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如何落实“语用”训练

2017-11-21徐梅芳

关键词:语用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徐梅芳

【摘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重在“用”字。而语用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语言的精准把握和学习活动的精心策划,以“语用”为核心,建构教学内容明朗化、课堂环节“精”“深”化、学习活动结构化、言语实践增值化的“四化”课堂,让学生在发现、感悟、模仿、创造等积极语用状态下感受语言魅力,习得读写经验,生长言语智慧,提高语用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章主要以S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课文为例,从朗读文本、品析语言、揣摩表达、传承文化四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回归本位的语用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用教学 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0-160-02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低效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界。那么,现代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是什么呢?百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与教训证明,既不是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传授,也不是虚空的“人文意义”的理解,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训练,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功能教学。即“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时间爱你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从而建构言语能力。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要突出“语用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语用教学呢?

一、重视朗读 培养语感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文词优美,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渐对课文整体有了感知的过程,对语言有了理解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和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包含的思想和语言艺术养分,有助于培養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教师在朗读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云雾或观察云雾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云雾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声朗读课文,自由读、齐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边读边体会庐山云雾的与众不同,感悟庐山云雾的美。二是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云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三是在朗读中体会语句的美妙,丰富语言的积累。对学生喜欢的句子还可让他们多读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达到以声传情、以读促悟的目的。

二、品析语言 提升语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能力。学生语感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实践。语用教学可以说是通达语感的桥梁。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班长马宝玉举起磨盘大的石头砸向敌人,为了让学生感受“砸”这个动词的准确及背后的意义,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作者用“砸”这个字?换用扔、投、丢这些词行吗?学生回答:“不行”。接着引导学生想一想“砸”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气大,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力气大?并根据回答顺势利导,说明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深。为什么如此仇恨日本鬼子呢?这时教师出示当年日本鬼子在我国做出惨无人道、伤天害理的资料。此时,学生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案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非常真实地感受到“砸”这个动词的准确而精妙,从而领悟典型的动作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方面的表达效果。随着教材理解的深入,学生对课文中五壮士的英勇形象感悟更深。这样,学生对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会有更深的体会。而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

再如S版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课,作者为了表达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文章多次用到“悄悄地”一词,如“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悄悄地”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母亲悄悄地躲出去,而后又悄悄地进来?感受母亲细腻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情同身受的感觉,真正达到“教学润无声”的效果。

S版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有这样一个语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常”,即不直接点出父亲挖了36小时,而是把表示时间延续的数量词并排罗列;二是句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之间用逗号而不是顿号?让学生阅读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以此帮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在于,一方面能感性化、具象化地呈现父亲挖掘的艰难与漫长,感受父亲坚持的不易与可贵。另一方面能留下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利用留下的空白,让学生想象填补,在“8小时”、“24小时”后,父亲会是什么样的,给这两处补上此时父亲的外形和动作,如此,达到以写促读、读写互动的理想境界,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目标。

三、揣摩表达 储备语识

语识储备,主要指储备文章学知识、文体论知识、逻辑学知识、修辞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等,这些语用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语识储备,间接地为实际的文字使用提供了精致的建筑材料和优雅的建筑工艺。储备之用,是一种改变气质、增加底蕴的语用学习,较之直接之用,它来得更深刻,也更为关键。

每一篇课文,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教学时理应引领学生感知、揣摩并在习作实践中应用。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只有建立了“模型”,练笔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才能成功。

如S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拇指汤姆》一课,作者抓住汤姆只有拇指大的特点写冒险经历,《坚定的锡兵》一课 ,作者抓住锡兵的坚定来写。这两篇课文,都是围绕一个特点把事物写具体。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些课文的特点,教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结合本单元习作要求,开展小练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海上日出》、《西风胡杨》等课文,均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西风胡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可让学生进行仿写。

四、传承文化 涵养生命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明确的方向。在教学中,适时抓住课文中体现的中华文化,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S版五年级上册王昌龄的《出塞》一诗,诗中出现了月亮这一典型意象。教学时可抓住月亮这一意象体会边关战士思乡心切而不能归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想想还学过哪些诗词中提到月亮的古诗,让学生自然而然体会月亮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意象,人们看到它,就自然而然联想到了家乡、故土、故园,于是月亮就成了“思乡”的代名词。诗歌有了意象,能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破解语言密码,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把握,将其领悟、内化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去思考,去总结,探寻真正适合孩子的语用训练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刘仁增 . 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王元华.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用教学,载《语文建设》,7—8期,2008,(03).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