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思想

2017-11-24郑成英黄泽火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罗拉伍尔夫夫人

郑成英 黄泽火

论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思想

郑成英 黄泽火

本文分析了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思想:分别从她的成长背景,对儿子的教育及她自己的作品中寻找她的双性同体观。笔者认为,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可以同时表现在布朗宁夫人的身上,她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19世纪雌雄同体的女权主义的理想,布朗宁夫人更是具有双性同体观的女诗人。

双性同体思想 布朗宁夫人 两性关系

双性同体是指一个人身上具备男女两性的特征,也是包含阴阳和谐的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伍尔夫称弥尔顿、萨福、莎士比亚、托马斯·布朗、马维尔都是双性同体的伟大作家。笔者认为布朗宁夫妇也是伟大的创作天才,尤其在他们相遇之后,各自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是双性和谐诗学观的又一次彰显。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分析了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思想。分别从她的成长背景,对儿子的教育及她自己的作品中寻找她的双性同体观。笔者认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性关系的发展既须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又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属性。一种新的两性关系终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得到调整。两性和谐的理想,正像《周易》中的阴阳和谐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一、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观来源于她的成长背景

布朗宁夫人从小接受古典语言教育。在她十岁的时候,她阅读了主要的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狱》——所有的这些作品她都是阅读原文的。对知识的强烈欲望促使她把希伯来语学习得相当好,以致她可以把从头到尾读完《旧约圣经》。她很欣赏潘恩,伏尔泰,卢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和创作题材,这样就使她在以后自己所写的信件和诗歌里,表达出对人权的关怀。如她的早期作品包括《孩子的哭喊》,描写了童工在矿井和工厂的痛苦遭遇,并最终促成了英国政府童工法案的诞生,以禁止工厂主使用童工。在她12岁的时候,她已经写出了由有押韵对句的4本书所组成的“叙事诗”。作者后来提到她的第一次文学的尝试是“重新当了一遍罗马教皇时代的荷马,或者说没有完成。”“当荷马”意味着她的创作得到荷马史诗的真传,自己的精神世界从此有了男性的基因,所写出的作品也具有雌雄同体的特点。从1822年开始,她的兴趣越来越倾向于古典学派和文学方面。一般男孩会关心国际事物,女孩不会关心,由于布朗宁夫人对古典语音的熟悉掌握使得她从小就是一个关心国际事物的女孩,同时她特别关心英国国内的事物,具有英国民族主义的精神。这种关心国际事物以及同时具有民族主义精神把伊丽莎白造就成一个世界公民,同时说明了她身上具有的雌雄同体特质。

二、布朗宁夫人的双性同体观体现在她对儿子的教育上

潘从小跟着父母周游世界,同时精通意大利语和英语,可以说儿子的生活圈子比伊丽莎白小时候要大很多,儿子更具有接触世界的直接经验,被很好地教导成了世界公民。他小时候的经历也可以说是雌雄同体式的:作为男孩,他像意大利农民一样用自己的小刀收割葡萄,曾经开过枪。作为他身上的女孩特质,他优雅地骑着马,长长的卷发被风吹起,显得很飘逸。伊丽莎白不能忍受儿子留短发,拒绝儿子穿男装的要求。此外,儿子具有音乐天赋,四岁的时候就会优雅地随着音乐跳舞,会跟着拍子打小手鼓,这些对伊丽莎白来说正是女性化的特质。布朗宁夫人认为学拉丁语有前途而学数学没有前途,儿子到了六岁才要求妈妈叫他数数到100。概括的说,布朗宁夫人反对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认为所有孩子具有社会给他的男性和女性行为的自然能力。在穿着和教育方面,她抵制强化性别分离的文化同化行为。然而,她又强调孩子进入社会和推动社会关系变化,而不是把孩子放到浪漫化的自然中以避免接受这样的文化适应。

三、双性同体观在她的作品中的表现

如欲进一步理解布朗宁夫人双性同体思想,那么就有必要考察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比布朗宁夫人晚七十六年出生,她们从未见过面。之所以要借用伍尔夫的理论观点来阐述后者是因为她们在创作思想上有明显的精神联系。伍尔夫倡导的双性同体的创作思想早在布朗宁夫人那里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她并没有使用过双性同体这概念而已。特别是布朗宁夫人为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所作的两首《致乔治·桑》诗中,双性和谐的创作思想更是昭然若揭。除此之外,《致乔治·桑》与《奥罗拉·利》也有明显的精神联系,它们表现出女诗人较为刚性的诗学品格。

在《奥罗拉·利》中,布朗宁夫人认为一个家庭的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就是雌雄同体的代表,同时作者和奥罗拉有了一个新发现:诗歌灵感来源于母亲形象的在场而不是母亲形象的缺席。另外,在诗歌创作中,她必须融合进另一个“性别”。随着她对表兄罗姆尼的感情渐渐显示,她经历了可怕的虚弱感和疲倦感,随之而来的是自我讨厌。

奥罗拉·利通过写作获得了经济独立,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她勤奋努力,改进诗歌创作,坚持艺术理想不动摇,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声誉赫赫的诗人,作品深受好评。可以说,写作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特别是女性的命运。要是没有写作和艺术上的成功,奥罗拉不可能养活自己以及她从妓院救下的玛丽安及她的孩子,她带着玛丽安和她的孩子,住在佛罗伦萨,房租水电以及必不可少的面包都要靠她一人承担。她既是家庭主妇又是挣面包的人,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在此同时表现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诠释了19世纪雌雄同体的女权主义的理想,可以说奥罗拉是当时维多利亚社会的女权主义的代表,而这部半自传性诗歌小说的作者布朗宁夫人更是具有双性同体观的女诗人。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罗拉伍尔夫夫人
夫人与婆子
有只象鼻爱聊天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圆梦歌舞厅
罗拉的礼物
罗拉的自行车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与伍尔夫相遇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