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
2017-11-20袁凯东
袁凯东
【摘要】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麻醉方式(对照组,55例)与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观察组,55例)的临床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麻醉方式后,术后的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临床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可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在术后可尽快促使患者苏醒,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与睁眼时间,加快术后定向力恢复,可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1..02
伴随着当前医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和传统开腹手术方式相对比而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着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特点[1]。但同时也需注意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麻醉效果也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须达到快速诱导、镇静充分、术后苏醒快等效果。本文将以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麻醉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门诊编号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向所有患者均告知本次研究内容及方法,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9~75岁,平均(49.8±4.4)岁;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8~73岁,平均(49.2±4.1)岁;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晚禁食,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3 mg,并采取麻醉诱导,将异丙酚1 mg/kg,阿曲库铵0.6 mg/kg,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 μg/kg等由静脉推注,同时给予患者面罩供氧,麻醉2 min后采取气管插管。而后连接麻醉机并实施机械通气。对照组:注射丙泊酚4 mg/(kg·h)与芬太尼2 μg/(kg.h),由静脉维持。观察组:注射瑞芬太尼0.15 mg/(kg·h)与丙泊酚4 mg/(kg·h),由静脉维持。实施完麻醉后连接气体监测设备,并对药物呼气末浓度予以监测[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临床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临床情况,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临床手术治疗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微创手术也日渐趋向于成熟化,但其对于手术麻醉效果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关于腹腔镜担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药物,其中包含有丙酸甲酯键,此类物质可被人体血液内的非特异性酯酶快速代谢,因此可达到较为理想化的应用效果[2]。丙泊酚同样也是一种新型麻醉药物,有着较高的血液清除率,且麻醉效果显著。瑞芬太尼镇痛效果十分显著,但单用时镇静效果较为有限,因此常与丙泊酚联合应用。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实行静脉麻醉取得了十分显著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可采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在术后可尽快促使患者苏醒,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与睁眼时间,加快术后定向力恢复,可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治全,闫 东.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對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89-291.
[2] 伍江明,王 东,张 旭,等.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探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27-129.endprint