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眉毛和男人
2017-11-23杨聃
杨聃
不只是胡子,男士们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眉毛。然而,相对于女性在意的美观问题,男士们的担忧是这样做会不会有点“娘”。
新兴的男士理容市场
留胡子给人的印象很油腻?事实上只要经过打理,它会变成加分项。今年由《Glamour》杂志的评选出的最性感百名男性中,前10名中有8位都留胡子,其中包括《五十度灰》的詹米·多南、《波尔达克》的艾丹·特纳和《暮光之城》的罗伯特·帕丁森等。不只是像好莱坞这样的娱乐事业,科技大佬也在推动这股流行,比如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alesforc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都是范例。
在美国留胡子成了一种趋势,市场研究公司Simmons Research的数据显示,目前39%的美国男性都留胡须,这个数字比5年前提高了15%。在英国,男士理容品牌Captain Fawcett在过去4年,每年都保持了高达4成的增长率。在社交媒体Instagram和Twitter上,类似于#beardgods、#beardgang这样的热门标签和相关图片不少于500万张,而关于胡须造型的达人教程在社交网络里更是不胜枚举。
男士们对胡须的重视直接导致了胡须护理类产品的细分,比如胡须梳、胡须皂、胡须啫喱、胡须油、胡须霜、胡须蜡等产品越来越多。针对男士理容的产品也开始丰富了,最早涉足男士护肤领域的欧莱雅在2013年添加了15款男士理容新产品,其中胡须保湿霜的市场反应良好。2014年,时尚品牌汤姆·福特也推出了胡须护理系列产品,其中胡须护理油在这两年常被时尚杂志或美妆博主列入男士理容产品推荐榜单。这一新兴市场的竞争日趋明显,当联合利华去年7月以10亿美元收购Dollar Shave Club时,被认为是对宝洁发起的挑战。
然而相对的,剃须刀的市场就没那么好过了,早在2015年欧睿咨询的报告就指出,美国男士理容产品(包括护须膏、护须油、洗胡水和护胡素)销售额达到34亿美元,增长4%,而剃须类产品的增长率只有它的一半。
以前伦敦人都喜欢留八字胡,会议室里满是留着八字胡的人,就像是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时代的一群演员在开会。如今,胡须被视为男性魅力的一种体现,现代社会的胡须更多的是和时尚、型男等标签联系在一起,想要看上去干练有素的人纷纷关注起自己的胡子来。不过胡子重新回归潮流,也可能跟近来比较受欢迎的复古油头也有关。
英国高端理发店Murdock在2006年前后,就发现了大胡子和油头组合造型在伦敦东部的风靡。不管是萨维尔街上的裁缝、知名男装设计师还是好莱坞明星甚至包括明星足球教练都蓄起了胡须,它简直成了男士生活品位和身份职业的象征。别看都是修剪胡须,不同的要求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同:日常蓄胡人士到店只需要15分钟的胡须修剪和修后护理;如果是胡须整体造型设计和修剪,则需要30分钟;而若是传统老式的直板剃刀和热毛巾剃须,则需要45分钟。
上海也出现了这种专门提供类似服务门店,他们不做女客人的生意,同样也不做那些时髦新潮的造型,只专注在传统老派的经典上。来光顾的大部分为外籍客人,虽然东方人因为胡须不浓密,蓄须的人不如西方人多,但到店内消费的中国顾客仍然在增加。对于这股复古风潮,业内人士认为这和文化、性别和阶层的流动有关,当世界变化如此之快,过去传统的吸引力反而变得尤其强烈。同时,胡须对现代绅士来说意味着兴趣的一部分,这也是他们展示自己的方式。
随着年轻一代在职场中不断爬上高位,公司高管和职员的形象不再单调死板了。上世纪原本山羊胡很少见,但由于硅谷高层总是一副嬉皮士的样子,还有点书呆子气,山羊胡渐渐流行起来,后来在硅谷泛滥成灾。如今即便办公室里有人留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式的胡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美容师和形象顾问认为,男人留胡子和女人化妆是一码事儿。要是一个人比较内向,胡子就会让他看起来更外向一些;要是一个人总是面无表情,胡子也能使他看起来更柔和一些。想低调一点就可以迈克尔·法斯宾德一样只留胡茬,想再性感一点就剪个瑞恩·高林斯式的中长型胡子。
如果修建胡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修剪眉毛在有些人看来就有点“大逆不道”了。这个被视为有点“娘”的行为让男士们对其的态度通常是退避三舍。可这都什么年代了,男士都可以化妆涂指甲油了,还不能修个眉吗?
张爱玲对男士的眉毛和神态关系颇有心得,《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写道:“他(乔琪乔)比周吉婕还要没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般。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了。”
事实上,男士眉毛的护理跟女士一样也是门学问。过于浓密的需要修理形状,而稀疏的要增强补充,工具同样要用上笔、刀、眉胶、镊子等等,难怪英文里特意有个词叫“manscaping”(男士man和景观美化landscaping相结合),意思为“把男性的体毛作精细修剪”。可见对于欧美人来说,脸上的毛发护理已经和整理花园一样,提上了重要日程。
面部毛发的引申义
“从历史上看,修眉服务一直都挺无聊的。坦白说它更像是种清理服务,而不被看作时尚表达的一部分……给顾客选择权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让人们意识到眉形可以改变整张脸。”以眉妆起家的贝玲妃(Benefit)发言人曾对《WWD》这样说道。对于女性来说,眉毛正成为人们除了唇部以外最关注的部分。
从2001年到2010年,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神经科学家(Javid Sadr)有8篇论文经常被“高频引用”,包括一篇《退化图像中人脸的审美判断》(Aesthetic judgments of faces in degraded images),以及他在麻省理工的刊物上發表过的论文《眉毛在面部认知中的作用》(The role of eyebrow in face recognition)。他在摘要部分提道:“此前著述多关注眼睛和嘴巴在人脸认知当中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眉毛的重要作用。部分研究关注到眉毛在传递人类情感和非口头语言信息的作用……我们的这份报告想要说明的观点是,对于人脸识别来说,眉毛的作用至少和眼睛一样大。”
关于眉毛的讨论甚至渗透到了流行文化中。2014年,因美国女孩Peaches Monroee发在短视频网站Vine上的一段视频走红,而创造了流行语“eyebrows on fleek”(完美眉毛)。两年后,《Vogue》又在九月刊中给英国超模卡拉·迪瓦伊(Cara Delevingne)标志性的粗眉起了个“Eyebrowness”的绰号,同时引发了粗眉风潮。这波“眉毛热”被认为与社交媒体和自拍的流行相关。
人们在社交媒体的压力下开始越来越注重面部细节的修饰。“眉毛的拉丁语是Supercilium,它也是傲慢(supercilious)的词根。”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研究员维多利亚·安德森(Victoria Anderson)认为对眉毛的重视属于自拍文化的一部分——用更鲜明的图像向人们证明你的存在和权力。
对于男性来说,面部毛发不仅有眉毛,还有“占地面積更大”的胡须,它的象征作用也更大。作为权力的象征,古埃及只有法老才能留胡须。而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又成了欧洲社会主义工作者的标志。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曾在朋友中组织过一个叫作“髭须之夜”的活动,对刮脸的布尔乔亚“庸俗风气”大加奚落。到了19世纪中后期,因为淘金热而一夜暴富的商人又把胡须当成了装饰,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金融家杰·古尔德(Jay Gould)和铁路大亨威廉·亨利·范德比尔特(William Henry Vanderbilt)都蓄起了胡须。
《纽约时报》认为络腮胡变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男性的标志。虽然新兴的“络腮胡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对络腮胡的禁锢,简直是一种娘娘腔时尚的专制”,这导致了到处是“长着女人脸的男人”。但后来,因为激进分子们留着又长又乱的络腮胡表示对资本主义的反抗,使得包括资本家在内的讲究体面的男士们开始与络腮胡划清界限,他们要么转向精心修剪的小胡子,要么索性刮干净。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胡须——从刚长出一天的不甚整齐的胡楂,到灰熊亚当斯(Grizzly Adams)式的大胡子,都饱含社会讯息。在昆士兰大学人类行为生态学专家巴纳比·狄克森(Barnaby Dixson)看来,不管是在新西兰这种现代社会,还是在萨摩亚这种部落文化中,有胡须的男人更容易让人觉得激进、有力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男性寻求胡须移植。据国际毛发修复外科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air Restoration Surgery)的数据显示,这一群体的数量在增加。2012年,全球4707名男性接受了胡须移植手术,而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上升至13956人,其中超过3100人是美国人,有近4200名为亚洲人,可见胡须移植手术在亚洲国家也颇受欢迎。
《关于胡子和男人:揭露真相的胡子历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奥德斯通-莫尔(Christopher Oldstone-Moore)坚持认为,历史比生物学更能建立胡子的意义,“我在想胡子所表现的积极作用是不是受到了当前对胡子文化的偏好的影响。而认为有胡子的男人更加成熟、自信和可靠的观点,或许是因为那是我们强加给它的印象”。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时候,只要男子气概的定义变了,胡须的样式就会相应地跟着有所改变”。
毕竟,我们已经“进化”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和女人一样,男人们也开始追加自己在外貌上的投资。他们也想看上去好看,闻起来好闻。所以如果听到男人们坐在一起聊到类似“你的发型不错”“我挺喜欢你的胡子的”这样的话题,请收起你的白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