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悄悄渗透的“慢舆情”
——廊坊“超级渗坑”事件的舆情后话

2017-11-24◎杨

新闻前哨 2017年7期
关键词:渗坑环保部门舆情

◎杨 兼

悄悄渗透的“慢舆情”
——廊坊“超级渗坑”事件的舆情后话

◎杨 兼

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的稀缺造成了热点的高速更替迭代。一起网络事件在网络众多纷杂信息的包围中如若没有持续的“爆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彻底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即便如此,一起发生在4月中下旬的事件从曝光开始,就在一系列网络热点的“夹击”之下,随后更是经过了五一小长假对网络注意力的分散,又遭到了武术圈 “江湖约战”对公众关注的分流,多重“打击”下,按照一般规律,已经进入了彻底被淹没的阶段。然而这起事件依然“顽强生存”至今,虽然关注度已经大不如前,但始终没有完全回落,呈现出长时间的,低烈度的缓慢起伏,这种“慢舆情”的发展轨迹和原因,无疑是值得关注的。

一、河北“超级渗坑”的前世今生

1.短短两天的暴涨暴跌。

4月18日开始,几张水域航拍照片刷屏朋友圈。这篇来自名为 “两江环保”环保组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报道名为《华北地区发现170000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文中称,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存在17万平方米和3万平方米两个工业污水渗坑,随文配发的航拍照片中,大片大片的水域被污染成了酱油色,肉眼可见的污染触目惊心。很快,19日,大量媒体集中跟进报道。

2.“农民背锅”弄巧成拙。

事件特征明显。很快,事件就以“华北超级渗坑”为关键词在互联网大量流传。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19日,环保部承认“廊坊市大城县渗坑污染问题基本属实”,大城县官方在同天的回应虽并没有回避渗坑污染的事实,但却表示“18日晚,县环保、公安等部门对渗坑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结果是‘两渗坑均位于大城县南赵扶镇,分别为原南赵扶砖厂渗坑和原化肥厂渗坑。渗坑污染系由旺村镇村民李某某叔侄将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犯罪嫌疑人2013年就已抓获。”而对这种解释,舆论场的第一反应是“农民背锅”——显然不信。

3.标杆性的“慢舆情”事件。

从湖北日报网大数据舆情系统对事件前后共30天的信息监测结果看,虽然事件舆情在经历了18日到19日(从147至19563)的暴涨后,立刻在24小时之内进入了半衰期 (4月20日,982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8日开始暴涨前,这组关键词的信息监测结果为0,而在经历了“暴涨—半衰—回落”的完整舆情过程之后,至今这组关键词的信息监测结果仍然还能维持在15上下。这意味着,在这次渗坑污染被曝光前,没有任何大城县渗坑污染的相关报道与关注,而在曝光后,同类污染都在慢慢浮出水面。而此后,去掉华北地域关键词,以“渗坑污染”为主关键词的监测结果和本次事件的监测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虽然18日前的监测结果并不为0,但平均关注度均在50上下,而在经历了华北渗坑污染事件的关注高峰后,后续关注则维持在250左右。

二、环保部门再成众矢之的

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相继通过代表性事件为网友所熟知,渗坑污染作为环保领域的 “新成员”通过“超级渗坑”事件正式进入舆论场视野。

1.顺理成章质疑环保部门不作为。

人民日报质疑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的评论点赞排位几乎都很高:@一朵smail浪花:环保部门形同虚设,这么大面积的污染卫星地图上都能找的到吧,把相关的部门直接撤销掉算了,留你有何用;《检察日报》刊文《超级污水渗坑为何会长期存在》称,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现在就摆在我们面前:这么大规模的污水渗坑,为什么现在才被发现?为什么会长期存在?视而不见的背后是否有猫腻?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是否存在失职?《钱江晚报》刊文 《超级污水渗坑,板子该打谁》,认为当地政府“视而不见,灯下黑。”

2.认为常年累月的污染没有引起重视。

渗坑污染超过17万平方米,因此网友并不相信大城县倾倒废酸的事件起因解释。在质疑环保部门不作为的基础上,更多网友怀疑这是一个被长年累月“选择性忽视”的现象。例如网友@逆世星魂超过200点赞回复的评论:“污染不是一夜之间形成,没有常年累月的积累。不是一般的灯下黑,希望能对涉事企业的高层予以重罚,不要找小兵顶包”。

3.环保领域目前存在的不足成焦点。

虽然网友对环保部门作为分外质疑,但很显然,经过2015年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教育”,网友是能够理解环保部门在执法权方面的苦衷的。@Cathy想去植物王国的评论很具有代表性:“不作为的不一定是环保部门,钱在别人手里,不批怎么治理?最该查的是审批卡在哪个部门,环保部门就是个背锅部门,罚钱还得有证据。”而网友@莫托诺夫的评论则很能理解难度:“污染成现在这个面积起码是几年的功夫,当地环保局就算处理,这个面积的水质污染起码得是五年以上的工程。就算预算批下来了,2016年动工也要2021年才能清理完。更不要说预算还不一定批的下来。审批再来个一两年也很正常”。

4.呼吁重罚严惩。

但即使是有这些理解困难的声音存在,舆论场也没有原谅环保部门的失职。@人民日报的评论获赞超过2000:“经年累月的污染到今天才被揭开盖子,背后难逃环保责任的严重缺失。唯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一些地方轻视环保的惯性却没刹住车。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代价高昂,莫敷衍,亮出环境保护的‘钢牙利齿’”。

三、为什么“超级渗坑”会变成“慢舆情”

仅仅以相关信息量为衡量标准,“华北超级渗坑”事件相对以往在舆论场形成“山呼海啸”之势的舆论事件,其体量并不算太大。但从这起事件从爆发到的回落的全过程,依然可以看出“慢舆情”的轨迹。

1.雄安新区的宏观社会背景。

雄安新区无疑是进入4月以来全国最热的新闻。几乎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片国家视之为“千年大计”的区域,大大提高了河北省的在全国舆论场的关注度。因此,虽然此次渗坑事件的发生地并不在雄安新区的实际范围内,但人们极易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并进而认为,当地政府部门是“不靠监督就不作为”的典型。

2.事件曝光方式与严重性。

华北此次的渗坑污染事件在依然是通过微信曝光,文内配发的航拍图极具视觉冲击力。触目惊心的照片很容易推动信息扩散。在众多的微信转发中,不少网友甚至并没有点击到“两江环保”发布的原文,仅仅只转发了文中配图。而在后续媒体的跟进报道中,很快就挖出该渗坑早在2013年就已经存在,数年的放任自流更是给了舆论场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 “不重视”“不作为”的口实,很显然,抛开事件曝光方式不论,即使是就事论事,这无疑也是当地环保工作的一大污点事件。

3.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此次渗坑事件,大城县方面最初的回应是农民倾倒废酸。这无疑引发了网友的一致嘲讽。17万平方米的“超级渗坑”,任谁都不能相信是农民倾倒废酸所致。此外,大城县所在的河北廊坊市,乃至河北省,在环保领域一直都带着 “工业污染严重”的 “帽子”。尽管这顶“帽子”的现实情况究竟为何尚有待确定,但当地在舆论场一贯的印象无疑让网友对此次事件大成方面的回应第一时间就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这些既不符合思维常识,也和舆论场印象相悖的回应无疑成了舆论发展的助推器。

4.“渗坑污染”的典型案例。

可以说,若不是此次廊坊的“超级渗坑”被曝光,大多数网友还不知道什么是“渗坑污染”。这次的“超级渗坑”事件虽然体量不大,但无疑是一个环保领域一个新分支的标杆性事件。这和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曝光成为大气污染标杆性事件、常州外校毒地成为土壤污染标杆性事件的情形一致。因此,“渗坑污染”在舆论场具有相当的发散性。5月初,天津静海和山东济宁相继爆出渗坑污染事件,而后者更是传出“两名调查环保志愿者被围殴”的消息。尽管天津和山东事件的舆情规模也都不大,但还有多少“渗坑污染”的声音却不绝于耳,无疑这已经是新的舆情敏感点。

四、“慢舆情”的提示

在此次廊坊“超级渗坑”事件曝光的同时走红在舆论场的事件不只一起。“鸟巢慈善富民大会”从线上联动到线下,襄阳妇女范雨素则因一篇《我是范雨素》透露出的“被命运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人生引发的同情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思考走红网络。此外,《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作为标杆性公务员也还依然活跃在舆论场。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在分散着舆论场的注意力。

因此,在舆论场呈现出这种情形的状况下,单纯用信息体量来作为舆情发酵程度高低的标准显然已经不够。关注最高点不过2万,和以往动辄上亿的关注度相比确实算不上严重,然而一旦结合河北省、廊坊市自身实际情况,以及事发地的特殊地域、乃至近些年来网民思维习惯以及集体印象,很快就能得出,即使这次“超级渗坑”事件在信息体量上并没有占据注意力的绝对优势,但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一起重点标杆性事件。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网友媒介素养的提升,舆情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结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地域、政策、心理等一系列因素的整体社会现象,不能再简单地使用单一标准去衡量事态发展的状况。因此,在判断一舆情事件的“过去、现在、未来”时,也越来越需要动态的整体把握。或许这次 “超级渗坑”翻起的舆情“水花”并不大,但其发展脉络中投射出的舆情发展机理,却是实实在在值得关注的。

(湖北日报网)

猜你喜欢

渗坑环保部门舆情
环保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是否需要听证?
坚持刚性执法,准确适用法律——论环保部门如何充分行使环境违法案件移送权
汛情严峻,环保部门全力确保环境安全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