性贵族纳入周人宗法统治结构,以扩大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对内实行分封,对诸侯、卿、大夫以盟相系,诸侯“分宗”盟誓,是组建西周地方政权,建立诸侯国统治秩序的开端,也是受封诸侯与异姓“分族”构建隶属关系的主要方式。鼎盛时的盟誓活动是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战国时已经出现的这一现象被指责为是不德、不信的产物,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更加需要利用盟誓取信,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礼记·曲礼下》云:“莅牲曰誓。”孔颖达疏曰:“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由此足可看出,盟誓仪式的程序分别是杀牲、歃血和宗誓。杀牲歃血的目的主要是敬献神灵,并通常用牛、羊、猪等这些动物奉献给神灵,表达最高的敬意。宗誓为向神灵陈述自己的意愿和遵守诺言的决心,后记录宗誓誓言的载书出现并伴有一定的仪式。当时的人们之所以盟誓,正是因为它是非常郑重之事。《左传》成公十一年“齐盟,所以质信也。”《左传》襄公九年:“盟誓之言,岂敢背之。”《左传》昭公十六年:“世有盟誓,以相信也。”以此可见,盟誓正是当时人们消除彼此之间信任危机所采取的理想方式。
3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戚城遗址
平王东迁后,王室实力日渐衰微,盟辞也显苍白,周王逐渐失去了对会盟权的控制,周王室衰落,对以前俯首称臣、仰其鼻息的各诸侯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最早发展起来的是黄河中下游的郑、宋、卫、齐、鲁、陈、蔡等国。《春秋·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近一个世纪内,各国诸侯或卿大夫在戚城会盟七次之多。涉及到戚城的归属,卫国内政,背盟与续盟,各国之间的疆界与婚媾,援助被侵国家,讨伐某一国家……
《左传》:(鲁)文公元年……五月辛酉朔,晋师围戚。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秋,晋侯疆戚田,故公孙敖会之。卫国不尊从晋国,出兵攻打郑国。在得到周王准许后,晋国出兵讨伐卫国,占领卫国门户重镇戚城,威胁卫都帝丘。鲁国大夫公孙敖出面调停,与晋襄公会于戚,重新划定戚地的疆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契约和法律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由法律与契约来协调制约,逐渐由强权与实力取代神权。秦之后的盟誓大都流于形式,它的作用在逐渐削弱,盟誓在政治上的作用更是明显弱化,然而在民间,盟誓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作为一个团体,一个社团秘密结拜所遵循的形式,直至今天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古老盟誓的遗迹。
盟誓是一种远古信仰,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归宗于中国自古就形成的“和合文化”。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它的内涵不仅包括“和”的和谐、和睦、和善、和平等与“合”的结合、联合、汇合、合作等,更重要的还有团结、协作、凝聚、向心的含义。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愿意支持和帮助亚洲各国人民实现各自的美好梦想,同各方一道努力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亚洲梦,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 雒有仓,论西周的盟誓制度[J]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二期.
[2] 马连城,春秋时期的会盟胜地——戚城[J].中州统战.1998.05.25.
[3] 康维,春秋盟誓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研究[J]2013.05.01.
[4] 吴承学,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J]文学评论.2001.01.15.
崔闪闪(1990.12-),女,汉族,河南,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区域文化与旅游经济。
I206
:A
:1672-5832(2017)09-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