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荡涤腐朽,如汤沃雪

2017-11-24杨琦明湖南常德

清风 2017年4期
关键词:战友时刻文字

文__杨琦明(湖南常德)

荡涤腐朽,如汤沃雪

文__杨琦明(湖南常德)

一次偶然,我在林伯渠故居的展示馆内,注意到了一份影印的林老的手迹,虽然字迹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看出是林老自勉的一段文字。经故居工作人员介绍,应是林老由西柏坡进京前(具体时间不详)所写,也就是大家所称的《入城守则》。

据考证,1949年春,林老把一些他联系的重要民主人士安全接到北京后,赶回河北平山西柏坡,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听取毛泽东主席对胜利后的共产党人提出的一系列告诫后,为自己拟定了《入城守则》,作为自己进城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座右铭。

又是一个偶然,我有幸见到了从原件翻拍过来的图片资料,清晰地了解到了具体内容。

这段林老自勉的文字,主要写在红竖行色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用笺”的背面,正面亦有小段文字。

背面的内容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方法尚可,未必个人主义,改求正确观点,用此方法。)为德日益(科学实践),为道日损(整风学习、批评与自评),梦境即为旧意识潜存之反映,如何缩小与排除旧意识作用的范围、吸取新思想而代替它,还需用一番苦功,定下六条勉力遵行:“不做旧诗;不持手杖;不吸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每天挤时间散步;尽可能地接近实践与实践(原意或实际与实践)。”

正面内容为:高高在上,渺渺予怀。 高而无位,亢不得众。提纲挈领,拉朽摧枯。涤秽荡垢、如汤沃雪。

如今,细细品读这段文字,既感清风扑面,又如醍醐灌顶:

强烈的忧患意识。全国即将解放,党将成为执政党,中国也将由新民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林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深深懂得“高而无位、亢不得众”的道理,提醒自己和战友们不要因为革命胜利就冲昏了头脑,不要因为地位高了就失去了群众。

林老十分拥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认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不要在这种攻击面前打败仗,决不当李自成。因此,革命队伍自身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问题,的确要引起足够注意。其实,林老的这种担忧在他1948年12月12日离开陕北到中央工作的欢送会上已经明确地表达出来了,他严肃地指出:“我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但不是说没有缺点。……这最主要的一个就是经验主义,许多党的领导干部,还不怎么懂得和执行党的政策,有的甚至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官僚主义是反掉了许多,但在我们干部里头还存在着这种残余……”

他继而大声疾呼:“全国胜利接近,这是值得我们欢欣的,因为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运动30年所得到的胜利。但这个胜利也很容易冲昏头脑,我们不应该冲昏了头脑,我们要继续为将来的工作奋斗,要克服工作中的缺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当毛泽东同志向全党敲响警钟之时,便得到了林老的积极回应:“革命只是开幕,以后要做的事情很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发言)

谦逊的学习态度。林老引用《论语·泰伯》的一段文字,提醒自己和战友们,即使自己能力很强,知识很广,也要善于 “问于不能”“问于寡”,这是因为缺少知识、缺少才能的人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林老还援引曾子“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告诫自己和同志们要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林老一生热爱学习,年届六十还向毛主席讨教学习方法。面对党中央的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现实以及全会确定的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要求,林老除了表示“要挤时间读书报”外,还告诫身边的同志“用全力学习工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适应即将面对的全新的工作需要 。

严谨的道德修炼。林老提醒自己和战友们“为德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德的内涵要不断积累,德的水平要不断提升,其重要途经就是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同时在追求“道”(真理)的过程中,又要善于放下,丢掉,也就是注意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甚至不惜要用“整风学习”的精神和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

一个“日益”要增加,一个“日损”要减少,这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但却是林老人生修炼的至深感悟,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优良操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日积月累,而这种积累是越多越好。但因为主观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把握,阻碍真理的获得,因而这种减少也是越多越好。增加和减少,形式上反向,实质上同向,都是林老的执着追求,也是他能成就一个共产党人完美人生的密钥所在。

平实的自律措施。林老提醒自己和战友们,要“缩小与排除旧意识作用的范围”,并努力用新思想取代旧思想,必须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因此他给自己定下了六条具体措施。

这六条措施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自身需要出发,没有一句大话、空话,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人执着的精神追求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做旧诗,是为了冲破旧的窠臼,以崭新的思维拥抱崭新的生活;不持手杖,是为了展示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贴近群众的价值取向;不吸纸烟,是为了体现勤俭节约(延安时期给自己定的生产节约计划中就有一条就是戒绝吸外来纸烟);每天挤时间读书报,表明了林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用知识充实、提升自己;每天挤时间散步,则表明林老虽自感年岁偏大,但依然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为缔造新生活、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林老始终记着:不能迈进了北京城、住进了中南海就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实践。一句“尽可能”,既暗含有进城后高墙深院可能会阻隔他接触实际和实践的危险,但同时又表明了他要冲破各种阻力、克服官僚主义、全身心融入新中国建设具体实践的决心。

科学的工作方法。林老提醒自己和战友,要“提纲挈领”,善于抓主要矛盾,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坚信只要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谦逊的学习态度、严谨的道德修炼、平实的自律措施,就一定能摧枯拉朽,如汤沃雪,从而荡涤掉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建设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

今天,距林老写下的这段文字,已经68年。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的具体任务发生了变化。但所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没有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像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时刻保持警醒,时刻提升能力,时刻注意修炼,时刻联系群众,时刻改进方法,时刻不忘自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时谆谆告诫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正如当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大家“进京赶考”时一样,我们的面前也铺陈着一道道难题,迫切需要我们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强大的理论气魄和实践勇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从而使我们的党、国家、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战友时刻文字
冬“傲”时刻
文字的前世今生
捕猎时刻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战友永在我心里
来生还要做战友
一天的时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