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基于场域理论视野下的探究

2017-11-22詹建英李玉龙

老区建设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助推场域

詹建英 李玉龙

大数据环境下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基于场域理论视野下的探究

詹建英 李玉龙

“精神建构是教育的绝对使命。”作为校史的组成部分,学校精神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生力军,从构建人际传播场域、打造环境场域、多方共筑舆论场域出发,探究大数据环境下学校精神如何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对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数据;学校精神;高校学生党员;场域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承载着祖辈的希冀与国家兴衰荣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探究大数据环境下如何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对于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关乎党的发展

首先,高校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据统计,高校每年发展学生党员人数均超过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 1/3。[2]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不仅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和枢纽,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此,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不仅对于促进高校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乎党的前途与命运,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荣辱。

其次,目前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纵览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包括入党程序形式化,发展学生党员重数量轻质量,重入党前教育、忽视入党后的培养与再教育,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到位,学习方法滞后、教育模式传统等。特别是部分基层党组织依然采取组织学生开党会、听报告,在会上宣读文件等单向灌输的形式,方法单调,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党员教育虽“入耳”,但并未真正“入脑”“入心”。[3]同时,学生党员自身存在诸如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较强,这点在相关研究中都有数据调查佐证。此外,学生党员模范作用整体影响尚不明显,部分学生党员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薄弱,责任意识不强,并未最大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

(二)大数据环境给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带来挑战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领域的权威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对其的解释:“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5]由此可见,数据(信息)量大,数据(信息)种类多,数据(信息)处理速度快等是大数据环境的特点。具体到信息传播领域,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传播发展呈现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的趋势,信息的接收者也更多地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工作、娱乐、表达自己意见等。[6]换言之,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广,传播信息的渠道与方式也越来越便捷多样。这对于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既提供发展机遇,也带来潜在威胁。

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为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党员队伍培训内容,丰富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信息的庞杂,势必存在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各类文化交融激荡、多元价值观强烈冲击着高校学生党员思政教育引导,加大了学生党员队伍舆论导向的难度,影响学生党员队伍的发展。综上所述,探寻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发展

什么是 “学校精神”?学界并未有统一定义。1996年,有关学校精神的研究才在我国学术界出现,且相关研究资料也相对较少。不少学者在讨论学校精神时,都将其视为能潜移默化影响人、塑造群体形象的一种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性力量。“所谓学校精神,就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办学宗旨、办学成就、校园面貌、师生群体诸因素体现出来的一种学校理念”[7]

显然,学校精神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始终,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积淀,具有凝心聚力,优育人才的作用,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源泉,既是校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宝贵资源。[8]“精神建构是教育发展的绝对使命。”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精神的重要性愈加彰显。对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学校精神无疑是重要的育人资源。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高校党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视角。

三、场域视野下学校精神助力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场域”(field)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分化了的社会是由各种相对自主的游戏场域组成。每个场域都是一个拥有自身法则、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9]高校也是由各种复杂矛盾关系的多元位置所组成的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场域特征。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大数据环境下,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

(一)“以人为本”构建人际传播场域

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需要发挥人的作用。这里的“人”首先是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高校开展育人的重要主体。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应坚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精神相结合,将学校精神融入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通过传统的人际传播,如课上课下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借用大数据环境下新兴的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学校精神的熏陶,更好地帮助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其次,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即将杰出师生、优秀校友事迹与学校精神,融入学生党员培训的全过程。特别是在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入党后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将学校精神及榜样人物的影响最大化,形成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人际传播场域。以东华理工为例,在“艰苦奋斗、爱国荣校”学校精神的浸润下,学校涌现了退休后30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的核化学分析专家宋金如,扎根边疆十余载,屡次历险依然坚守的周义朋等典型,他们用行动践行了学校精神,本身也成为重要的育人内容,引领和激励着学校师生砥砺前行。

(二)齐心协力打造环境场域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利用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需要构建学校精神育人的环境场域,包括打造彰显学校精神的视觉载体,并融入到学生党员培训过程中,如将体现学校精神的校训、校风、学校LOGO引入学生党员授课的PPT中,使蕴含学校精神的物化形态成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沃土;挖掘彰显学校精神的校园好人好事,并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在师生特别是学生党员中进行传播教育,营造学校精神的育人精神氛围;建章立制,将学校精神纳入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明确学校精神为培养学生党员的重要内容。同时,针对存在学生党员培训方式单一的现状,借助大数据背景下,挖掘多种培养方式,如开设手机在线授课培训,开辟专门的学生党员网络学习平台等,将传统授课与新媒体授课相结合,多形式打造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工作的育人环境。

(三)“大宣传”理念下多方共筑舆论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同样需要“大宣传”理念,多方努力共同为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舆论场域。而良好舆论场域的形成,不仅是高校党委宣传部的责任,更是需要涉及学生工作的各个部门的努力与合作,包括高校党委组织部、教务处、学工、团委等。大数据环境下,一方面党委宣传部应加大对凸显学校精神的人与事的正面宣传力度,同时相关部门要将其贯穿在学生党员的培训全过程;另一方面,当舆情发生时,学校应第一时间正面处理,党委宣传部应同相关部门,正确处理甚至“化危为机”,为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学生党员使用的校园官方平台,如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博进行学校精神及正能量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主题教育网站及平台的监控与管理,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源头管理,重点关注学生常用的如贴吧、QQ、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动态,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与调研,以便及时正确应对舆情的出现,努力构建学校精神助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1]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青春梦”[J].党史博采(理论),2015,(3).

[2]林碧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曹济群.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2).

[4]范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17,(2).

[5]维克托.迈尔,肯尼思.库克耶.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胡静.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7]余惠斌.学校精神和现代人格教育[J].上海教育,2003,(12B).

[8]詹建英.发挥校史育人功能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精神为例 [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4,(9).

[9]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1998.

詹建英(1986—),女,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李玉龙(1988—),男,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2016年度项目“大数据环境下学校精神助推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基于场域理论视野下的探究”(16DJQN045)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助推场域
挖掘灵渠文化 助推灵渠申遗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查无此人
健全五种机制 助推人才兴检
合阳“两团一队”助推乡村振兴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