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构机制研究

2017-11-21乔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乔薇

摘 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形成并逐步推进,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政策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构机制 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027-02

一、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论述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构机制之前,有必要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做简要阐释。不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经济一体化”、“一体化”等名词,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都不少出现,但是,对它们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而且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含义并非是完全相同的。在对“经济一体化”概念作出的大部分解释中,被经济学界公认并且广泛引用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1961年所提出的解释,他认为,“一方面,两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如果存在贸易关系就可认为是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又指各国经济之间的完全联合。”他既把“经济一体化”看做一个过程,旨在消除各个国家在经济层面的歧视,又将其视为一种状态,以表明各国的经济之间的歧视不存在。

二、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对国内各个地方各个行业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竞争和挑战,国内各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加上全国市场的发展方向是逐步趋于统一,使得区域合作成为各个地方的政府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必走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加大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持力度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竞相发展、百舸争流的景象。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呈现出三大都市经济圈、六大次城市群以及中小型城市群整合等三个层次的格局。

(一)三大都市经济圈

三大都市经济圈是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它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产生的GDP占全国很大比例。不可否认的是,这三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它们都在谋求更高层次的合作,争取有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的30多年,这三大都市经济圈已经获得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三个区域进入了调整期,步入次高增长阶段。

(二)六大次城市群

六大次城市群主要包括成渝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西咸都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河南中原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它们不仅在本区域内处于经济中心地位,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六大城市群的范围已经逐渐扩大,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东北城市从2004年就开始探索一体化进程,现在大东北经济圈已经形成。再如,湖南、湖北“两湖”之间开始合作之后,发展非常迅速;武汉-长沙都市圈产生。这些都扩大了六大次城市群的辐射范围,提高了影响力。

(三)中小型城市群的整合

我国的中小型城市数量很多,范围也很广。以省际主要城市为中心,中小型城市聚集,形成了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建构了经济一体化格局。除了对本城市的发展有利外,对周边其他省份的相邻地区也能起到辐射作用。还未加入城市群的中小型城市也在调整自身加速整合,成为一体化格局中的一员。

三、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构机制

(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为了融合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一体化,真正的一体化就无从谈起。利益分配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根本的问题。有效利益机制的建立,是实现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方法多种多样,如某一特定园区或区域可以财政合一,按园区、区域进行税收比例分成、分享项目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收益。区域之间可以合作开发的项目有很多,比如,江、湖的开发与治理,邻省市之间的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方面的建设等等,只要做到在合作的过程中明确各自的责任、任务以及利益分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就不难。

总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务必要将一体化从概念层面转化到利益层面,利益的分享则依赖于所设计的制度的可靠性,是否成为利益共同体取决于组织间利益分配能否保证制度化。因此,各地区应该考虑自身整体利益,以此为出发点,仔细梳理整合各类地方性规定,如果发现不公平的企业待遇,应该及时取消,让外地的企业和各经济主体能够受到公平的待遇,实现企业间的利益平等。

(二)建立高层领导会晤机制

城市之间开展合作已经成为集体意识之一,它蕴含的强大能量表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它将体现在所有地区的产业结构甚至是经济利益里,适时参与城市间的相关合作,形成整体意识是城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的首要层面。

应该建立高层领导会晤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恰当的领导观念,观念对了,行动才能有成效。但只是领导口上的讲话或会议上的发言,是不足以让观念到位的,领导会晤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会晤机制的内容应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的政策、规划、思路等等,从决策层面做好沟通工作,再进行专题协作。区域一体化能不能有序推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领导会晤机制是否建立。此外,城市与城市的对口部门之间也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形成科学的、有执行性的专项议事制度,扎实推进一体化进程,获得真正的实效。

(三)建立制度化区域性协调机制

会晤机制的建立为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但仍需建立一个完善的体制平台,确保一体化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表面上可以将区域一体化看做是政策效应之一,每一个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之后,都需要及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保障工作的正常有序推进。这种协调机制还应包含各部门、各企业、各行业等多层次的内容。例如,在同一个区域内的不同城市,它们的行政区、经济区的覆盖存在偏差问题,这无疑会对一体化造成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既可以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也可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弱化政府职能,强化城市间的行政协调。endprint

目前,我国部分区域性组织之间的协调,往往只是地区领导人间的口头承诺,法律效力及其缺乏,局限性很大,因此,制度化区域性协调机制的建立创变得非常迫切。

(四)建立区域内产业集群

一个城市特色和定位的基础是其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创新则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基础。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统筹失调等问题,因此也要注意协调发展。区域创新网络一体化的建构是新经济背景下城市保持不断发展的根本,因此,应该发挥各大城市的技术优势,加强合作,创造条件让城市之间的服务网络、技术交流、信息交流最大程度上的畅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发展层次。但需要提及的是,我国还处在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对高技术园区不能过分强调。

如果一个城市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弱,那么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中就很难维持生存,将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打造区域内产业集群非常有利于技术创新。因此,区域城市应该打造本区域的产业集群,建立规范且开放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開发和营销的条件,让非中心区域内城市的集团或企业能将生产、营销、技术进行分离,进而把企业的核心转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利用好城市的功能。中心城市则需要研究出服务于区域内所有产业的整体布局,这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有效路径。

(五)建立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

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产业,在布局上的指向性是相同的,或者说它们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紧密相连。产业集群建立后,整个区域的生产系统的效率会提高,进而让产业群的功能大大超过所有企业功能之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很多区域发生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区域还在用老式理论制定发展战略,导致发展滞后,对未来的发展思路也不能做出理性预测和提出实用性政策。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需要转变思路,从单产业发展转向多产业、跨部门发展,做好产业内价值链分工。区域内产业要尽量调整,减少附加价值较低的领域,增加附加价值高的业务研究和开发。在制定区域政策时,要尽量考虑到灵活性,不能死板,要灵活。

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只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追求利益最大化规律的基础上,都能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各大产业形成水平或垂直的产业链,进行生产活动,并逐步扩大产业合作范围,形成产业链,提升发展水平。

(六)建立区域一体化市场

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共同市场是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自我保护主义充斥在各区域之间,市场割据情况严重,因此,必须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共同市场,建设市场平台,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运用技术推动市场联网,形成市场联合体,共建区域内产权交易、商品物流、信用征信、人力资源、旅游文化等共同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统一市场的形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政治协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欧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中跨国法律协调机制前瞻
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背景下赣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