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报纸的“文化民生”理念与实践
2017-11-23何胜坤
□ 文/何胜坤
民族地区报纸的“文化民生”理念与实践
□ 文/何胜坤
如何办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民族特色和个性?作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媒体更应以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视角,记录少数民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此外,加强本地新闻、资讯、民族文化和旅游板块等尤为重要。
民族地区 报纸 特色 方法
民族地区报纸应以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视角,记录少数民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要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用脚板来写新闻,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百姓生计,关心百姓文化生活,其中,加强本地新闻、资讯、民族文化和旅游板块等尤为重要。
一、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强化专栏和评论
近年来,黔西南日报社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各类新闻栏目以少数民族视角、以其熟悉的内容、喜爱的形式以及价值取向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彰显“文化民生”理念,刊发了一系列“民生·民声”报道,讲好黔西南故事,传播黔西南声音,展现黔西南形象,真正办成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黔西南日报》先后开辟了“走进民族村寨”“脱贫攻坚战区行”“变化就在身边”“兴商故事会”“乡土人才颂”“走进民族村寨”“百姓之声”“走进社区警务室”“清风亭”“关爱农民工”等栏目。
其中,“走进民族村寨”栏目上的文章全部是记者亲历采写,体现了“走转改”的成果和内容,而“乡土人才颂”则是宣传黔西南州农村优秀人才的一个阵地,这个栏目所刊登的稿件内容是由地方人事部门推荐的先进人物,栏目对报道对象从思想深度到事迹的感人程度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而与黔西南州委组织部合办的“为党旗增辉”则历时半年,展示30多位各条战线的优秀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这些不同栏目交替刊出,内容包括先进人物事迹、社会各条战线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出现在广大干部和群众生活中的新事物、新风尚等等,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清风亭”“众说”则是两个刊载小言论的专栏,专门就有关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议论,截至目前,栏目已发稿200余篇。这种小言论一方面丰富了版面的内容,增强了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报社编辑、记者们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升。
二、重视通俗化、信息化、针对性,强调民族文化特征
在民族地区办报要注意符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努力做到通俗化,一方面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介绍外部信息,增加相互了解。
首先,从内容上看,少数民族的新闻是受众所最关心、最欢迎的,是与其民族生活、生产、文化、政治相接近的,所以,民族新闻要抓好富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各项活动的报道,宣传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为少数民族文学、音乐、曲艺、体育等方面开辟专栏、专版。
其次,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易地扶贫搬迁需要政策、需要信息、需要科学技术,应多方面为其服务。为满足读者对报纸的多方面需求,应重视和加强服务性,《黔西南日报》除了开辟“政策顾问”“读者来信”专栏,回答解释一些重大政策性问题,针对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资源的实际,还大力介绍科技知识、科技信息,为少数民族群众掌握科学知识开启勤劳致富之门。
最后,《黔西南日报》还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群,组织不同内容的报道。如,“变化就在身边”报道的是发生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故事,“爱心行动”写普通人物奉献爱心的义举。在这类报道中,黔西南日报社把追求良好的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稿件坚持以事实说话,突出小中见大的特点,而不“贪大求洋、虚张声势”。很多稿件的内容看似貌不惊人,但由于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来自基层一线,来自百姓的生活之中,所以读来可信、可亲,广大读者很容易接受。
三、突出品牌拉动,“全媒体”也要接地气
多年来,报社把《黔西南日报》定位为“黔西南百姓自己的报纸”,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同。报社记者采写出一大批符合时代需求、反映群众心声的新闻佳作,用鲜活的事实、丰富的形式,讲好黔西南老百姓的故事,传递黔西南发展的声音,展示“奋进黔西南”的好形象,客观记录了黔西南发展和时代进步。在贵州省2015年度报刊核验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黔西南日报》由2级升为1级,是贵州全省近10年来唯一得到晋级的州、市报纸。
品牌的巨大价值空间,还体现在它对全媒体的牵引作用。《黔西南日报》在融合发展的转型过程中,不贪大求全,而以“适合”为第一要义,将看似传统的手机报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目前,黔西南日报社已经陆续启动了少数民族汉文彩信手机报,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每日实用的新闻资讯,同时注重自采自编,将其作为媒体品牌的另一个推进器。
(作者是贵州《黔西南日报》综合新闻部主任)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