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2017-11-21吴方卫康姣姣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增长率劳动力资本

吴方卫,康姣姣

(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上海 200433)

区域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吴方卫,康姣姣

(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上海 200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产业增长及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向差异。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根本原因,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加快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大量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引发投资变化,影响资本增长区域差异,资本增长差异影响劳动力配置差异。因此,政府应有序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合理促进农民工转移。

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产业转移

一、引 言

改革开放后,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农业生产内卷化现象。随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非熟练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急需农村劳动力参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此外,受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动边际收益差异影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在多样化人口分布格局和复杂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要素禀赋差异作用下,城乡和区域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以各种方式向城镇、经济发达地区转移。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政策。厘清影响劳动力转移因素,优化配置产业间、区域间农村劳动力,方能释放劳动力“结构红利”和“人口红利”。

农业资源禀赋缺乏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存在,造成农业收入低下(程名望等,2005);同时,由于乡镇企业繁荣而发展起来的村级经济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至乡镇企业(赵树凯,1995)。受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转移形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特征(李晓春等,2004),即通常所说“就地转移”(程名望等,2007)。随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松动,农民区域间流动自由扩大,东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FDI投入增加拉大与区域间收入差距,此时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更高(张耀军等,2014)、就业机会更多(鲍曙明等,2005)且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更完善(李涛等,2012),均吸引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随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张娜等,2017),年轻一代日益倾向于向城镇迁移。

因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促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吸引当地外出务工者回流(王利伟等,2014;李郇等,2012;盛来运,2008)。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险难脏的体力劳动,且工资水平较低、福利保障有限(蔡昉等,2000;何英华,2004)。此外,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内地;同时,生活成本迅速上升,工资上涨缓慢,预期收益不断减少,引发劳动力供给矛盾。沿海地区也因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引起经济衰退导致外出务工者回流(章铮,2006);还有学者从照料家人、生育和抚养等家庭角度研究发现此时期劳动力回流较多(白南生等,2002,张宗益等,2007)。2009年农村劳动力总量虽持续增加,但2010年增速放缓,2009~2016年跨省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农村劳动力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跨省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农村劳动力比例51.20%,2016年降至45.30%。从输入地看,2016年相对于2015年外出农民工到东部地区务工者下降0.3%,占农村劳动力总量56.7%;中部地区务工者增长2.6%,占农村劳动力总量20.4%;西部地区务工者比上年增长5.3%,占农村劳动力总量19.5%;东北地区务工者比上年增长5.2%。大量田野调查显示,东部地区流动人口有向流出地附近中小城镇回流现象,且回流规模趋于扩大(李郇等,2012);尤其是近域流动增强,县城成为农村劳动力主要回流地(李晓江等,2014)。

从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看,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东部沿海地区或省内就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即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互为因果,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转移助推器。一方面,经济增长带动投资增长,投资增长引起劳动力要素需求,促进就业量增加,导致劳动力大量转移。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影响劳动与资本资源配置,影响经济增长。根据库兹涅茨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变化关系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城乡收入差距随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扩大,导致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至城市。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各地产业就业情况,考查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回流问题,从宏观层面深入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规律,以期为优化配置产业间、区域间劳动力和释放劳动力“结构红利”与“人口红利”研究提供参考。

二、区域经济变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流动具有显著区域特点,流动强度与规模均由区域内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投资区域差异,而投资影响资本要素形成,资本形成被视为经济增长发动机,且资本空间分布决定工作岗位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力流向。资本在追逐经济收益最大化和分散风险目的下流动,因此区域资本边际差异会导致资本区域间流动。资本流动影响劳均资本变化,从而对区域劳动力要素与知识技术要素流动具有诱导性作用(见图1)。

(一)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后发优势

由图2可知,各地区经济均在增长,且区域经济增长均经历波动上升、下降、波动上升及波动下降阶段,但各区域差异显著。1978~2003年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率持续追赶东部。2004年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20%)超过东部地区(18%)并在2006年后经济总量增长率基本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2005年GDP增长率(17%)超过东部地区(16%),且2007~2011年GDP总量增长率均高于东部地区。2000年以前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基本超过东部地区,2004年中部地区超过东部地区,2007年东北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后,2008~2012年人均GDP增长率持续高于东部地区,2013年后开始低于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见图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增长均具有后发优势,区域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并回流。

图1 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

图2 各地区经济总量增长率

图3 各地区人均GDP增长率

(二)区域产业结构按比较优势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实行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倾斜政策,非均衡发展战略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助推东部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2001年以前,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长率低于东部地区,2002年后开始超过东部地区。2004年以前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低于东部地区,从2005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均为25%)均高于东部地区(24%),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在2007年(19%)超过东部地区(18%)。2008年,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率(分别为18.1%、21.9%)超过东部地区(17.7%),2011年后,增长率持续高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率(19.7%)也超过东部地区(18.6%)。中、西部地区产值增长率提高,意味区域产业结构按比较优势调整,尤其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提升促使二三产业就业率激增,促进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二三产业(见图4~图6)。

图4 第一产业增长率

图5 第二产业增长率

图6 第三产业增长率

从全国三大产业GDP增速可知,二三产业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见图7)。2004年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明显超过东部地区,2007年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第三产业增长率有赶超东部趋势。由图8可知,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27.7%降至2015年8.9%;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呈先降后迅速上升态势,即从1978~1990年持续下降6.7个百分点,1990-2006年又上升6.6个百分点,2006年为47.6%;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78年24.6%升至2015年50.2%。

图7 三大产业GDP增长率变化

图8 产业GDP分布

(三)社会生产能力东部仍具优势

资本存量反映社会生产能力。由图9可知,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资本存量持续增长,尤其东部地区资本存量远高于中、西和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社会生产能力优势明显,表现为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吸引力强劲,即短时间内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至东部地区大趋势不变。图10反映区域资本存量增长额变化,总体呈持续增长,但不同地区资本存量增长额在不同年份差异显著。改革开放前期,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见图11)。2001年西部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12.33%)高于东部地区(11.91%)之后,在2002~2015年持续高于东部地区;2004年中部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15%)高于东部地区(14.44%),在2005~2015年持续高于东部地区;2005年东北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16.41%)高于东部地区(15.8%),在2006~2014年持续高于东部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差异反映社会生产能力潜力扩大,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资本存量增长率大于东部地区时,说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社会生产能力潜力扩大,因此吸引部分劳动力回流就业。

图9 地区资本存量

图10 资本存量增加额

图11 资本存量增长率

在社会生产能力较大省份,由于资本要素供应充足,为优化配置资本和劳动,会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由图12可知,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劳均资本均呈增长趋势,且东部地区劳均资本始终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资本存量充足,劳均资本较高,充裕的资本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东部地区就业需求,使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回流。

(四)区域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主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向

从1978~201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看,经济处于上升期,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经济处于下降期,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对缓慢。由图13可知,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峰值的三年(1984、1994、2006),名义GDP增速分别为20.8%、36.3%和17.1%,同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减少283、1 052和1 501万人;而在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谷值的三年(1990、1999、2015),名义GDP跌至6%~8%。说明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方向与名义GDP高度相关,名义GDP增速较高年份,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随之加快。近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表明:劳动力转移周期的长度、拐点与名义GDP波动趋势吻合,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率增高吸引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二三产业。

图12 劳均资本变化

图13 第一产业就业减少人数与名义GDP增速趋势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分析

(一)模型

1.劳动力需求方程

式(1)中,A、L、K分别表示技术进步、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α1、α2表示系数,求解最优化问题,得到如下劳动力需求函数:

式(2)中,各系数代表原始最优化问题系数组合,和分别代表劳动力与资本价格,由劳动力需求函数得到劳动力与产值方程,上式作为计量分析的基础模型。

2.产出的内生性

在劳动力需求函数中,需考虑产出Q的内生性,其与劳动供给相互影响。即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影响经济增长,其关系式为: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可设定如下联立方程模型:

3.实证计量模型

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为表达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变动,建立如下联立方程模型: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各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相关数据、2008~2016年《农民工监测报告》,1978~2016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统计资料》以及国家计生委编纂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其中资本存量数据根据单豪杰(2008)计算方法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1952~2004)》《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计算,贷款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三)平稳性、内生性检验

1.单位根检验

为保证计量模型结果有效性,首先分析变量平稳性。本文采用IPS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原变量除资本存量、利率之外其他变量在10%显著性水平下均非平稳,但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至少5%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即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过程,为I(1)序列(见表1)。

表1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2.内生性检验与识别

内生性检验。由于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仅利用单方程对两者分析会产生变量内生性问题,导致实证结果不一致。为确定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是否相互影响,需检验变量内生性,即检验方程联立性。常用检验方法为Hausman检验,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判断联立方程模型可识别性。检验上述联立方程模型的阶条件和秩条件,第一个方程为恰好识别,第二个方程为过度识别。对于过度识别的联立方程模型,可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或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算,但3SLS估计量比2SLS估计量更有效(李子奈等,2015),因此本文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作回归分析①3SLS可认为是2SLS和SUR结合,考虑方程内的联立性偏差问题与跨方程相关性,3SLS方法优点为考虑模型系统中不同结构方程随机误差项之间相关性。。

表2 基于全国数据的3SLS回归结果

(四)结果分析

由表2计量结果可知,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拉动作用最强,基于测算结果可估计各项因素变动对就业量推动作用。从全国范围看,新增就业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产值增长是总就业增长与持续原因。回归结果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论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影响就业从而影响劳动力转移,由模型2可知产业GDP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就业影响显著,GDP越大就业机会越多。

由模型1可知,资本与劳动系数之和小于1,我国经济增长呈规模报酬递减,而劳动系数大于资本系数,说明我国目前劳动、资本配置不合理。即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投资流向,而区域间投资差异也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一)区域经济增长将优化要素配置

我国市场化改革推进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市场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挥主要作用。由研究结果可知,劳动资本配置不合理,阻碍经济发展。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二三产业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助推器。劳动要素重新分配可提高生产率,弱化农业生产内卷化现象。因此,要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合理流动,从而优化资本和劳动资源配置。

(二)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剧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可避免造成劳动力就业和需求不匹配矛盾,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和就业结构特征决定产业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遭受冲击,流动人口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问题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就业岗位需求结构变化较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为化解此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应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所需产业比较优势加以调整,优化配置区域间和产业间劳动力。

(三)经济发展格局将影响劳动力集聚格局

东部地区在社会生产能力方面仍具优势,大量流动人口继续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且短时间内不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情况下,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或省内就业。一方面,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定居意愿逐步增强,但多数家庭无定居城镇能力,回流为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推动流动人口回乡创业就业,并出台相应就业支持政策。借力“一带一路”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将影响劳动力集聚格局,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转移至东部沿海地区与回流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格局将长期并存。

[1] 程名望,史清华,刘晓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05-112.

[2] 赵树凯.劳动力流动:出村和进村——15省28村劳动力流动调查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5(4):37-42.

[3] 李晓春,马轶群.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47-52.

[4]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5):49-54.

[5] 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5):54-71.

[6] 鲍曙明,时安卿,侯维忠.中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态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5(5):28-36.

[7] 李涛,曹小曙,黄晓燕.珠江三角洲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与人口变化关系[J].地理研究,2012(9):1661-1672.

[8] 张娜,邓金钱.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劳动力流动:总体效应与结构差异[J].农业技术经济,2017(3):88-98

[9] 王利伟,冯长春,许顺才.传统农区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与规划响应——基于河南周口市问卷调查数据[J].地理科学进展,2014(7):990-999.

[10] 李郇,殷江滨.劳动力回流:小城镇发展新动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2(2):47-53.

[11] 盛来运.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7(3):2-15.

[12] 蔡昉.劳动力流动对市场发育、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世界,2000(6):17-20.

[13] 何英华.户籍制度松紧程度的一个衡量[J].经济学(季刊),2004,3(增刊):99-124.

[14] 章铮.进城定居还是回乡发展?——民工迁移决策的生命周期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7):21-29.

[15] 白南生,河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64-78.

[16] 张宗益,周勇,卢顺霞,等.西部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动因及其对策[J].统计研究,2007(12):9-15.

[17] 李晓江,尹强,张娟,等.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2):1-14.

[18]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19]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 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J].中国人口科学,2002(4):1-7.

Influ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n Rural Labor Migration

WU Fangwei,KANG Jiaojia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Farmer and Rural Society,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Rural labor migr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the adjust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lso influence the difference of rural labor flow direction.The economic factor was the basic reason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On the one hand,accelera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ould affect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o as to creat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labor force migration;on the other hand,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ould result in the change of investment,thu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apital growth,capital growth would influence the configuration difference of labors.Only by orderly guiding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rationally planning the urbanization speed and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could the government promote the migration of labors smoothly.

regional economy growth;labor migration;industry transfer

F323.6

A

1674-9189(2017)05-0042-12

*项目来源: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2014BJB012)。

吴方卫(195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

猜你喜欢

增长率劳动力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第一资本观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