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阳刚教育”政策的反思

2017-11-23冯文全

关键词:阳刚免费政策

冯文全,高 静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对“阳刚教育”政策的反思

冯文全1,高 静2

(1.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2.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近年来,一些地区针对“阳刚教育”缺失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阳刚教育”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政策存在地区间的“自保”与“互认缺失”;二是政策激励力度不足,激励效应差;三是政策协同效应不足;四是政策实践效果差。要提升“阳刚教育”政策的效力,必须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应加大相关资源投入,实现政策激励相容效应;其次,要优化政策环境,实现系统管理和整体监制;再次,应加强地区合作,提高阳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最后,应因事因人制宜,注重教师“阳刚教育”能力的建设。

阳刚教育;性别结构;政策效力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表现得愈益突出,并进一步导致了“阳刚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近年来,诸多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与之相应的“阳刚教育”政策和文件。如:2004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公布的招生方案中,设定了师范专业男生录取比例不低于招生计划的40%,且享有10分左右降分录取的“重男政策”[1];2005年11月北京某区推出“阳刚计划”,出台了多项针对男教师的优惠政策[2];2010年5月江苏省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启动免费男幼儿师范生的培养工作[3];2011年福建省高招首次在学前专业中单列“男生计划”,要求“学校20%的学前教育计划必须招收男生,有单独专业代码,并且女生不能报考”[4];2013年1月上海虹口区也出台一系列倾男政策,招聘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向男教师倾斜[5];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了“两年制学前教育免费男生定向培养计划”,招收并免费培养100名男教师[6];2015年7月福建省再次出台了《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试行)》[7];2015年10月江苏省不仅希望在高考录取政策中向男生倾斜,而且建议面向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毕业男生进行招聘[8]。以上“倾男政策”都是为了缓解“阳刚教育”缺失之所急,是“阳刚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015年2月,“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成为山东省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有人大代表担忧教师队伍“阴盛阳衰”会让教出来的男孩不像男子汉,可能会影响到民族的未来[9]。以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两会的热议都说明“阳刚教育”政策的执行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阳刚教育”政策出台的背景述源

“阳刚教育”政策的出台基于多种复杂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心理和性格发展的影响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的部分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通学校的女教师、教职工数如下表所列(其中女教职工不包括女专任教师)[10]。

从表中可以看出:(1)我国普通中等教育中女教职工在总人数上比男教职工少,但大致保持平衡;而我国初等教育中女教职工在总人数上比男教职工多;(2)我国普通中等教育中女专任教师在总人数上与男专任教师人数基本保持平衡;我国普通初等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女专任教师在总人数上明显比男专任教师多,甚至出现“一边倒”的现象;(3)我国基础教育中级别越低的学校女教职工人数和女专任教师人数越多,且女专任教师比女教职工在其所属范围内所占的比例更大,学前阶段幼教师资队伍简直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儿国”。由此可见,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我国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男女教师数量与性别比 (单位:人)

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由两性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其社会性别差异决定的。社会性别的形成在本质上是指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11]。通常情况下,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主要是通过父母与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对性别角色的强化以及对同性的模仿和社会的奖惩等途径完成的。幼儿期是孩子个性、思想、学习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教育者的亲密接触,从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耳濡目染地获得教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低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和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而形成性别角色意识并逐渐固化,在校期间教师是其学习和模仿的直接对象和榜样。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主要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教师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格魅力,这是直接条件;二是由于学生缺乏正确判断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心理方面需要教师的认可和关注。因此,男女教师在性格、思维方式和处事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女教师居多,且比例严重失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男生对女教师的行为和态度的直接模仿,以致性格发展偏向女性化,出现“阳刚之气”的缺失。

如今,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仅行为表现缺乏男子气概,而且衣着打扮也逐渐趋向女性化。他们过于顺从,缺乏自主、独立、打破陈规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相反,细腻、稳重、文静等性格在男孩群体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虽然这种现象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但总的来说,主要受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等进入年青一代的视线,其中最为青少年熟知和迷恋的当数明星群体中的男团女团了。这些公众人物以其俊俏的外表和多样的才艺成为同年龄阶段甚至跨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同化粉丝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90后的男性公众人物在节目结束后用极其“女性化”的语气说:“哎呀!我的包包不见了。”在校园及其他场合这种类似现象也随处可见,亟须矫正。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

在中国,对男女比例平衡的需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强调乾为始、为动、为主、为天行的特点,乾为阳,坤为阴。乾为健、为动、为刚;坤为顺、为静、为柔。”[12]88“观于物,则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河水之南为阴,水北为阳;观于人,则男为阳,女为阴。”[12]93这些传统文化皆强调要阴阳互补、阴阳调和,在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的基础上取得万事万物的和谐共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3]的中和思想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在极端之间进行折中,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在古代蒙学中就要求学生做到“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14]333,即所有的言语与行动,必须以“中庸”之道为准则,在性别比例中体现的则是性别结构分布的平衡。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普遍出现阴盛阳衰的情况,不仅体现在学校男女生的人数和学习成绩方面,更蔓延到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层面,尤以小学和幼儿园为盛。因此,人们不禁有通过“阳刚教育”计划和政策的实施来解决当前“阳刚危机”的欲求。

中国现阶段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而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市场分工。原始的性别分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演化为一种社会机制——社会将不同性别的人分配到具有不同的机会和收入的行业中去[15]。由于初等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这一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性质和功能,因而学校教职工尤其是专任教师主要以女性为主。同时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自然选择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工作对象来看,初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都是低龄儿童,缺乏认知、经验以及自我照顾的能力,认知、动作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较缓慢,女教师具有的耐心、细心等特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次,从工作性质来看,小学和幼儿园的事务繁多,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还有校园和班级的各种事务均需要处理妥当,工作性质繁琐,相比之下更适合女性。再次,从工作效益来看,初等教育阶段教师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年级越低工资也越低,职业上升空间狭窄,对需要承担家庭经济重担的男性来说并没有任何吸引力。最后,初等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评价均相对较低。一方面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教师耐心和细心程度低,应该从事其他声望和收入较高的“双高”职业外;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和男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初等教育阶段的男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缺乏自我实现的成就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后会转向更高层次的缺失性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制度化的教育体制下,男教师很难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身的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

(三)国外类似情况和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同样面临着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2012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韩国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教师当中,有76%是女教师,男性教师的占比不到3成[16];1987~1988年度美国女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1%,2007~2008年度美国女教师人数已占教师队伍的76%[17],而美国的男幼儿教师比例相对于其他各国最高,约达到10%;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男幼师的比例约为7%[18],而中国男幼儿教师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仅为2%。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国外许多国家都对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配备有严格要求。2004年,为了吸引更多的男性到中小学任教,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考虑修改有关性别歧视的法律,以便使专门针对男性的奖学金计划合法化。同时,政府将修改《反性别歧视法》,允许教师的聘用机构——公立学校、宗教学校、私立学校给年轻男性提供专门的奖学金,以鼓励他们加入小学教师队伍[18]。虽然澳大利亚的“阳刚危机”主要是指学校因男教师的缺乏而影响了男生的学习成绩,但实施的计划、出台的政策以及已有的成效对我国目前“阳刚教育”计划和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二、“阳刚教育”政策的趋势特点析要

经过对各地区已经推出的“阳刚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归纳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其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一)改革力度加大

其一,招生人数加速增长:如2010年江苏省计划招收300名免费男幼儿师范生,2015年福建省计划招收500名免费师范男生;其二,实施主体单位级别提高:由高校自主实行单项招生计划到市区推行“阳刚教育”计划,再到省厅出台“阳刚教育”政策并颁发辅助文件;其三,培养单位范围扩大:由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到高等师范本专科院校;其四,招聘单位类别增加:由城区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到城镇和农村的公立与私立的小学和幼儿园。

(二)优惠范围变广

其一,在学习费用上:从仅全年享受免费(学费和住宿费)教育到提供专项师范生奖助学金,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其二,在服务年限上:由不低于10年到不低于6年,再到不低于5年;其三,在专业进修上:由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学历教育到本科层次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从事2年教学工作后,可免试推荐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三)系统性增强

从政策结构来看,越来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同时包括学生的整个发展阶段以及政策从颁布到实施再到落实的整个过程,其基本结构如下:确定生源入学条件——分配生源数量和专业——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保证完全就业——拓宽专业发展途径——执行辅助政策。从横向来看,主要体现在培养单位和生源结构安排上,包括执行地区和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分配、专业分配、学历层次分配。

(四)约束力提高

2015年之前出台的“阳刚教育”政策大多不正规,有的隐含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中,有的甚至是不成文的规定,且缺乏具有法律保障作用的辅助性法规政策和文件,因此政策的约束力较低。直到2015年江苏省在2010年出台的《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印发了《江苏省免费师范生(幼儿师范男生)培养就业协议书》,才使得“阳刚教育”政策具有法律效力。此外,福建省教育厅也继《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试行)》出台不久后,于2016年2月印发了《福建省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履约管理办法》。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辅助性文件的颁发进一步提高了“阳刚教育”政策的约束力。

三、“阳刚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一些地区“阳刚教育”政策的逐渐完善,师范类高校初等教育相关专业的男女生源比以及初等和学前教育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这对初等教育阶段“阳刚教育”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就其“阳刚教育”政策本身和实践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政策存在地区间的“自保”与“互认缺失”

通过上述对“阳刚教育”政策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阳刚教育”政策都是地区性而非全国性的,即均是各个地区以本地区初等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现状为现实依据,出台了无论是师范院校招生抑或是就业机会上的“倾男”政策,其目的都是为“阳刚教育”的有效实行提供师资支持。然而,正是这种各自为营、互不相干的地区性决策导致了阳刚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首先,政策间存在“自保”现象。这种“自保”现象主要是指各地区出台的“阳刚教育”政策只对自己负责而不对他人负责,即本地区所出台政策的辐射范围仅限于本地区,所培养和输送的男教师也只为本地区服务。此外,“阳刚教育”政策出台的主体都是当地政府、学校或者其他人事单位,实际落实的主体主要是师范院校、综合性质高校的师范院系以及用人单位。比如《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试行)》实施和落实的主体是福建省的师范院校,所培养的男教师只能回生源地任教,以改善本地区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以及“阳刚教育”缺位的现状。

其次,政策间存在“互认缺失”问题。“互认缺失”是指“阳刚教育”政策出台主体间都是各自为营、互不相干、互不承认,出台的政策只在本地区具有现实效力且得到承认,而在其他地区却没有任何效力。从各地区“阳刚教育”政策的互融性来看,各省市的“阳刚教育”政策在宏观层面的目的(增加男教师数量,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和利益主体上(地区、教师和学生、招聘单位)保持一致,但在实施力度、内容、过程以及保障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微观层面,即使是在目的(特指增加本地区的男教师数量)和利益主体(特指本地区的教师、学生和招聘单位)方面也完全不同。各地区之间的“阳刚教育”政策都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而未形成相互合作的交流机制,以致“阳刚教育”的互认性严重不足。

(二)政策激励力度不足,激励效应差

激励是促进团体以及个体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最有效和极其关键的措施。激励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其一,激励的力度是否满足利益主体的需求;其二,激励的内容是否与利益主体的需求相匹配;其三,激励的程序是否完善。

“阳刚教育”政策采取的主要是政策工具中的激励工具,然而,从“阳刚教育”政策的内容来看,确实存在许多激励力度不足之处。第一,在入学机会方面。比如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为21.97万人,而免费师范男生只招收500名,这无疑为有志报考免费师范专业的男生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第二,在工资待遇方面。各省市出台的“阳刚教育”政策均未明确表明适当提高男师范生从业后的工资待遇以及入职后的住房补贴、绩效工资、津贴工资等。第三,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各地区均未明确男教师入职后的工资待遇以及入编后的职业上升范围等一系列攸关男教师队伍稳定的现实条件,甚至有地区明确要求在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其他脱产学历教育。福建省作为实施“阳刚教育”的典范,也仅仅明确说明本科层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从事两年教学工作后可以免试推荐并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的学位研究生,而并未进一步指出这部分学生在进修后可以享受何种待遇,同时也未说明将对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的专科毕业生的职后发展采取何种激励措施,等等。这样的激励措施无疑不能较好地提高免费师范男生的报考积极性,对“阳刚教育”缺失问题的激励效应也有待检验。

(三)政策协同效应不足

政策协同是指政策涉及的相关利益者根据需要进行分工、协作以实现共赢的一种政策调节模式。包括政策自身的协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同、政策实施者之间的协同、政策的直接需求者之间的协同以及政策内容本身的协同。

是否配备相应有效的附加或辅助政策是政策实施效果的条件之一。然而,各地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出台“阳刚教育”政策和文件的同时并未颁发其他任何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保障作用的辅助政策,以首先在政策自身方面达到协同,而是独立行事、单枪匹马作战。虽然福建省在继《福建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试行)》之后,相继出台了《福建省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履约管理办法》,以保证“阳刚教育”政策的顺利和有效实施,然而,该“阳刚教育”政策仍然忽视了另外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横向的内部协同,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直接需求者以及政策内容内部之间的协同;二是纵向的外部协同,包括政策制定者、实施者、直接需求者和政策内容之间的协同,以及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和家庭之间的协同。

首先,横向的内部协同。第一,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同。“阳刚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一般是由本地区相关部门或者学校为制订主体,每一政策的制定者、政策内容以及制定程序等都是相互独立的,与其他地区制订的政策并没有实质性的相关关系。比如福建、广东、江西和上海等省市所出台的“阳刚教育”政策在内容和程序上都彼此无甚联系。第二,政策实施者之间的协同。“阳刚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完全集中于本地区正规的具有较强的师资、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师范院校,而其他综合型大学甚至综合型院校的师范院系的招生名额甚至零分配。第三,直接需求者之间的协同。直接需求者专指各个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或者急需男教师的人事单位。各省区市只接收本省区市所培养的对口的免费师范男毕业生,而非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师范院校培养的免费师范男生。第四,政策内容自身的协同。“阳刚教育”政策虽然对招生人数、专业以及培养任务等进行了分配,但在免费师范男生的培养工作方面并没有提出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更未出具专门的、具体的培养方案。

其次,纵向外部的协同。教育管理部门在制订“阳刚教育”政策的同时并未对该政策的实施者在经费、师资以及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同时,各培养单位在向下输送师范毕业男生或学生在自行求职过程中的人员数量与岗位需求匹配不明确。此外,政策在制订过程中并未与人才培养单位、人才需求单位以及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家庭的协同来看,“阳刚教育”是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然而,从政策的制订到实施却几乎完全脱离了社会系统和家庭单元,仅仅限于个别省市教育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自导自演”。

(四)政策实践效果差

政策的实践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解决现实难题。诚然,当下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在就业保障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阳刚教育”政策无疑会吸引部分男生报考免费师范专业,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彻底解决因男女教师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而衍生出的“阳刚教育”缺失这一现实难题。

首先,有效性难以保障。一方面由于职业方向的进一步明确或者从业兴趣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生存的压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免费师范男生会选择“弃教从商”或“弃教从政”,以选择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更高的职业。特别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择业机会多、职业流动性强,此种现象尤为突出。有关近十年来男女教师性别比例的数据统计可以证明这一点:“城、镇、乡初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4.4%、47.88%和41.67%;北京、上海、广州小学专任女教师占比分别是74.4%、74.21%、61.74%,而贵州、云南、西藏则是43.66%、46.56%和49.15%”[19]。由此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从事教师职业的男性越少,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也越小。此外,难免有一定比例的男生因当时不具备判断事物复杂性以及正确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而选择免费师范专业以做临时歇脚之用,最终却以违约告终。

其次,治标不治本。“阳刚教育”政策的实施只能救得了“急”而救不了“穷”,而我国现阶段的“阳刚教育”是“穷”而非“急”。“穷”主要体现在错误地将女教师在性别结构中所占的优势视为“阳刚教育”缺位的主导因素,而忽视了实质和根源。“阳刚教育”缺失的实质并非完全是由女性教师比例过大所导致,同时“阳刚教育”也更非男性特权。之所以“穷”,究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的偏差和认识误区造成的,即将“阳刚教育”理解为纯粹的、狭义的生理上的阳刚性质的教育。然而,广义的“阳刚教育”则是除了对学生生理上进行阳刚教育外,关键是对心理和人格上进行阳刚教育,特别是心理品质的教育,如《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14]26-27等都属于阳刚品质的教育。故仅采取增加男教师数量这一单一举措,难以达到缓解“阳刚教育”缺位的目的。

四、提升“阳刚教育”政策效力的建议

从“阳刚教育”政策本身的不足及其与外界之间存在的诸种矛盾中可以发现:目前的“阳刚教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男教师缺失之所急,然而却难以真正解决现实难题。因此,要实现“阳刚教育”政策效力的最大化,必须针对现实问题和困境以及总目标另辟蹊径,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阳刚教育”政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以提升“阳刚教育”政策的效力,进而更好地解决我国“阳刚教育”的缺失问题。

(一)加大资源投入,实现政策激励相容效应

资源投入是“阳刚教育”政策得以实施和落实的经济基础和现实条件,是稳定“阳刚教育”男教师师资队伍的关键,是推动“阳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此资源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经费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首先,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财政经费的投入主要包括增加对培养单位的财政支持和免费师范男生的从业工资待遇和福利。第一,加强对培养单位的经费支持。以地域环境、经济水平和培养单位(指定的师范院校)的一般人均培养费用为依据,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专项拨款的形式以确保培养单位的正常运作和免费师范男生的正常生活开支、补助和应有的福利得以落实。此外,省级政府以及培养单位应善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支持和公益等途径拓宽培养经费的来源渠道,以减少免费师范男生在学期间的经济压力并进一步提高福利待遇。第二,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在职期间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是挽留人才的基本条件,各省市政府应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男生的特殊津贴的统一标准,地方和用人单位按比例分别承担这部分的经费,以营造一个富有激励性的环境,为学校男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经济支持,进而为“阳刚教育”的实现奠定可靠的财力基础。

其次,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增加男教师的人员数量和提升男教师的质量。第一,增加男教师的数量。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悬殊,竟高达1∶300;2014年相关数据则显示江苏省男女幼儿教师比例为1∶99;而全国的平均比例也仅为2∶98。因此,在男女教师性别结构如此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各地每年仅招收的几百名甚至几十名免费师范男生无疑是杯水车薪。此外,在全面二孩放开的政策下,未来一段时期人口出生率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园的新生入园率只有上升没有回缩。因此,应大力增加免费师范男生的招生名额,以保证每一所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都有一定比例的专任男教师。男教师数量的增加除了要在经济上给予特殊的支持,还需要通过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的途径来激励其在教师岗位继续就职的信心。第二,提升男教师的质量。男教师的培养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养。职前培养主要是在正规的师范类院校、综合型院校的师范院系或者社会上的其他培训机构所提供的系统的、规范的培养。省级政府为“阳刚教育”男教师的培养确定指导思想、路线和行动纲领,职前培养单位则负责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落实行动,以确保“阳刚教育”政策的有序、有效实施。职后培养主要是指免费师范男生入职后以用人单位为培养主体对男教师的再培养。培养单位不能仅仅满足于男教师自身“阳刚之气”的优势,还应该加强男教师在教育智慧和教育技能方面的培养,并积极有效地发挥已有男教师的“阳刚作用”,以在男教师稀缺的情况下实现“阳刚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二)优化政策环境,实现系统管理和整体监制

目前,由于“阳刚教育”政策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机制,造成“阳刚教育”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缺少切实具体的联动和监督机制,以至于“阳刚教育”政策的落实和“阳刚教育”的真正实现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因此,必须加强系统管理和整体监制,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纵向的角度分析,加强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联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我国目前的“阳刚教育”政策制订的行政机构主要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行政机构,甚至包括地级市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而中央从未出台相关政策以及证明该政策法律效力的保护性文件。这就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离,削弱了地方政策的权威与影响力。此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虽然出台了与之相互补充的具有保障作用和法律效力的文件,然而却忽视了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督,以致对具体的人员培养计划、方案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都一无所知,进而导致“阳刚教育”政策的效力低下,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应健全政策执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把政策执行过程作为检查和监督的重要内容,建立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系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监督体制[20],以确保“阳刚教育”政策从制订到执行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从横向的角度分析。第一,加强社会—学校—家庭这一宏观层面的联动。“阳刚教育”政策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阳刚教育”缺失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单是由于自身信息的不完善或缺乏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而是忽视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系统影响在“阳刚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所起的积极作用。“阳刚教育”一方面经受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中父亲的参与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大众舆论、公共观念和媒体传播这一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突破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分离的现实难题,加强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媒体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加大宣传和引导,为“阳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对症下药。第二,加强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师范院系这一微观层面的合作与互补。师范院校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如果以师范院校为主要培养基地,那么男生自身的阳刚之气也难以自保。综合性院校在男女比例方面相对师范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因此,应将培养男教师的任务均匀合理地分配于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同时,针对培养单位的经费保障、师资配置以及免费师范男生的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加强相应的制度和法律建设,增强政策和法律的针对性、有效性,为“阳刚教育”的实现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三)加强地区间合作,提高阳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各地区在“阳刚教育”问题上,虽然在程度、成因以及其他受制因素方面也许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阳刚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施细则的考量上,都是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取长补短的。因此,各地区在制订“阳刚教育”政策时,绝不能闭关自守,更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在政策的理论研究、政策的文本制订与政策的实施等诸多层面上展开地区间的广泛合作和深度交流。比如举办跨省区、跨地区的“阳刚教育”政策理论研究会,以集中和汲取学者政策研究的理论智慧,为“阳刚教育”政策的制订探寻深刻的学理依据和法理依据;各地区间开展“阳刚教育”政策制订的经验交流,甚至还可引发“头脑风暴”,以提升“阳刚教育”政策制订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各省区、地区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阳刚教育”政策贯彻落实的现场观摩学习考察活动,以不断修正和完善“阳刚教育”政策的细则和办法,提高其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因事因人制宜,注重教师阳刚教育能力的建设

培养新型“阳刚教育”教师,是“阳刚教育”政策的动力机制。“阳刚教育”政策除了要在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上加大基础教育男性教师的培养与供给外,更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建设,做到“双管齐下”,方能切实解决我国“阳刚教育”的缺失问题。

首先,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所谓的“阳刚教育”就是指以男教师为主要群体对学生实施的教育,一旦男性教师比例偏低,便会造成“阳刚教育”的缺失。而事实上,真正的“阳刚教育”不仅指生理上的,更包括心理上的。“阳刚教育”的真正内涵是指要培养学生顽强果敢、坚韧不拔、敢于担当、见义勇为、迎难而上、逆水行舟等敢于同困难做斗争,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强权,有主体意识,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等优秀的心理与人格品质。因此,“阳刚教育”的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培养新型的“阳刚教育”教师,即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阳刚教育”新理念,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内容,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就像我们常常强调的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爱”一样:“爱”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所谓仁者爱人的“爱的教育”),还是一种极端重要的德育方法(所谓“动之以情”)。所以,政府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政策引导,寻找更有助于“阳刚教育”实现的最佳途径,激励男女教师从观念上进行自我转变,在阳刚教育能力上实现自我提升。

其次,因人制宜,善于利用现有存量的女教师资源。事实上女教师同样能很好地承担“阳刚教育”的任务。众所周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14]2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正是“阳刚教育”在女性教育史上留传下来的经典篇章!历史与现实都表明,人类从来都不缺乏血气方刚、独立自强的具有阳刚之气的女性,比如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当代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张海迪,英国曾经的铁腕首相撒切尔夫人等。因此,要善于利用已有教师人力资源并进行相关培训,同时建立完善其工资和福利待遇的相关权益保障机制。此外,由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短时间内无法招录足够数量的男教师,因此各用人单位应富有创造性地贯彻落实阳刚教育政策,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一方面采取男教师走班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男教师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可录用一定比例的体育专业女毕业生,以加快“阳刚教育”的扶正纠偏。

[1]陈莹.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上海师范大学降10分收男生[EB/OL].( 2004-04-21)[2016-02-27].http://edu.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40421/040421_134454.html.

[2]邓兴军,郝文婷.应对小学男教师太少 北京一区推“阳刚计划”[EB/OL].(2005-11-13)[2016-03-02].http://news.qq.com/a/20051113/000664.htm.

[3]江苏省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J].教育家,2010(3).

[4]佘峥.厦门幼儿园男教师仅1人,城市职业学院录19位男幼教[EB/OL].(2011-09-15)[2016-03-02].http://www.fjsen.com/d/2011-09/15/content_5975658_4.htm.

[5]王柏玲.上海虹口区一系列政策为男教师提供“特别待遇”[EB/OL].(2013-01-07)[2016-04-03].http://edu.people.com.cn/n/2013/0107/c1006-20114216.html.

[6]张莺.广西今年将首次实施免费培养两年制男幼师计划[EB/OL].(2013-06-13)[2016-03-18].http://www.jyb.cn/china/gnxw/201306/t20130613_541669.html.

[7]龙超凡.福建试点师范男生免费教育缓解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N].中国教育报,2015-06-05(3).

[8]师范专业男生荒 江苏高校建议扩招免费男学生[EB/OL].(2015-10-12)[2016-04-26].http://www.eol.cn/jiangsu/jiangsunews/201510/t20151012_1325320.shtml.

[9]娄辰,王海鹰.中小学教师队伍“阴盛阳衰” 山东两会代表呼吁“拯救男教师”[EB/OL].(2015-02-02)[2016-02-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02/c_1114222116.ht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

[11]刘丽群,曲茜.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4(2).

[12]郭杨.易经全解[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13]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23.

[14]郑红峰.中华蒙学大全[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15]李健英.试论市场分工制度对性别分工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6]陈氵蒙.韩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不平衡 男教师占比不到3成[EB/0L].(2014-01-13)[2016-03-10].http://gb.cri.cn/42071/2014/01/13/6071s4388702.htm.

[17]刘丹妮.美国教师性别比例持续失衡[EB/0L].(2012-05-28)[2016-12-07].http://sscp.cssn.cn/xkpd/xszx/201205/t20120528_1092206.html.

[18]李茂.澳大利亚特殊政策招募男教师[J].教师博览,2004(7).

[19]如何避免中小学教师阴盛阳衰[EB/0L].(2016-07-05)[2016-12-0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5/7927784.shtml.

[20]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33-335.

[责任编辑彭筱祎]

OntheRethinkingofthe“MasculineEducation”Policy

Feng Wenquan,Gao Jing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In recent years, facing the lack of “Masculine education”, many regions have been introducing a serious of document and adopt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Although the “masculine education” policy gradually mature and perfect, but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Firstly, one is the policy of regional “self-preservation” and “mutual recognition” missing. Secondly, Policy incentives strength is insufficient and incentive effect is poor. Thirdly,policy coordination effect is lacking. Fourthly, the practice effect of policy is not good. Therefore, we must do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sculine education” policy. First of all,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resources, implement policy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effect. Secondly, optimizing the policy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overall supervision. Thirdly, doing something that suitable to the occas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ers’ capacity of “masculine education” building to systemic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Last but not least,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mprove the masculine scientific.

masculine education;structure of sex;effect of policy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6.026

冯文全(1960—),男,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基础教育研究;高静(1994—),女,河南固始人,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BEA150074)

A

1000-2359(2017)06-0149-08

2017-02-11

猜你喜欢

阳刚免费政策
政策
政策
该不该免费送货
助企政策
政策
康熙:阳刚雄健
觉醒
缺乏阳刚的男孩子要多参加对抗性运动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