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风流江西》的文化阐释

2017-11-22何世剑

老区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雅乐风流江西

何世剑 张 晨

歌曲《风流江西》的文化阐释

何世剑 张 晨

《风流江西》热情讴歌了江西八位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功绩,处处彰显出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创新地激活了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及形式,自觉传承了古代“集句”诗性智慧,大力弘扬了中华“雅乐”美学精神。

风流江西;文化阐释;古诗词吟诵;集句诗;雅乐精神

由朱虹作词、田信国作曲、张也演唱的歌曲《风流江西》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社会热烈的传唱与讨论。该作品曲调深情、旋律优美,处处彰显了江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不仅让江西人民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成为了诠释江西文化的一张新名片。本文主要对歌曲《风流江西》进行文本细读批评和文化阐释分析,把握它对中华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的传承弘扬,体认它对古代“集句诗”诗性智慧的自觉承传和对中华“雅乐”美学精神的阐扬表现。

一、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及形式的激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古诗词的流传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民群众对诗词的吟诵和口口相传。查检《风流江西》的歌词,古诗词的使用占了大量的篇幅,其不仅仅是对厚重的江西诗词文化的颂扬,更是对中华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形式的激活。

第一,传承弘扬了中华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吟诵诗词,言志抒情,这一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诗歌发端之经典——《诗经》。《诗经》包含有风、雅、颂三类型,皆可以合乐歌唱,其创作的很大部分来源于当时的民间歌谣。相传周代专门有负责收集诗歌的官员,在每年的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振动着木铎,收集民间歌谣,将反映民生疾苦欢乐的谣谚,加以整理,再由宫廷乐师谱上曲子,演唱给周天子听,使主政者能及时把握底层社会状况。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中反映出至圣先师孔子曾对《诗经》做过删改编订的整理工作,以使之思想内容 “温柔敦厚”。《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3]太史公司马迁的这一评断,见出孔子编撰《诗经》,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积极重建了“礼乐教化”的文明传统。在诗词的兴盛时期,人们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也往往通过吟诵这一形式达到与创作者情感契合的目的。吟诵这一传统流传至今,虽然在腔调、形式等方面有所变化,但其活力依然不减。《风流江西》,检旧词、谱新韵,较好地传承弘扬了中华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歌词选自江西历史上陶渊明、欧阳修、朱熹、王安石、文天祥、杨万里、解缙、汤显祖等八位文化名人的经典诗词,大力讴歌赞颂了他们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文化影响,赓续了赣鄱大地的优良道统、学统、文统。

第二,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结合焕发新的光彩。我国的古诗词创作讲究平仄、声律、节奏、押韵。音乐亦重节奏、旋律、和声、音色,为不可或缺的四要素。古诗与音乐的结合往往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意境。“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4]无论是早期的《诗经》、《楚辞》,还是汉乐府、唐宋诗词,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联系紧密。古诗的音乐性也是其在后世流传不衰,引人畅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往往将诗词吟唱作为一种十分隆重的礼乐教化传统,如春秋时期诗、乐、舞融合一体的“雅乐”,《论语》云:“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5]这充分展现了在礼乐教化制度的背景下,人们对音乐与古诗词结合的推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许多古诗词的唱腔已经难以稽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传播流行。到了现代,人们开始用现代的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给古诗词吟唱注入新鲜的活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古诗词音乐作品之一。该作品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蛰居密州时所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为世人耳熟能详。这首词由梁弘志谱曲,邓丽君演唱,题名为《但愿人长久》,收录到专辑《淡淡幽情》之中。此曲本来就情感哀怨忧伤,意境冲淡悲凉,加之邓丽君的独特唱腔演绎,更将幽怨哀愁之情完好地表达了出来。这首歌常唱常新,版本众多,在华语乐坛享有重要的影响力,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了苏轼这首词的魅力。与《但愿人长久》相类,《一剪梅》《雨霖铃》《春歌》《枫桥夜泊》《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古诗词歌曲层出不穷。这类歌曲大多在原有的诗词意境上进行谱曲,歌词短小精炼,旋律婉转悠扬,它们大多运用中国古典乐器伴奏,拖腔、行腔在演唱中也常常运用,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展现了浓浓的中国风采。在《风流江西》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经典诗词配上动听旋律,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句式相间,让音乐更富有跳跃性、节奏感,经由张也甜美演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第三,音乐唱响江西厚重旅游文化资源禀赋。正如《风流江西》歌词所言,“穿越历史风烟,回望文化之巅”,在江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曾经产生了多少风流雅韵,其璀璨光彩照亮了中华大地。赣鄱大地素来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才子佳人辈出,文人墨客流连,尤其是在宋、明两代,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文化辉煌,屹立于当时华夏文化之巅。《风流江西》回视历史文化,选用籍贯为江西的著名诗人才子所作古诗词,艺术地、审美地将之连缀成篇,加以谱曲演唱,这既是对中华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的自觉接续,又是对江西文人之文化文学贡献的检视巡礼,还是对江西旅游文化资源禀赋的梳理开发和品牌打造。歌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选自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选自宋代文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这些诗句,句句经典,人们耳熟能详,能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有助于打造江西旅游文化新名片。在诗句的情感表达、文化叙事方面,或豪迈壮阔、或意蕴悠长、或洒脱超俗、或砥砺前行,“壮美”与“优美”并存,“典型”与“意境”同在。尤为可喜的是,歌词并不是简单地古诗词罗列,而是进行了新的创意编排,用精审洗练的语言对诗词作者及其历史功绩进行评议阐释,帮助受众更好地认知和铭记江西古往先贤的伟大功勋。如:“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解缙编《永乐大典》,盖世奇珍;闲居玉茗堂,情寄牡丹亭,汤显祖《临川四梦》,石破天惊。”歌词内容充实,形式对仗工整,蕴含了历史典故、文化轶事于其中,既回顾了江西文化名人的经典诗句,又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贡献揭示了出来,雅俗共赏之中,唱响了江西文化。

二、古代“集句”诗性智慧的自觉传承

集句诗,是指将前人所写的诗句连缀成文,形成一首新的诗作。集句诗是我国浩瀚文学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具有重要的文化、文献价值。集句诗在诞生之初,并不被主流文坛所认可,仅被视为一种文字游戏。集句诗在宋代得到了发扬光大,为文人墨客追捧,产生了多种门类和经典作品。之后,集句诗的发展趋于缓慢,创作与研究者屈指可数。

集句诗的形式主要有:一是集同一诗人诗句成新诗,如文天祥之“集杜诗”:

读书破万卷(《赠书右丞》),许身一何愚(《赴奉先咏怀》)。

赤骥顿长缨(《述古》),健儿胜腐儒(《草堂》)。短短四句诗,均选自杜甫诗篇,情真词挚,意境完整,行文豪迈壮阔、潇洒飘逸,将杜甫一生的仕途不顺、人生追求、满腔抱负较好地展现了出来。

二是集多位诗人诗句成新诗,如黄庭坚之《同吉老饮清平戏作集句》:

飞盖相追随(曹植《公燕诗》),携手共行乐(谢朓《游东田》)。

我有一樽酒(佚名《别诗四首》),聊厚不为薄(佚名《古诗十九首》)。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众鸟欣有托(陶渊明《读山海经》)。

密竹使迳迷(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初篁包绿箨(谢灵运《于南山往北经湖中瞻眺》)。

有渰兴南岑(张协《杂诗》),森森散雨足(张协《杂诗》)。

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夕阳暧平陆(谢瞻《王抚君庾西阳集别作》)。

蚕月观时暇(颜延之《秋胡》),振衣聊踯躅(陆机《招隐诗》)。

沈迷簿领书(郭三益《题广度院》),未尝废邱壑(谢灵运《斋中读书诗》)。

王度日清夷(傅咸《赠何劭王济》),镇俗在简约(应劭《敬张华》)。

人生非金石(佚名《古诗十九首》),亲友多零落(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漆园有傲吏(郭璞《游仙》),君平独寂寞(鲍照《咏史》)。

所愿从之游(沈约《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逝者如可作(谢瞻《张子房诗》)。

所集诗句均来自其他诗人诗作,却如出一人之手。诗歌风格、意境、情感浑然天成,咏物抒情,启承转合,无一丝雕琢之感。即如叶大庆在《考古质疑》中所说 “浑然天成,初无牵强之态,往往有胜如本诗者”。[6]

三是集同代诗人诗句成新诗,如王安石之《示黄吉甫》,所集诗句的三位诗人均来自唐代:

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势比凌歊宋武台(杜甫《题池州贵池亭》)。

尘世难逢开口笑(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生前相遇且衔杯(杜甫《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总之,集句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歌曲《风流江西》在承传光扬这一古代“集句”诗性智慧基础上,对当代歌词创作艺术有创新探索,体现在它不仅自觉地延续了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等江西籍名诗人“集句”艺术传统,而且在一首歌词的创作中将代表性的同一地区——江西籍贯诗人、文学家的脍炙人口的诗作集合于一体,彰显了一种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不畏浮云遮望眼,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登飞来峰》《元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流江西》歌词采用集句诗的形式表现,辞采雅丽、情致高古、思想深刻、意境悠远,无不“切合题意、情思连续,句句精美、打成一片。”[7]颂唱着这首优美的歌曲,受众可以感受到赣鄱大地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厚,人文精神的不绝如缕,美学精神的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8]《风流江西》在艺术创作上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将“集句”诗性智慧与歌词创作相融合,实不失为一种根基传统的艺术创新,真正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采,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集句诗以古诗词为基础,结合歌词创作,曲调更自由,具有更强的民族特色,而且节奏婉转活泼,不拘泥于格式,内容感强烈。如《风流江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桃花源,谁不痴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醉翁之意,山水之间”、“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解缙编永乐大典,盖世奇珍;闲居玉茗堂,情寄牡丹亭,汤显祖临川四梦,石破天惊”等句,对仗工整,陶渊明、欧阳修、解缙和汤显祖等人的历史功绩通过朗朗上口的诗歌节奏清晰地传达开来,更便于品味与接受。

第二,有助于丰富民众精神意趣,点亮文化生活。集句诗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美学精神,是古人文化意趣的一种敞亮和演绎,带有一定的文化游戏意蕴。集句诗的吟唱,可以挖掘诗词背后丰富的历史人文传统,剖析诗词背后的时代文化内涵,镜鉴和反思当前社会审美文化。《风流江西》中“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白鹿洞学规,百世垂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一代诗宗,两袖清风”,分别用朱熹和杨万里耳熟能详的诗句,概述了二人的卓伟历史功绩。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的办学规范和教学宗旨,成为后世书院文化的典范。杨万里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展,为官清正廉洁,贞正节义,振兴国家,造福地方,为一代表率。

第三,有助于推动古今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认同。集句诗对创作者的要求很高,需学富五车、博闻强识者方能创作出意境、思想皆为上品的作品。将集句诗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歌词形式重新演绎,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与时俱进地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增强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好。《风流江西》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勇于变法,富国强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古忠臣,正气浩荡”等句,既光扬了王安石和文天祥高超的诗歌写作艺术,又将他们变法以富国强兵、抗争而威武不屈的革新精神、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等纵情颂唱,成为古今文化融合的新的艺术结晶。

三、中华“雅乐”美学精神的当代弘扬

“雅乐”主要指朝贺和祭祀所用的音乐,是儒家极力推崇的正统音乐,从审美方式来看,它表达和传承着士大夫政治文化精神以及政治伦理观念,“雅乐”美学精神体现的是儒家中正平和、井然有序的伦理规范和以礼教人、以德化人的道德传承。

“雅乐”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推崇“雅乐”,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有着充分的认识。孔子主张只有符合 “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声以为节”三个标准的音乐才能称之为雅乐。雅乐“尽善尽美”、“美善合一”,“美”强调音乐的形式美,即音色美、节奏美、旋律美,动听悠扬,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善”强调音乐的内容要积极向上,道德人格崇高,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使听众在欣赏音乐时也能感受到歌词的文化内涵、思想、文学色彩。“雅乐”与“郑声”相对,“郑声”即“新声”,“郑声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淫’而不‘和’,不合于礼,不合于‘中庸’之道。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0]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接受包含“雅乐”在内的《诗经》的熏陶,它的作用不在于外在的修饰,而更多的是内在的潜移默化,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教化作用。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1]从这点来说,“雅乐”不仅仅可以教育民众,移风易俗,还有助于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时至今日,上古“雅乐”虽在传承中散佚,但其蕴含的精神却延绵不绝,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面对现代性危机,我们依然应该提倡“雅乐”,重视“雅乐”的社会功用,传承“雅乐”美学精神。

《风流江西》歌曲颂扬的八位江西历史名人在传承和弘扬“雅乐”美学精神方面皆有过重要贡献,他们或注重完善道德的教化传统、或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或传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而针砭时弊,以高蹈的姿态矗立于历史舞台。

第一,《风流江西》导人向善。雅乐典雅规范,可以启发人的善心,使人感到快乐而脱于邪僻。《礼记·乐记》记载:“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12]这段话较好地概括了雅乐的性质及功用。《风流江西》选择赞颂的江西八位历史文化名人,均为道德楷模,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其精神一直滋养着后人向“善”。如陶渊明诗歌继承了《诗经》叙事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实地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桃花源记》对黑暗现实进行有力抨击,描述了一个没有战乱、美好安宁的理想世界。文天祥作为抗元将领,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表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感及崇高的民族气节,不断地激发后世民众的爱国情怀。解缙编写《永乐大典》,让许多经典文献得以整理和流传,他以儒学为本,主张兴礼乐、重人伦。汤显祖的戏剧宣扬个性解放,提倡人的自由,包含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具有强烈的现代文明色彩,他的《临川四梦》依然在当今戏曲舞台表演,成为难以逾越的戏曲丰碑。

第二,《风流江西》使人明德。孔子曾说《韶》尽美又尽善,而《武》尽美但未尽善。《韶》《武》作为上古雅乐,分别表现了舜以至诚感化天下、实行仁政和武王伐纣,孔子对这两首乐曲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他更重视道德教化,施行仁政,以德化人。《风流江西》是一首合乎“美善合一”原则的雅乐。所选择的代表性人物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朱熹等均主张以德育人,秉持礼乐相济的道德教化观。尤其是朱熹,他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礼乐治国,兴教育,明教化,还提出了明明德的自我教化观。《风流江西》大力颂扬这些江西先贤在推行仁政,以德教化民众方面的功绩,为当今社会道德重建注入了思想学养。

第三,《风流江西》谐和社会。中国的乐文化可追溯至远古的祭祀礼仪。相传尧时,命夔作乐,以沟通天地,与神交流。至周,周公制礼作乐,将宴饮祭祀乐(雅乐)与礼结合起来,成为独特的礼乐文化。以礼乐教化民众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即“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13],其中内含了“和”文化。雅乐盛行,则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充满宁静和高尚,一旦礼崩乐坏,则社会陷入混乱之中。儒家丰富了“和”的内涵,将之上升为政治层面,施行仁政,以德教化,和而不同,进而达到政通人和,内和外安。如王安石融合儒、道、释三家学说,以天人关系论、认识发生论、人性善恶论为基础,将社会教化学说系统化,对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构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风流江西》美化乡愁。《风流江西》之“美”主要表现在思想美、旋律美、歌声美、情感美。此曲旋律激昂上进,节奏层层推进、催人奋发,充满了感染力。它由我国著名演唱家张也演唱,嗓音浑厚大气、圆润饱满、激情澎湃、深情投入。不仅将江西人民对这片厚土的赤诚热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想主题十分贴合。这也是《风流江西》之所以能一经推出就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的主要原因。

综上可见,《风流江西》激活了中国古诗词音乐吟诵传统与形式,自觉传承了古代“集句”诗性智慧,大力阐扬了中华“雅乐”美学精神,增强了每一位江西人的文化自信,加深了他们对故土文化的无限热爱与深情眷恋。这首歌曲所传递出来的文人气节与豪迈情怀,将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江西人在实现江西崛起、提升江西文化软实力的康庄大道上砥砺前行。

[1](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程树德.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汉)司马迁.史记(六)[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宋)沈括.施适校点.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宋)叶大庆.考古质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清)沈雄.古今词话[M].古籍善本影印版.

[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0]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1](西汉)戴圣.礼记·孝经译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3](宋)魏了翁.礼记要义[M].宋淳祐十二年刻本.

何世剑(1979—),男,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与文化产业;张 晨(1990—),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江西南昌 330038)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传播与数据库建设”(15ZDB003);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发展视域中电视品牌构建与传播研究”(YS161017);江西省高校教改研究2015年度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XJG-15-1-12);2015年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JXYJG-2015-004)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雅乐风流江西
江西银行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芳华不再亦风流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雅乐的来龙去脉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中国雅乐史
诗就桃花吟风流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