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论速览

2017-11-24

新闻前哨 2017年7期
关键词:话语价值观

新论速览

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

吴琼在《红旗文稿》撰文认为,近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的渠道、方法、手段上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仍存在 “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或“传开叫不响”等多重话语困境。意识形态工作者应研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逻辑及话语传播规律,丰富话语类型、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1.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互联互通。

随着社会转型和新媒体的普及,当今中国已经形成两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面对民间话语越来越大的冲击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正视并关注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动态,致力于打造以民间叙事为基础的多样化传播体系。通过以受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展开话语叙事,运用接地气的言说方式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多元、对话、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作出努力。

2.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辅相成。

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应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相辅相成。(1)要通过学术话语创新讲透政治话语。(2)要打通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3)要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化。加强对国外学术前沿问题的了解,对西方所谓流行的概念、分析框架、理论体系,要有分析有鉴别,批判地加以吸收借鉴,并结合中国国情给予新阐释。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要相统一,科学规范的政治话语为学术话语发展指引方向,而积极有效的学术供给能够增强政治定力与话语魅力,保障政治话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融合使用。

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信息的感染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必须以话语诸如教学话语、网络话语、日常话语等作为媒介,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实现传播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融统一。理性与情感并不是泾渭分明、互相排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除了诉诸逻辑论证的“理性传播”,也需要诉诸情感交流的“感性传播”,且应当尽可能将情感话语与理性话语两种话语方式融合使用。

4.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相互映衬。

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与国际化,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需要解决对内说服力和对外影响力两方面的问题。对内,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和宣传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度、效,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功能,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对外,要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真、讲实、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中国情怀,进一步扩大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力。

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韩震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也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例如,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就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沟通和交流方式,在目前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状态下,我们必须关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1)过去高位引领的传播方式已经让位于网络互动式的传播方式,这就使得价值观传播越来越多样化了。(2)过去的传播往往因信息的核对和信息内容表述的再组织,可以形成一定的冷却机制,现在的传播往往是即时的、同步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也容易变成促进事态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过去有组织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正让位于每个人率性的信息发布,这大大体现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民主性,但也在削弱社会共识达成的能力。

新媒体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自主性。与此同时,新媒体也使得社会意识出现碎片化的现象,这种碎片化如果仅仅是价值观的差异化,还是可控的,但当这种价值观差异相互对立甚而出现极化的时候,社会共识就会成为牺牲品。而没有社会共识,一个国家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和弘扬共同的价值观,达成社会共识呢?

首先,我们要积极介入自媒体,有意识地、主动地设置一些讨论议题,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进步等,提振民族自信心。

其次,利用自媒体宣传身边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点滴之间折射人性的光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再次,要少用大而空的概念,多用日常生活话语;少讲抽象的大道理,多讲日常生活的故事,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打动人民群众的心扉,引起人们的共鸣。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养儿育女的操劳、油盐酱醋的安排,看似不起眼,实则隐藏着文化的源泉,具有价值观的真正内涵。

最后,在制度上鼓励积极因素,批评负面意识,形成正能量,取得扬善抑恶的效果。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虚拟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

朱瑞娟在《新闻界》撰文认为,VR技术影响传统新闻叙事已成事实。在打破传统新闻生产与受众关系的同时,VR新闻还面临着新闻伦理的拷问。

1.感官刺激的伦理风险。

VR技术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色彩或音效方面的放大效果,而是已经深深植入在叙事之中。观众通过VR媒介接受新闻故事时,在情感方面和真实性方面的感觉“更令人信服”。VR技术会冲击大脑的视觉系统,并会给予大脑一系列刺激已让观众觉得看到的内容就是事实。此前有关血腥暴力等内容的伦理问题在VR时代就更加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感官受到强烈刺激还可能会导致受众的非理性情绪蔓延,使得社会过于媒介化。

2.“消失的镜头”与新闻真实性。

很多VR新闻视频中的镜头是“消失的”,让观众以为自己就在第一现场,看到的就是客观现实。然而事实上,记者编辑仍在起着重构现实的作用,其议程设置、把关人的角色也仍然在。

VR技术通过各种感官刺激使得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新闻故事也就达到了一种“新的真实性效果”,这种效果改变了受众和新闻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而甚至改变了社会通过新闻与信息互动的方式。VR的强大效果存在扭曲受众认知和行为的风险。

3.连接还是隔离?

VR的沉浸能力不容质疑,因此VR在创造分享平台,尤其是情感交流平台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这种可以分享情感的平台在传统的2D界面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一定程度上来说,分享还让VR成为一种“有效的止痛药”,缓解情绪的折磨。

然而,与此同时,与沉迷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孤独感一样,VR在创建另一个世界的同时,这些内容也无意间营造出受众与现实社会的隔离感,冷漠感和孤独感。

关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理性思考

余秀才在《新闻大学》撰文认为,大数据技术应用,已撼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技术浪潮中应保持学人独有的慎思、中立和清醒,理性的运用大数据方法,重视人的因素和技术的提升与改造,避免陷入所谓大数据“理论终结”的误区与陷阱。

1.理性使用大数据研究方法。

网络舆情研究中,理性的态度是,不迷信不盲从,将首要工作聚焦在所研究问题上,注重研究的问题设计,而不是仅仅只盯着量化研究方法不放。关注大数据问题研究的局限与困境,以及我们使用大数据研究时所需要的方法及工具等。应回到研究的目的与根本,即数据需求规模的大小同想要从分析中得出推论的问题相关。

2.注重大数据使用的隐私与安全保护。

鉴于网络舆论传播中,大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的复杂性,需要政府、网络企业与个人联动。在大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方面。依据大数据使用实际,制定既符合我国产业现状又具有前瞻性的大数据信息搜集与使用方面的法律保护条例,是解决网络舆论传播中大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的关键。在网络舆论传播中,行业与个人自律也是大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的重要方面。在行业自律中也应该有明确的针对用户个人泄露大数据隐私方面的惩处细则和规定。

3.推进大数据技术进步与改造。

大数据已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大数据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大数据技术创新扩散动力不足。大数据技术发展应该提到整个国家战略层面,形成政府、企业、民间联动,形成整个社会的内在驱动力,以推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只有在大数据技术整体发展与成熟运用基础上,网络舆情大数据研究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和推进。

未来媒体内容生产和叙事变革的趋势

强月新、陈志鹏在《新闻与写作》撰文认为,无论未来媒体的技术形态如何演进,其内容生产和叙事变革依然会在传播的主体、内容、流程和呈现这个框架内展现其特征。传统媒体时代产品追求内容简洁生动或富有思想深度,依然是未来媒体用户产品消费的理想状态。

1.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媒体平台的融合程度将加深。通信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让传统媒体、机构媒体、自媒体和普通用户有了成为内容生产主体的可能。

2.传播内容的生产将围绕生动性或深度性的高品质定位进行,用户的参与性将空前提升。

当前全国范围的传统媒体大都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并搭建各类综合信息移动平台,领先的媒体已经从掌握流量向提供品质和内容转变,业界甚至出现“未来媒体时代,定义内容的逻辑是∶当技术决定媒体,媒体决定什么是内容”的论断。

3.传播的流程在技术驱动背景下,用户的实时数据分析将真正进入信息的集成及反馈体系中,生产流程将得到实质性优化。

目前传统媒体积极建设的中央厨房采编模式对用户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开发实际效果并不强,用户数据很难进入内容生产的策划、实施环节。未来优化表现为,智能装备实时采集的用户数据能快速进入未来媒体的信息中枢,给内容生产商提供信息决策依据。此外,未来媒体的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后,部分用户的集体诉求甚至可改变原有的产品推送时间。

4.传播的呈现形式将突出表现为产品的定制化(个性化)与多样选择。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提升,以及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及可穿戴、可植入设备使用,内容生产必然出现个性化的特征。同时,未来媒体的智能化特性给了用户更多选择的机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场景,实时而自由的进行产品呈现形态的选择。

猜你喜欢

话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主持人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