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训的意义、特点和功能

2017-11-22雷光斌

老区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校训培养目标育人

雷光斌

大学校训的意义、特点和功能

雷光斌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治校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伦理性、育人性等特点,试从个人、学校、国家层面揭示大学校训的重要意义,进而论述大学校训的重要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大学校训;意义;功能

在论述大学校训的意义、特点和功能之前,先要回答“什么是大学校训”这一问题。所谓校训,《中华百科词典》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校训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

所以,大学校训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校训要简短易懂,便于师生将校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二是具有针对性,依据大学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三是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大学校训是治校理念、校园文化、培养目标等内容的集中表达。

一、大学校训的意义

(一)从个人层面来看

一是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大学校训多以“德”为主要内容,据统计的116所国内高校校训中,有关“德”的校训就有30条。大学校训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德行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实用型知识和引导学生的日常实践行为。二是引导师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国内大学校训普遍以“博学”、“笃学”、“尚学”等来引导师生树立 “勤奋好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引导师生怎样做好学问,例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告诉师生:做学问要勤奋好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思维,学与行要相一致。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校训彰显着学校的治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如师范类院校多以“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来表达培养目标是德行兼备的师范类人才;医科类院校多以 “扶伤济世”、“厚德济生”、“仁慈谨慎”等来教诲师生要具有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医德和敬业谨慎的工作态度;会计类院校多以“诚信”、“不做假账”来引导师生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念。

(三)从国家层面来看

一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队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铸就雄厚的人力资本,引导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淀丰富的理论知识,善于思考,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鼓励师生不畏困难,抵制社会的浮躁心理,潜心钻研。二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习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要越多越好,本事要越大越好。”大学校训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大学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放眼未来,合理规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大学校训的特点

大学校训凝练着大学的治校理念、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同时,它也鞭策着在校师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经过分析,笔者将校训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伦理性

教育的伦理性是衡量教育教学的价值维度,一则好的大学校训必须要合乎道德伦理的规定。从教育目的上来看,大学教育不仅追求知识的集成与创新,而且还追求着学生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完善,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例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于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这是《中庸》中强调的君子为学之道,“诚”是君子的优秀品质,要成为君子需要具备“学、问、思、辨、行”五方面的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学问要认真做到学习广泛的教育内容,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要要详尽地询问他人,自己要善于思考,具有清晰的辨别思维,坚定不移地坚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清华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于《易经》、厦门大学的校训出自于《大学》、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以上这些著作都是我国传统的经典著作,其核心内容大都是“礼”,因此大学校训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二)相对稳定性

大学校训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大学校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其价值追求的相对独立性和不变性。大学校训一经确定,不会轻易地变更,因为校训代表着学校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所以时代更迭也不大会影响校训的变更。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是1926年孙中山先生留给中山大学师生的最后遗训,从校训确立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像中山大学校训一直沿用的大学还有很多,如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师生的学习目标和处世准则,虽然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更迭,被赋予新的解释,但是其基本内涵亘古不变。剑桥大学自1209年建校至今,其校训一直为“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

(三)育人性

教育直接面向的是人,是教育者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和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具有育人性。育人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授各门学科知识,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讲授将科学知识(间接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继承与发展;二是注重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平和懂得做人的准则。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正德厚生、笃行敏行”等,这些大学校训都反映着德育为先的教育诉求,即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应摆脱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思想束缚,注重关爱学生,时刻想着学生的利益和发展诉求,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践行道德教育的要求,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

三、大学校训的功能

大学校训是各所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一)导向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大学生不仅要刻苦钻研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校训是大学历史文化与育人理念的高度凝练,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前行方向;校训是治校理念、育人观念、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练,是各级各类高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引导各级各类高校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让每位大学生将校训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并规范引导其日常的实践行为。

(二)激励作用

大学校训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大学校训激励着广大师生主动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于学生而言,要将校训作为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不仅要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将 “天人合一”、“德”、“忠”、“信”等传统德行的思想内涵内化于心,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坚持环境保护、对他人忠诚和讲诚信的理念,这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教师而言,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培养者,教师要率先垂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扎实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知识,关爱学生,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严守职业底线。

(三)评价作用

大学校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何种社会功能;二是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何种知识结构。从这个层面来看,大学校训是对大学教学提出的总要求,是对教育工作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据大学校训的要求,可以评价学校的治学理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民主、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否达标等。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2008,(2).

[3]刘春芳.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涵与当代启示——以中山大学校训为例[J].时代教育,2009,(5).

[4]李翠.“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探索,2005,(4).

[5]姚德义.大中学校校训集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雷光斌(1980—),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管理。(江西南昌 330003)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校训培养目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