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背景分析
2017-11-24刘帅旗
刘帅旗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背景分析
刘帅旗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政策,为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分析、探寻中国共产党当初施行各项民族政策的背景,有利于继续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探索与实践,这个时期主要是指1949年10月至1960年之间。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针对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参差不齐、社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与汉族存在着隔阂等问题,在继承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具体政策。这些民族政策的实施对于刚刚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稳定社会、巩固国防、争取民心方面有重要作用。六十余年后的今天,重新分析中国共产党当年实施各项民族政策的背景,探寻实施的原因,不仅有利于继续坚持和明确党的民族政策,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民族问题。
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反对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1]1290。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宪法继续沿用了《共同纲领》的大政方针,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落实民族平等政策、反对民族歧视,实施民族团结政策、反对民族分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事业,支援经济建设,在一些情况特殊的地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提拔任用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并将其作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
1 政治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平等、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各项事业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自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把为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和为一切受压迫的人民谋利益的奋斗目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民族政策有指导作用,中国的具体的民族政策都是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并结合国内具体情况提出并实施的。马克思主义讲究民族平等,认为民族平等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各民族人与人之间实际上的平等,各民族亦没有优劣大小之分,马克思主义还提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种联合是建立在各民族间紧密团结的基础之上的,乃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然后方可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与团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革命斗争史中,始终与各族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形成了肝胆相照、情同手足的关系,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后,中国共产党更应该给予少数民族以平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尊重民族差异,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团结各族人民。以前由于国民党普遍对各少数民族持宗支的观点,拒绝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对于少数承认的几个诸如藏、蒙、回等民族也仅仅是政治地位的承认,对其余民族采取同化、压迫政策,导致少数民族发展滞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隔阂增大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属于整个人民的队伍,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宗旨,支援、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是党的一贯作风,建国后对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专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针对一些民族地区医疗教育落后的现状加大中央财政拨款、建立学校、培养人才,在民族情况复杂的经济落后的地区着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和任用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使少数民族地区更快的发展起来。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不同于旧时期且符合各族人民利益的民族政策。建国以后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积极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终于在1956年成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即由广大人民当家做主,无论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同胞都有权享受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果,都有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允许一个民族掉队,人民利益必须得到捍卫,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求党必须重视民族问题,尊重和承认少数民族在各方面的差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施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维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采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措施。资本主义也有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为此同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流血斗争,可惜的是若干年后争取到的却是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和极少数社会精英利益的政权,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尽管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提倡平等、博爱,但仅限于政治地位,在各民族发展的具体实际中未给予尊重和支持,伤害了各民族人民的感情,最终带给世界的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此起彼伏、呼声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目标是要解放全人类,解放一切受剥削和压迫的人民,社会主义必然比资本主义先进,人民民主专政下的民族政策亦必须顾及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实现各族利益实际上的平等,使各民族紧密团结,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2 历史背景
我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1919年至1949年之间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到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之前的这段日子里,中国共产党尚未制定过具体的民族政策,但党对于民族问题的解决一直借鉴马列主义的民族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经典论述有很多,其中民族平等与民族自决思想对早期的共产党产生了深刻影响。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当时提出了共产党党员的入党标准应是不分民族的,次年召开的二大,在党的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后,才能实现平等和自决”[2]15。这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虽未取得国家政权,但在多次会议和文件中始终重视民族平等、支持少数民族人民根据需要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模式与政治组织形式,这些早期的民族思想足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进入1934年以后,尤其在红军长征时期我国的民族政策开始初步形成并落实。红军长征期间,红军总政治部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民族工作的文件、布告,坚决反对汉族人民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压迫与歧视、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在涉及民族发展等问题方面给予一些少数民族相当的自决权,团结少数民族,必要时给予帮助,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1935年红军行进到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彝族群众和当地武装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不了解,贸然实施了攻击,红军虽然遭到流血牺牲,但是由于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的纪律,不把彝族群众当作敌人一样果断开枪,此举使彝族首领小叶丹倍受感动,为此他决定允许红军通过彝族地区,在与红军的司令员刘伯承进行了会面谈话之后,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红军更是解放受压迫、受剥削人民的队伍,他对红军深表敬意,提出要与刘伯承将军歃血为盟的要求,刘伯承欣然答应,为此成就了著名的彝海结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重视,争取了少数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更是我党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胜利。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民族关系的改善和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在于政党指导方针的落实,更关乎全国抗战,各个民族能否共弃前嫌,紧密协作起来形成统一战线并御敌于国门之外,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后来国家专门为此建立了西北局,把研究少数民族当作日常任务,增加了对少数民族历史、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拉近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为形成统一战线支持全国抗战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利用民族自决思想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的阴谋,毛泽东换而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在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前提下,给予了少数民族充分的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自己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增进了民族团结和信任,也为以后中国执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又一成功实践。1941年我党还创建了延安民族学院,招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了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为抗日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的七大精神,在过去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基础之上,提出与发布了新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民族政策。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其自治权”[3]。再次提到了民族平等,使各少数民族具有跟汉人一样的地位与权益,次年5月份,我国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真正达成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治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得到了蒙古族百姓的热烈拥护,这是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里程碑。这些举措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作出的,反应了少数民族迫切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要求,同时加强了民族团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民族政策是对以往的民族政策的继承与发扬,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巩固发展成果,才能在我国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共同发展的目标。
3 民族关系背景
建国以后,我国依旧面临严峻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果断采取措施捍卫发展成果,继续贯彻落实平等、团结、发展的民族政策。其一,新中国成立后,仍存在两个主义和压迫与被压迫的问题,造成了民族间的歧视与不平等。两个主义是指狭隘民族主义与大汉族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解放以前,各民族人民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在被汉族统治期间,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一度遭到削弱,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少数民族对汉人怀有不信任感,造成了民族间的隔阂。除此之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现象。如在西藏地区,藏民的土地都掌握在政府、贵族与寺庙手中,农民们大都是终身负债的,另外还得背负着各种苛捐杂税与沉重的徭役,否则只能逃荒或乞讨,普通人被分为三六九等,领主还可在自己的庄园私设监狱和使用酷刑。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奴隶制度,人民受到土司、头人、黑彝奴隶主的歧视与剥削,人民没有自由,权利与利益得不到保障。其二,新中国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虽被赶往台湾,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仍留有大量残余势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聚集着土匪、恶霸,对民族团结构成了威胁。他们对社会进行破坏活动,挑唆、离间民族关系,企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造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严重影响了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加之受地理与历史原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缺乏充分的了解,彼此之间缺少沟通,甚至存在偏见与不信任,这使得民族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还有许多同志以为革命胜利了就产生了骄傲情绪,不尊重甚至歧视少数民族同胞,不与少数民族同胞为伍,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三,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受历史、地域因素、以及古代王朝统治者歧视政策的影响,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均衡、经济、教育文化事业落后等问题。在这些地区人民常常无法吃饱穿暖,生活苦不堪言,因自然原因产生的疾病、瘟疫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加之没有科学的认识反而相信各种巫术,结果造成病期耽误、误诊等,许多群众因此丢掉了性命。所有的这些问题对于刚刚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讲是一个严峻考验,怎么坚持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降低汉人与少数民族人民间的不信任,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教育卫生落后的状况,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国家稳定,所以推行平等、团结和发展的民族政策迫在眉睫。
4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并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继承民族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面对严峻且复杂的民族问题时积极探索与实践,推动、落实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的总政策,有效改善了过去民族间不平等、分裂、落后的社会面貌,在民族工作上获得了显著成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当继续明确和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的民族问题时沉着应对,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1] [2][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刘帅旗(1992-),男,汉族,河南许昌市人,湖北民族学院2016级研究生。
D633
:A
:1672-5832(2017)09-02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