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亭长老对孝道的弘扬
2017-03-09韩焕忠
韩焕忠
(1.苏州大学 宗教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 研究部,江苏 苏州 215123)
南亭长老对孝道的弘扬
韩焕忠1,2
(1.苏州大学 宗教研究所,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 研究部,江苏 苏州 215123)
南亭长老在讲说华严经义,阐述华严宗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南亭长老在讲说佛教的各种经典时,经常就其中涉及孝道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发挥,使中国传统孝道的意蕴得到一定的阐发。南亭长老曾应邀到台北监狱弘法,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听众,南亭长老向他们弘扬的还是孝道。作为智光商工学校的创办人,南亭长老每周坚持为该校学生上德育课。他自编的课本,除了以点滴渗透的方式弘扬孝道之外,还设有“佛教与伦理”等课专门探讨佛教与孝道之间的关系。南亭长老等一批高僧大德弘扬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维持其未坠之绪的意味,而佛教在维持中国文化传承不绝方面的重大作用也由此可见一斑。
南亭长老;孝道;弘扬
台北华严莲社创办人南亭长老,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有“华严宗大德”之美誉,他在讲说华严经义,阐述华严宗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
南亭长老(1900~1982),俗姓吉氏,原籍江苏省泰县曲塘镇(今属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十岁出家,曾求学于智光法师主办的泰州僧办儒释初高小学、常惺法师主办的安庆迎江佛教学校,先后任教于常州清凉寺佛学院、常熟虞山法界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1932年任泰州光孝寺监院并受记莂,1934年接替常惺法师出任光孝寺方丈,1949年5月陪侍智光长老到台湾,1952年在台北创建华严莲社,讲经说法于南北各地,深得各界景仰,皈依者多达万人以上。南亭长老入灭后,后学成一法师辑其遗著为《南亭和尚全集》,共十二册,并追叙其有诚实不欺、宽厚能让、持戒谨严、热心教育、弘法精勤、慈心广被、流通法宝、勤俭惜福、爱国热忱、尊师孝亲等十德。[1]349-365其地位之崇高,由此可见一斑。
南亭长老虽然自幼出家,但父母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终生难忘。他后来回忆说:“小时候,我有一个坏脾气,喜欢跟路,就是妈妈外出的时候,我一定要跟着他。至于早晨起来,要妈妈穿衣服,晚上睡时,要妈妈脱衣服,这是依稀仿佛犹能记忆的。累妈妈的事太多了,决非一二张纸可能写完。长大了以后,忙于名位,对妈妈一点孝敬都没有。愧悔之余,现在知道了,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孝欲行而亲不待’。还说什么呢?”[2]41929年,南亭长老在上海随应慈老法师助理华严学会讲务,暑期放假,回乡省亲,恰值父逝,盖棺之时,瞻仰遗容,见到已经离开人间的父亲“安详而白净,大家又不免大哭一场”,南亭长老“也情不自禁地哭了”。他感慨说:“生身养育之恩,毋以报其万一,仅此一哭而已。”[2]271935年,南亭长老在泰州光孝寺方丈的任期内,母亲去世了,他也没有来得及回去见最后一面。1950年农历八月二日,流落在台湾的南亭长老恰值五十一岁母难日,他想起父母,于是就为父母立一木位于善导寺,以报亲恩。[2]179从此以后,对孝道的弘扬成为他弘扬佛法的重要内容。
南亭长老弘扬孝道的方式主要有三个:即讲博士。
经说法时入孝道,到监狱弘法布道时演说孝道,给智光商工学校的学生们上德育课时讨论孝道。
一、讲经摄入孝道
南亭长老以讲经说法著称于台湾佛教界,他在讲说佛教的各种经典时,经常会就其中涉及孝道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发挥,使中国传统孝道的意蕴得到一定的阐发。
南亭长老曾在广播电台讲《佛说孛经钞》,其中提到圣孛受到国王的重用,以十善之道教化民众,使民众都能“孝顺父母”。他说:“父母是我们这血肉之身之所由生,尤其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三年乳哺、送暖问寒、推干就湿。再加上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男婚女嫁,穿的、吃的、用的,哪一点都需要父母来操心和劳碌。”[3]63父母劬劳,民间常谈,此处南亭长老加入几句对学制的描述,顿时使其具有了时代气息。南亭长老还引用《诗经·蓼莪》以及晋王褒的典故进一步展开阐发:“《诗经》上有一首诗,篇名叫做‘蓼莪’。那上面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晋朝有一位读书人王褒先生,他读诗读到这个地方,往往痛哭流涕。父母对于我们生身、教养之恩太大了,所以身为子女而有父母在堂的人,都应该孝敬父母。孝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结晶,孝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美德。”[3]63-64就在这寥寥数语之间,南亭长老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复印之以诗,又证之以史。于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南亭长老对中国传统孝道体会得深刻、透彻,而且还可以看出南亭长老对传统孝道的极端重视。
南亭长老甚至主张佛教信徒应当像佛那样尊敬自己的父母。《华严经·净行品》有一句经文:“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南亭长老解释说:“父、母是我身之所有生也。《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又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养育之德,昊天罔极。’所以中国的文化,以人伦为第一。先王以孝治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4]27南亭长老引《诗经》证明,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还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培养成人,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报答父母恩情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南亭长老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主张将孝道的对象无限放大,他说:“《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我们对于父母要孝、要事,并且愿一切众生与我一样,对父母要‘善事于佛,养护一切’。护是保护,养是供养。‘善事于佛’之‘于’,易为‘如’字,就更明白了。”[4]27南亭长老的意思是,人们应当像佛那样将天下的所有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父母,予以孝事供养,由此就可以真切实践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胜义了。南亭长老由此将中国传统孝道与大乘菩萨道紧密联系起来。
《地藏经》有“佛门孝经”之称。南亭长老对此经极为看重,将其视为“是一部最好的社会教育课本”。在他看来,《地藏经》中有三点最重要:“一是注重孝行,二是阐明善恶因果,三是大悲、大愿的菩萨行。”[5]23他解释说:“我国自有史以来,就以孝为立国之大本,所以说:‘先王以孝治天下。’又谈:‘百善孝为先。’《地藏经》有此一长。《梵网经》亦说:‘孝名为戒。’所以出家佛弟子,虽离别父母,但不废弃孝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与中国人固有之思想道德一拍即合,因之而流传永久,深入人心。”[5]23换句话说,在南亭长老看来,佛教之所以能够流行于中国,就在于其契合了中国固有的传统孝道。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暂且不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唐末五代以来,佛教界对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视可以说日甚一日,佛门中不仅出现了不少谈论孝道、推崇孝行的著作,甚至还涌现出一批以孝著称于世的高僧大德,佛教的经忏、水陆等课仪更成为孝子寄托哀思、超度亡灵的基本方式,而地藏王菩萨也以其本生的孝行及救赎地狱一切众生的大愿与此土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南亭长老以大力弘扬孝道著闻,于是就有人慕名求教如何实行孝道。如桃园内坜荣民工厂张徳明先生致函请问:“学人幼失父母,为养父母哺育成人。近据于秋七月各庙举行普度时,附位超度,但以不知生父母姓名,不知如何写法,请指教。”南亭长老答:“即写‘佛力超荐先父母尊灵生莲之位。阳上出嗣男张徳明叩立’,可也。百行孝为先。一念孝心,可以上通于天、旁格鬼神。君之父母如未转生,仍沉滞幽冥,自可来会受荐。加‘出嗣’者,君已为他人之后裔而非生父母之姓矣。”张先生对于如何报答养育之恩亦不了然,故而又问:“养父母亦沦陷铁幕,应如何报答其哺养之恩,方为得体?”南亭长老答云:“儒家以膝下承欢、甘旨日奉或置身青云、父母蒙光为孝。但二者皆非君所能。君其惟有念‘阿弥陀佛’以为修持乎!父母在,则增其福寿;父母不在,则资其生西。莲池大师七笔勾有云:‘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一证明。”[6]97言辞谆谆,足见其对实践孝道的推重与奖掖。
但是,中国人供养父母遗像、祖先牌位的风俗受到攻讦,异教徒认为这是在搞“偶像崇拜”。南亭长老解释说:“这不是佛教的专有品,中国人本来就有这习惯。古圣先贤、父母祖宗,都是于国家、民族有甚大的贡献或者于自己有生身、养育之恩的人。后人侍奉他们的遗像,不但是崇德报功,而且具有示范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倘若于国家、社会有贡献,不但生前享受到无上光荣,死后还要受到后人的崇拜,所谓俎豆千秋、流芳百世。这是奖励我们做人的方法。”[6]16南亭长老在这里阐明了中国世俗祭祀不仅具有“崇德报功”的宗教意义,而且还具有垂范后昆的教育意义。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文化实现自身延续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二、监狱演说孝道
南亭长老曾应邀到台北监狱弘法。与社会上活跃于各行各业中的佛教信众相比,狱中服刑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责任意识淡薄,主流价值认同不足,由于受到了惩罚,甚至还可能对社会怀有某种程度的敌视和不满。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听众,南亭长老最喜欢向他们弘扬的还是孝道。南亭长老第一次在台北监狱弘法,他演讲的题目是《孔子之孝与释迦之孝》。
南亭长老首先强调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国几千年来立国的大本。”[7]1在南亭长老看来,此之八德,作为“旧有的道德藩篱,是几千年来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斫脑袋,洒热血,才建筑起来”[7]1-2,对于维系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既为八德之一,其作用自然也是非常巨大的。
南亭长老接着以《孝经》为依据阐述了“孔子之孝”。《孝经》从“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以立身”说孝,南亭特就其贴近听众的“始于事亲”展开演讲,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说起,详尽地解释母亲在怀孕、坐胎、出生过程的辛劳与危难,解说父母在养育幼童长大成人方面所付出的勤劳与辛酸。南亭长老希望借助人人都曾具有的父母亲情,激发起这群特殊听众的情感共鸣。
父母恩德如此之大,那么为人子女者,当何以自处呢?南亭长老指出:“父母抚养你成人以后,你如能好好地做人,当然不去说它。倘若你贪赃枉法,奸巧欺诈,叛国殃民,或为盗、为窃,受到国法的裁判、严刑的拷打,手铐脚镣,锒铛入狱,这身体不由你做主,以至于受罪而死,辱没祖宗,父母没脸见人,这就是毁伤,这也是不孝之至。”[7]5对于在座听讲的服刑人员来说,这几句话不啻是天鼓雷音,闻之让人心丧胆落,其愧对先人之情自当会油然生起。
南亭长老话锋一转:“我想在地的各位,还不是思想上、行动上犯了错误,才有今日的不自由吗?所以我很爽直地奉劝诸位,从现在起,改过自新。你别忘记你们的父母在家里为你们哭泣愁苦,怎样地在那里筹办衣食送给你们。应该时常考虑到,怎样做个好人,安慰已过去的父母,孝养现在的父母,一旦恢复自由,仍不失为社会上的一个好人。”[7]5-6可谓是苦口良药,佛教化世导俗之功能,就在这忉怛不已的说教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南亭长老指出,世间之孝,终不如佛教孝道彻底究竟。世间孝道,虽有千般,但皆不足以解除父母的痛苦,而释迦牟尼“成佛而后,回宫为父王说法,升天宫为生母说法,度姨母出家,成阿罗汉,使父母永远离开生死之苦,这是世间之孝所不及的”[7]6。因此佛教的孝道具有使父母彻底解脱人间一切痛苦的意义。
南亭长老后来在台北监狱又作过一次讲演,题目是《我们对自身应有一种观察》。
南亭长老询问听众,人之一生,不过数十寒暑,其间或为人子,费尽父母多少心血,或为人父母,为子女费尽多少心血,最终还有什么?
南亭长老从曾子的临终之言谈到儒家的孝道。曾子临终言:“启予足,启予手。……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他认为,曾子这几句话的根据,就在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行原则。对于身体发肤的毁伤何以会构成不孝的罪行,南亭长老解释说:“你若失去了自尊心,而做窃、盗、奸欺的勾当,或贪赃枉法、舞弊营私、不忠于国、不孝于亲以及其他干犯国法的种种罪行,受了国法的制裁。尤其是古时候的刑罚,有所谓笞刑、肉刑、宫刑,最大的是斩绝及凌迟处死。……就是身体发肤为人毁伤。你的身体为人毁伤事小,却辜负你父母的抚养之恩,使儿女无颜见人,宗族亲党对你一家子都看不起,过去的祖宗都为你蒙羞于地下。这样就构成不孝的大罪了。”[8]36-37儒家为了保证身体发肤不受毁伤,以免父母祖宗因自己的过错而蒙羞,还提出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言。南亭长老认为,“这是儒家以孝为出发点、日常对于自身的观察和警觉。人存在了这种观察和警觉,行为就自然地纳于正轨,而不会有不法的举动发生。不但你自己保全了人格,连整个社会、国家都受到你的好影响,而尊称你为正人君子”[8]37。换言之,儒家正人君子的谨慎,不仅保全了自身,成就了孝道,也维系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南亭长老又从六道轮回、二乘及大乘菩萨谈到了佛教信徒的警觉,指出一般信众对人天福报的追求、小乘圣人的厌患离欲以及大乘菩萨的舍己为人,都非常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他真诚地期盼这些服刑人员都能成为恪尽孝道的菩萨:“我讲这个题目,是希望各自痛自忏悔,以后去学习古人观察自身,不要使这受之父母的身体发肤,受到他人的毁伤,更不得以自私、自利的卑劣心理来种地狱、饿鬼、畜生道的恶因。倘自此皈依三宝以后,革去自私、自利的卑劣心理,而发起济世利人的大悲菩提心来,那么,你们眼前就都是菩萨了!”[8]40其言之谆谆,当能使听者动容。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监狱中的服刑人员的文化基础比较差,缺乏佛学素养最起码的基础,这时候如果与他们讨论高深的佛理,讲解严肃的佛经,必然没有效果。南亭长老从人人都曾经具有的父母亲情入手,首先激起他们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然后促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产生悔愧之念,进而帮助他们生起重新做人的想法。南亭长老之说法可谓善巧,而传统孝道于其间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也可见一斑。
三、德育讨论孝道
作为智光商工学校的创办人,南亭长老每周坚持为该校学生上德育课。他自编的课本中,除了以点滴渗透的方式弘扬孝道之外,还设有“佛教与伦理”等课目专门探讨佛教与孝道之间的关系。
中国历来多有讥刺释迦牟尼佛背弃君、亲、妻、子出家修道为不孝者,南亭长老借助为智光商工的学生们上德育课的机会对这种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驳,认为这是“不知佛者之谤佛也”。他解释说,佛降生在物质富饶、奴仆成群的王宫之中,对父母的甘旨之奉等都无需太子亲为,即便是太子出家修道,也不致造成父母妻子物质上的匮乏,人们不应该依据世俗凡情测度佛的伟大。佛在讲经说法时经常要求弟子们遵行孝道,如佛在《梵网经》中说:“孝名为戒。”《观无量寿佛经》为净土宗主要经典之一,教修行人修十六观门,求生净土,但以“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为先务。佛在孝行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如净饭王将舍命前,老病侵寻,深感痛苦,念子孙心切,心急如焚。其时释迦世尊在王舍城,闻此消息,不远千里,率胞弟难陀、堂弟阿难陀、儿子罗云,回迦维罗卫,亲侍疾病,百般安慰。净饭王去世之后,佛又亲视含殓,并为后世众生作表率,亲与难陀、阿难陀、罗云等扛抬王棺至火葬场,火葬而后,建塔纪念。南亭长老由此认为,佛教在中国政教无法企及的领域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9]73
儒家提倡孝道,佛教也提倡孝道,儒佛两家所说的孝道有何差异?南亭长老指出:“儒家的孝是狭义的,佛教之孝则更深刻一层。”[9]100南亭长老以儒家之孝为“狭义”而以佛教为“更深刻一层”,当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儒家只讲此生此世,只是对此生此世的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佛教相信众生在无穷无尽的轮回过程中,有无数的父母,诸如《大方广佛报恩经》上说,我在过去轮回于六道之中受生的时候,一切众生皆曾作过我的父母,我也曾经作过一切众生的父母。其二,儒家孝道只是讲生养死葬,显亲扬名,光宗耀祖,而佛教为了报答一切众生之恩,故修行布施身外的财物,身内的骨、肉、筋、血、头、目、手、足,有需要者,难舍能舍,一切给予,从无悔恨。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所说,父母对于子女,怀胎、生养、乳哺,随时将育,方能长大成人,子女左肩担父,右肩负母,经历千年,即使便利背上,都无怨心,虽然如此,犹不足报父母如天之恩,真正可以报答父母深恩的,是引导他们听闻佛法、恭敬三宝、皈依三宝,让他们得到安隐,生活上精神上有了归宿。[9]100-101南亭长老的相关论述表明,至少自宋元以来,以出家修行的方式孝敬父母、报答父母已成为中国僧尼坚持戒行清净的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孝道的大旗一直掌控在儒家手中。但近代以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家庭往往由于其“封建性”而备受革命者的攻击,孝道作为旧道德的代表其合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即便是那些以振兴儒学为己任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孝道也往往敬而远之。因此说,南亭长老等一批高僧大德弘扬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维持其未坠之绪的意味,而佛教在维持中国文化传承不绝方面的重大作用也由此可见一斑。
[1] 成一.成一文集[M].台北:万行杂志社,1994.
[2]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2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3]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4]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4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5]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5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6]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8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7]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1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8]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7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9] 南亭.南亭和尚全集:第10册[M].台北:华严莲社,1994.
(责任编辑:祝春娥)
ThePromotionofFilialPietybyNantingMaster
Han Huanzhong1,2
(1.InstituteofReligionStudi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2.ResearchDepartment,JiezhuangResearchCenterofBuddhistStudies,Suzhou,Jiangsu215123,China)
Master Nanting was not only a monk of Huayan sect of Chinese Buddhism, but he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While giving lectures about Buddhist classics, from time to time Master Nanting appropriately expressed his own views when filial piety was involved so as to elaborat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in a sense. He was often invited to the prisons in Taibei to carry forward Buddhism. When confronted with such a group of special audience, he still preferred to promote filial piety to them. As the founder of Zhiguang Business and Industry School, he persisted in giving students lessons about moral education every week. In the textbooks compiled by himself, he also designed special sections about Buddhism and ethic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filial piety, except the normal promotion. Thanks to the promotion of Master Nanting and other monks, filial piety has been preserved up to now, which has fully proved that Buddhism ha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culture.
Master Nanting; filial piety; promotion
B82-055
A
2095-4824(2017)05-0020-05
2017-03-02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5ZXB003)
韩焕忠(1970- ),男,山东曹县人,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教授,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