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课程在职业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

2017-11-24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曲词五年制昆曲

凌 琳

昆曲课程在职业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研究

凌 琳

戏剧一直以来都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因其有着典雅的文辞、高雅的韵律而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开设昆曲选修课不仅是对语文、音乐等公共课程的有效补充,更可以陶冶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五年制高职 昆曲 鉴赏 戏剧

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瑰宝,戏剧教育是提升青年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西方国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把戏剧欣赏作为提升公民人文素质的必修课,从儿童时代就对他们灌输戏剧欣赏的概念。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戏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小到某个课本剧的自编自演,大到专业剧院的商业级正规演出,无一不反映出青年学生对艺术文化素养的热爱与追求。相比之下,五年制高职(非艺术类)学校在学生戏剧鉴赏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有些不足。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应该单单缺失了高职校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在校年龄段为15-20周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世界观与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兴趣爱好广泛,是陶冶艺术情操、培养人文素养的最佳时期,对此时的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昆曲鉴赏课程开设的价值

(一)无出其右的艺术地位

中国有着悠久的戏剧传统,留存至今的戏曲种类有200多个,而为何单单选择昆曲?首先,昆曲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同于其他剧种。昆曲是现存所有剧种中传承历史最悠久的戏剧,有“百戏之祖”美誉,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不仅如此,昆曲的很多曲牌都是承袭宋词而来,保留了一部分宋词的唱腔,比如“相见欢”?“蝶恋花”“八声廿州 ”都是宋词原有的曲牌。其次,在发展过程中,明代“曲圣”魏良辅对当时的昆山腔进行声腔的改革,改革之后的昆山腔“尽洗乖声,别开堂奥”,形成“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水磨调”特点。这一重要的变革使昆曲从只囿于昆山一地的地方唱腔变为可以登堂入室的雅乐。至此之后昆曲成为当时全国最为流行的戏曲形式,并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在此期间先后涌现出汤显祖、李渔、洪昇、孔尚任等名家,佳曲佳词频出,雅词佳韵已成为昆曲的标志性特点。因此,昆曲无论是艺术地位还是审美价值,都要远远超出于一般地方戏曲。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当其时,昆曲的传播正面临十分危急的关头,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以昆曲为首的一批演艺剧院都面临着入不敷出、观众老龄化等等传承危机。2004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领导人为昆曲遗产的保护联合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抢救这一即将失传的艺术瑰宝。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等文化学者也相继发表文章,呼吁全社会重视昆曲的传承。昆曲传承,已成为全社会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极富教育价值的文学文本

昆曲本身曲词文雅,文学性高,在文学史上可以与唐诗宋词相媲美。明清之际,众多文人投身昆曲曲词的创作,为昆曲铸就了许多文学经典。诵读经典曲段,既可以提升学生个人文化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曾入选过高中语文课本,如汤显祖《牡丹亭》里的《闹学》、孔尚任《桃花扇》的《余韵》等。高等教育课程,如古代文学课程的明清文学,更是收录了大量的昆曲作品,这些都是可以反复吟诵的经典篇章。试看《牡丹亭·游园》中的唱词: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此曲为《牡丹亭》中最为经典的一段唱词,曲词典雅细腻,描写的是女主人公杜丽娘春日于后院所见繁华盛开的热闹春景。曲词化用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之句,极言春景之盛。“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寥寥十二字勾勒春日一切繁华美好的事物,而春日的“姹紫嫣红”却只得“断井残垣”来欣赏,相形之下,女主人公生命的美好也莫不如是,如繁花一般的岁月,却只能是个“锦屏人”。这是传统诗词之中常见的“伤春”题材,作者铺陈、渲染春日的盛景,相形之下更凸显女主人公之寂寥,因情而殒命的杜丽娘的形象便已跃然纸上。

除却婉约旖旎的男女之情,昆曲亦有壮怀激烈的家国之情。白先勇曾说:“我觉得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形容昆曲,两个字 :一个是‘美’,一个是‘情’。第一是它的音乐美得不得了,表现方式非常非常美;第二个是它的内涵充满了中国人的感情,不光是男女之情。有的人说昆曲是‘才子佳人’,不仅如此 。昆曲很复杂的,其实有很多我们民族的情感蕴含在里面。”再看《桃花扇·余韵》中的一则: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该词是写苏昆生与柳敬亭历尽半世沧桑,见证南明王朝的兴衰与覆灭之后的感叹之词。曲词抚今追昔,全词前半段竭力铺陈明亡之后的颓败与寥落,以凸显今夕之对比。忆家国之兴亡,写人事之沧桑,后半曲更是直呼舆图换稿,分明是一曲明亡的挽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家国之情呼之欲出。

可以说昆曲集雅、美、情于一体,是融美育、德育、智育为一身的不可多得的文学样式。

(三)昆曲与吴地的天然联系

昆曲诞生于江苏昆山,故名。数百年来,昆曲的发展一直与吴地密不可分。明清之际,吴地一带文人簇居,人才辈出,并有“好歌”传统,其中最为盛大的活动莫过于明中叶时期在苏州的虎丘曲会,中秋之际,不论妇孺,万人空巷,咸集于此。袁宏道曾在《虎丘记》中这样描述这一盛况:“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消。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笔者所在地为江苏无锡,与昆曲有着得天独厚的联系。全国八个昆剧院,江浙地区就有6个,城市及周边地区常常有昆曲的各项演出及讲座,昆曲的文化氛围浓郁,教学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昆曲教学的推广。

二、昆曲鉴赏课程开设的实践研究

笔者结合开设为期一年的《昆曲及文本鉴赏》选修课经验,认为在五年制高职(非艺术类)学校开设昆曲鉴赏课程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昆曲鉴赏课程应与语文、音乐等多种课程相结合。戏剧是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而昆曲作为有着上百年文化积淀的高雅艺术,对欣赏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如果没有一定艺术素养,就很难领会昆曲艺术的韵律与精髓。五年制高职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文化艺术基础相对薄弱,如果再没有相关公共课,如语文、音乐等课堂内容的补充和相关知识的拓展,学生很快会因为看不懂文本而失去兴趣,味同嚼蜡。以语文学科为例,由于昆曲曲词文雅,文本中大量化用古代诗词、典故、文言词汇,甚至还涉及到较多的民俗知识。从一年级学生接触昆曲的情况来看,由于缺乏这些知识,刚开始他们很难理解曲词所传达的内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而每周一次的选修课显然无法在短短的时间内授予学生所有这些知识。因此,没有公共课课堂相关知识的渗透,昆曲鉴赏课程也只能是浮光掠影。

第二,昆曲鉴赏课程应与学校社团相结合。昆曲是一门表演艺术,感知表演艺术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成为表演者。社团的优点在于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性,不仅传播知识和概念,更让学生成为参与者、体验者、策划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意识。在社团活动中,模仿一段昆曲的唱腔或是观看一段艺术家的表演视频等,要比单纯的课堂讲解来得更有意义。通过社团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扩大昆曲在学术中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学生也能由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而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自己的参与,加深对昆曲的理解,发掘昆曲艺术的生命力。

第三,昆曲鉴赏课程应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昆曲的传播单靠一个课堂、一个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走出校门,整合更多的社会艺术资源才能真正感受它的艺术魅力。笔者城市毗邻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四大昆剧院,平时更有许多小规模的昆曲演出活动。如果能将这些艺术资源加以整合及利用,将是课堂之外最有效的补充。试想,如果学生一次剧院也没有踏入过,就跟他们讲昆曲的美、昆曲的雅,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无锡的周边地区还有着许多昆曲艺术博物馆、昆曲讲座及艺术沙龙活动,如果能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参观博物馆、聆听名家讲座甚至安排一次专场演出,这都会是对昆曲鉴赏课堂教学内容极为重要的补充。

高职五年制学生毕业之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踏入社会,在这学生心智逐渐发展成熟的五年时间中,艺术修养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昆曲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最为耀眼的瑰宝之一,它能够陶冶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学资源。当然,昆曲鉴赏课程在五年制高职生中开设还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如学生的文化层次、鉴赏水平、具体开设课程的条件限制等等,不能和中学或是高校等艺术选修课一概而论,还需要我们用实践加以总结和完善。

[1]白先勇.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J].艺术评论,2007(11).

[2]谭坤.论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

[3]凌琳.“贩花为业不为俗”——论《聊斋志异·黄英》中的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碰撞[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

[4]凌琳.浅论《桃花扇》中国家民族意识的表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凌琳(1985-),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曲词五年制昆曲
昆曲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戏曲曲词的抒情、叙述与代言三大功能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论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补园和昆曲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