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利用与保护
2017-11-22
传统村落利用与保护
◎李宗利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化等多重挑战与冲击,传统村落正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村民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广大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传统村落;公共经济;村落保护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史中,形成了具有典型性的农村面貌——传统村落,它由家庭、家族或氏族通过血缘纽带,不断传承村落内在的历史传统,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1]。然而,长久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旅游开发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遭受“建设性、开发性与旅游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2]。目前,虽然已有4157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了国家保护名录,但是传统村落仍然面临“空巢化”“旅游化”以及“千村同面、万村同貌”的特色危机,亟须拯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村民及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内在要求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且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村落成员的生产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形态,从表面化的形式展现到隐性化的内在文化秩序,代表着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成员间通过互相关联、内在互动,传承文化,发挥社会功能,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既是我国传统社会中历史、文化的精神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文明、政治的基本载体,更是我国以及全世界最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3]。
作为社会单元内在结构最为紧密的小群体,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多样、文化成分多元,蕴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文字、古物,这些文化信息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传统村落既是一个由物质形态要素与非物质形态要素等构成的复杂系统,也是村民世代居住的场所,与居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涉及到其文化内涵、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个层次,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经济和村落社会等多个方面。民族的历史文化、千年的田园风景及人文内涵、乡村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传统村落的生命。
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是一个文化战略问题,要注重挖掘村落核心价值,包括村落村民、民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以及周边环境等。守住农村的文化底线,才能留住传统村落的“真”。对传统村落保护,须提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高度来认识,要遵循村民生活规律,由村民主导来进行管理,保存村落的特点及精神。传统村落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从保护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护并建设好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村落“活”下去。
面临的困境
传统村落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等。从2000-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10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表明村落消亡趋势迅猛和不可阻挡[4]。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村落的特色风貌和整体格局遭到破坏
(1)传统建筑老化破败。一方面,大量传统乡土建筑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功能丧失。另一方面,新建现代民居与原有景观存在显著的不协调情况,破坏传统村落建筑风格。
(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传统村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卫生环境恶劣、公共设施过度使用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明晰界定产权,既是私人产权也是公有产权,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出现“公共地悲剧”。
(3)特色风貌不断丧失。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集中居住区,推进强制农民上楼居住的所谓“新农村建设”模式;经济条件改善后的部分村民“拆旧立新”和“标新立异”等,导致村落资源过度开发,致使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遭受破坏。
2.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且空巢化严重
(1)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在中西部广大偏远农村地区,青壮年农民几乎倾巢离土、离乡、弃农而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人群”,种地和建设新农村主体的缺失,致使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濒临瓦解。
(2)村落的空心化。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部分村落出现了人去村空景象。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方式,成为新生代农民的倾心选择。许多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年轻农民,从“空巢”到“弃巢”,已在城市定居与就业。
3.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
(1)文化遗产传承人稀缺。传统村落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它们全部的历史、文化与记忆都在世代居住的村寨里。文化遗产传承一般是通过年长族人的口口相传方式进行,村寨就是他们的根,如果传统的村寨瓦解了,伴随遗产传承人消失,这个民族也可能就名存实亡、不复存在了。
(2)民间工艺濒临失传。大部分传统工艺品经济价值不大,很多年轻人放弃手艺外出务工,传统工艺后继乏人。一些掌握绝活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甚至“人死艺亡”,很多民间艺术就此失传。
(3)风俗节庆逐渐淡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平时的生活水平与节日没什么区别,各种风俗、节庆活动已慢慢被人们遗忘。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传承、认同与热爱逐步消亡,造成村落文化传统的断裂。
原因分析
传统村落面临困境的根源除了我国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以及重建设轻保护等思想因素之外,还有公共资源开发利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文化生态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原因。
1.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效率不高
一是产权归属问题影响。传统村落是公共资源,由于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村落不能进入市场自由交易,也不能自由转让,影响原住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二是保护规划欠科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大都是政府主导推动,而原住民参与较少。三是保护资金不足。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资金与项目招商引资,社会资本投入少,原住民利益无保障。
2.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传统村落保护必须尊重村民意愿,满足村民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需要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做好交通、供水供电、排水与垃圾处理等工作,改善居住环境,让老百姓住得舒服,愿意留下来生产生活。
3.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共建共享不够
如何避免过度或不当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挑战。当商业开发只是把古村落当作一种产业而过度商业化,必然会对村庄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剥夺原住民自主参与机会和主体性权利时,原住民的做法是坐守或观望。
路径思考
针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利用与保护的关键在于保护农村的文化生态,通过明晰产权,盘活传统村落公共资源。
1.合理规划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布局
开发传统村落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近年来,随着乡村民俗旅游的兴起,旅游元素迅速融入到村落的开发中,政府需要对村落进行空间布局,让村落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审美感。一是清晰划分村落开发用地与农业用地的边界;二是村落道路要分级设置(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宅间路),公共空间分为集中式的大型公共空间和分散式的小型公共空间,其除了承载日常活动外,也发挥文艺表演、健身锻炼等休闲娱乐功能。三是公共空间规划要符合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保留传统村落景观的原始面貌,注重村落景观格局的完整性与连续性。
2.合理利用与保护传统村落
“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是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在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建立平衡。首先需要确定产权。一旦产权确定,无论把村落资源初始产权授予谁(村民集体还是村民个体),都要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采用市场交易方式解决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开发商经济利益(开发)与社会利益的均衡(保护),避免“公共地悲剧”。
3.有效提供传统村落的公共物品
村落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包括政府与市场,他们共同发挥作用。一是接近于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高成本、低收益特点,这就会使得免费搭便车者很难被排除在外。二是鼓励农村自治组织成长,提供市场化的公共物品,使之担负起提供地方性、差异化公共产品的职能,在市场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发挥农民集体共同行动的效率优势。三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提供准公共物品,即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路径的优点,以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互补为基础,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其在准公共物品供给上的有效作用。
4.加大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保护与修缮其物质载体——传统村落中的老建筑,而且要在保护过程中避免陷入 “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局面。发展有岁月记忆、人文底蕴、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村,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理,遵循传承创新之道,践行生态文明之路的美丽乡村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村落生态文化建设中,通过完善落实生态保护制度,实现村落生态文化保护与村民脱贫致富。
[1] 胡彬彬. 传统村落的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 [2016-5-12]. http://cn.chinagate.cn/opinions/2016/05/12/ content_38436757.htm
[2]卢丁方.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 浙江日报,2014-9-5.
[3]胡燕,陈晟,曹玮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 城市发展研究,2014,(1).
[4]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类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论坛,2013,(1).
(作者单位:中共张家界市委党校)
编辑:云霞
TU982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