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咨询师内隐专业认同的研究
——来自SC- IAT 的证据

2017-11-23王玉花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咨询师心理咨询培训班

王玉花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校心理咨询师内隐专业认同的研究
——来自SC- IAT 的证据

王玉花

(湖北工程学院 教育与心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采用自陈量表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以40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和60名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为被试,研究高校心理咨询师内隐专业认同的特点。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在外显专业认同上没有差异(t=-1.361,p=0.176)。与培训班学员相比,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存在积极的内隐效应(t=5.46,p=0.000)。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均相关不显著,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建构。

专业认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内隐态度;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其中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专业认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反映了心理咨询师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强调心理咨询师要对咨询行业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认同现在或将来所从事咨询工作的社会价值,同时认为自身有能力胜任所有的专业工作。[1]在咨询工作中,专业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它决定着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反应和交流,也会影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2]

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咨询师的外部专业认同上,强调专业培训和职业伦理对咨询师的影响[3],几乎没有看到关于心理咨询师专业认同的内隐研究,而此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心理咨询师需要顺利地从理论知识学习和个人直接经验过渡到自我人格完善和自我成长,这些向内探索的完成都有助于真正提高咨询师的专业力量,使其对咨询工作产生更高的内部专业认同;接受咨询师角色是自我认知的核心部分[4],这也正是个体自我认同构建的过程。因此,要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进行准确的测量,应该同时兼顾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方法。

在诸多测量内隐认知的方法中,经典 IAT是常用的方法。但是IAT 只能测量个体对事物的相对联系,而对单个事物的内隐认知的测量就没有办法了。因此Karpinski 提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用来测量个体对单一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Karpinski A and Lytle J. Measuring implicit gender attitudes, gender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using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Unpublished manuscript,2005.。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方法有利于弥补IAT只能测量相对态度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分别采用自陈式的量表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心理咨询师的外显专业认同和内隐专业认同,将已完成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作为对照组。

一、方 法

1.被试。在湖北地区高校选取44名心理咨询师(至少已从事咨询工作两年以上),66名已完成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员(简称培训班学员)。所有被试的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后,除去了错误率高的4名心理咨询师和6名学员,40名心理咨询师中,男14名女26名,60名学员中男23名女37名。被试均熟悉电脑操作,且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测试。专业认同问卷由Tyler和McCallum (1998)编制[5]。本研究采用经过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蔡常娟修订的中文版,共有10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从“从来没有”到“几乎总是”依次记为1-5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者表明其专业认同感越强。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内隐专业认同的测试首先查阅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文献和书籍,从中收集有关心理咨询的词汇,然后通过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讨论进行挑选,最终选择了6个最能代表心理咨询关系的概念词:心理咨询师、咨访关系、个体咨询、心理治疗、来访者、心理辅导。属性词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包括“倦怠的、冲突的、压抑的、无奈的、悲哀的、无助的”6个消极属性词和“快乐的、阳光的、温暖的、成长的、真诚的、和谐的”6个积极属性词。

所有材料用E-prime编成程序,由电脑呈现和收集测试数据,具体步骤见表1。为了预防有反应定势和偏差,相容任务中概念词、积极属性词和消极属性词以1:1:2的比率呈现,保证有50%的正确反应在F键上,50%的正确反应在J键上。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积极属性词和消极属性词以1:2:1的比率呈现,保证有50%的正确反应在F键上,50%的正确反应在J键上。另外,该实验将被试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完成两套相反的程序,以此平衡顺序效应和反应定势。

表1 SC-IAT基本程序

3.测试过程。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部分被试先在电脑上完成内隐专业认同的SC-IAT实验,然后再完成自陈问卷,另一部分被试先完成内隐测试,再完成自陈问卷。

4.数据处理。采用Karpinski在研究中所使用的SC-IAT分数的计算方法[6]。将反应时低于350ms和高于10000ms的结果删除,并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替换成其所属组块的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加上400ms的惩罚。分别计算不相容任务(“心理咨询”与“消极”)与相容任务(“心理咨询”与“积极”)反应时之差,并对此数据做D值转换,代表内隐效应。D值越大,表明测量工具越敏感,内隐效应越强烈。

二、研究结果

1.外显专业认同分析。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外显专业认同的均值分别是3.65和3.77,都略高于中间水平,但两者没有显著差异(t=-1.361,p=0.176)。

2.内隐效应分析。对心理咨询师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下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结果差异显著,如表2所示。即当把心理咨询

概念词和积极属性词归为一类时,反应快,反应时短,当把心理咨询概念词和消极属性词归为一类时,反应慢,反应时长。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倾向于把心理咨询和积极属性词归为一类,心理咨询师趋向于积极的内隐专业认同。对培训班学员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下的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结果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相容和 不相容反应时的比较(M±SD)

注:***p<0.001,**p<0.01,*p<0.05,下同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在内隐态度上的差异,将两组被试的D值与0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心理咨询师的D值与0差异非常显著,培训班学员的D值与0差异不大,具体见表3。再次说明心理咨询师存在着积极、正向的内隐专业认同。

3.内隐与外显专业认同的相关。为研究被试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值之间的关系,分别将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D值与外显专业认同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均很不显著,如表4所示。这说明外显专业认同与内隐专业认同之间没有相关关系,两者相互分离,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表3 内隐效应(D值) 的差异检验( 双尾,以0 为检验值)

表4 外显专业认同与内隐专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但是,从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学员到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大量的个案咨询实践和个人成长,以此来促进自我经验的整合和人格完善。这些向内探索的完成都会影响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价值的认同,影响咨询师角色在自我认知中核心部分的认定。[4]

本研究中,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外显专业认同分数都比较高,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呈现比较一致的状态,反映出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对心理咨询的积极评价程度以及他们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对这一专门职业的认可程度。一方面心理咨询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个人在接受专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会逐渐认可其中的理论和思想,确认自己在专业中的角色;另一方面,目前整个社会对咨询行业的价值持肯定的态度,心理咨询因其代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受到重视。

在SC-IAT内隐测试中,实验结果显示心理咨询师存在积极的内隐专业认同,而培训班学员不存在内隐专业认同。这个结果说明要成为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专业认同持续内化以至自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要将咨询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价值整合进自己的认知体系,要从自己咨询实践的经历中潜移默化地发展、确认自己在专业中的角色,这对个人自我认同有重要意义。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和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将该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7]。当专业认同更多被纳入个人的自我认同结构时,说明他们对自己是心理咨询师这一认知已进入自我图式,其运行会展现出更多自动化特征。有研究发现,正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大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课程学习和职业承诺,其专业认同能随着时间持续深入内化发展。[8]心理咨询专业大学生在职业培训中会有一种对未来咨询工作的理想主义预期,并带着这种预期进入职业生涯。在现实工作的挑战中,他们的认知图式受到挑战,开始怀疑否定自我。然而随着他们获得更多的经验、成功和思考,他们的信心也在成长,他们的个人自我和职业自我可以整合成一个和谐的自我,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内部专业认同,这也正是个体自我认同构建的过程。[9]

研究中,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SC-IAT测验和自陈式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很低,这表明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之间有良好的区分效度,也预示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是两个不同的结构,彼此间可能是相对独立的。Wilson等人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可以解释内隐专业认同与外显专业认同的分离。该模型认为,人们对同一对象的认知包括处于无意识的内隐水平和处于深思熟虑的外显水平,这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心理结构,心理加工机制呈现不同的特征。[10]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咨询师由于专业素养沉淀和人格完善而产生的差异,也使他们的专业认同表现出不同于培训班学员的特点。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分别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对心理咨询师与培训班学员的外显专业认同与内隐专业认同进行测量,得到以下结论:(1)心理咨询师与培训班学员的外显专业认同都较高,两者没有差异;(2)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存在显著的内隐效应; (3)外显专业认同与内隐专业认同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心理结构。

本研究对心理咨询师外显专业认同与内隐专业认同研究还是初步的,所揭示的许多结果还仅仅是一些倾向,但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研究,其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提示。一方面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认同不仅仅是个理论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还应该包括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最终使专业认同成为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心理咨询师和培训班学员的差异来看,专业认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外显的专业认同也许容易改变和建立,但是内隐的专业认同则是一个更复杂更长期的过程,其发展要面临许多挑战,包括对于心理咨询的个人定位、对专业承诺的内在化、发展一个系统的自我认同等,这些要引起教育者和培训者的重视。

[1] 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203-206.

[2] 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3] 安芹.咨询师的专业认同对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7):499-501.

[4] Moss J M,Dollarhide C T,Gibson D M.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Grounded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Tasks of Counselors[J].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2014(1):3-12.

[5] Tyler D,McCallum S R.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and Job Role and Identity among Direct Servic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J].Journal of Psychoeducational Assessment,1998(2):135-152.

[6] Karpinski A,Steinman R 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 (1):16-32.

[7]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8] Gibson D M,Dollarhide C T,Moss J M. Profess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 grounded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tasks of new counselors[J].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2010(1):21-37.

[9] Swennen A,Volman M,van Essen 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wo teacher educators in the context of Dutch teacher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8(2):169-184.

[10] Wilson T D,Lindsey S,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0(1):101-126.

(责任编辑:张晓军)

AStudyonImplicitProfessionalIdentityofCounselor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EvidencefromSC-IAT

Wang Yuhua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andPsychology,HubeiEngineering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To explore im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counselor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40 counselors and 60 counseling trainees were tested by self-report scale and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trainees in terms of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t=-1.361,p=0.176). But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former have positive implicit effect(t=5.46,p=0.00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 both counselors and counseling trainees, since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ve to b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mplicit attitude; counselors

G645

A

2095-4824(2017)05-0067-04

2017-07-30

湖北工程学院教研项目(2015A18)

王玉花(1975- ),女,四川云阳人,湖北工程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咨询师心理咨询培训班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无人机航测与GIS技术应用培训班”在海口成功举办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画画培训班
同感的技术
荒岛培训班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